然而,最终仍有一户人家,像一颗顽石般死死钉在规划中的核心广场位置。无论工作组如何沟通,对方都坚决不搬,开口索要的千万赔偿更是直接吓退了所有谈判人员。
建木公司对此极为愤怒,再次向孙哲文施压,指责区政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整体工期和投资回报。
孙哲文面对压力,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他平静地对建木公司负责人说:“工程正常开工,不用等。就把那一户留下来,当作广场上的一个特殊‘景观’吧。”
随后,他亲自协调规划局和建木公司,在地图上圈出了另一块原本并未纳入首期拆迁范围的、但同样紧邻核心区的区域:“把这一块地整体纳入进来,进行整体设计和开发。用这块新增的面积,来弥补广场被占用的损失,总体开发体量应该足够保证你们的利益了吧?”
这一招“空间腾挪”,通过增量土地来化解存量矛盾,既保住了政策的严肃性,避免了天价补偿的恶劣先例,又确保了开发商的利益不受根本性损害。
建木公司仔细核算后,发现新增地块的开发价值确实能够覆盖甚至超过原广场的预期收益,这才终于接受了这个方案,点头应允。
孙哲文也说到做到,真的不再去纠结那最后一家钉子户。他选择了战略性放弃,用规划和空间的智慧,绕开了这道无解的难题,保全了全局的利益和项目的顺利推进。
那户人家,最终如愿以偿地留在了原地,但也永远地失去了通过拆迁改善生活的机会,成为了未来繁华古城中一个格格不入的独特存在。
古城改造工程的本质,并非推倒重建,而是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拆除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十年来无序搭建、严重破坏古城风貌和格局的违章建筑与简易棚户。
而那些承载着历史的明清时期老建筑、古院落,则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在建木公司聘请的古建专家团队指导下,遵循“修旧如旧”的最高原则,进行着精细的修缮和加固。
每一天,古城的面貌都在发生着细微却深刻的变化。遮挡视线的违建被拆除后,古老的街巷肌理重新显现;被岁月侵蚀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经过匠人的巧手,逐渐恢复往日的神采。
当市民们走过被围挡隔开的工地,透过缝隙看到内部一天天变化的景象时,常常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原来……我们开州的老城,原本是这个样子的!差点就被那些乱搭乱建的破房子给彻底埋没了。”
然而,站在全区发展的角度,孙哲文在招商引资方面,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头疼。古城旅游项目的确能带动人气和消费,但他深知,一个地区真正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就业的稳定器,绝不能仅仅依靠文旅和服务业。
“开州现在的产业结构,还是太单薄了。”他对着全区经济数据报表,眉头紧锁,“真正能够创造稳定税收、提供大量优质就业岗位的工矿企业、实体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数量还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