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曹操与司马懿虽未交兵,暗中却已博弈甚烈。
自入大陵城,曹操便知坐守孤城无异于坐以待毙。
待肃清城中两万余胡民,府中所存粮草已足支短期全城军民用度及整军之需。
曹操遂开始他的下一步谋划。
募兵!
“今西陲烽烟未熄,大陵已成孤城,为贼军所困!
尔等皆亲眼所见,城外司马懿狠戾毒辣、泯灭人性,欲尽屠我城中之民。
若尔等心存侥幸,盼其心软,换来的唯有身死族灭!尔等若想活命,唯有死战抵抗,随孤一同拒敌。
唯此一途,方能为自身与族人搏得一线生机!
凡我城中十八至三十五岁青壮,无论农商工贾,悉令从军。
有携技勇、怀忠胆者,不问过往、不计出身,皆授伍长之职!
城中之粮,优先供兵。
每兵三餐,务必有肉。
随孤训练,以成强兵。
待他日冲破重围,随孤归返中原,尔等皆可封爵授田,荫及后代!”
曹操素有枭雄之姿,又极善动员。
振臂高呼之下,首日便有三百余人投军,三日后更募得千余青壮,远胜幕僚所期。
曹操让张合徐晃练兵,要求“务求实战”!
他摒弃了的虚功,亲自设计训练科目:清晨练刺杀,让新兵对着草人反复戳刺,直至手臂发酸;午后练奔袭,命斥候领着队伍绕城内大道奔跑,锻炼耐力;
晚间则聚在帐中,由授战场军令与阵型,用石块在地上推演攻防。
而司马懿亦未闲着。
他猜测曹操若仍在世,必会募兵而练。
他深信手中兵力之众、战力之强,皆为曹操军数倍之多。
待冰雪消融,大军进逼城下,双方再无屏障可恃,曹操必易被困死于此地。
然司马懿素性节俭,从不屑于浪费。
其行事向来求以最小之力,成最大之事。
若能以言辞动摇城中军民之心,令其失却战志,待日后冰雪消融、大战开启,于他而言,必是大为有利之事。
于是,向城中放与民箭信:“司马公指天为誓:
有欲归顺者,无论胡汉,皆可免刀兵之祸,保全家性命无忧;
若携城中军备来投,更赏粮米十石、银二两,日后随我军归中原,还可分得良田,安稳度日。”
司马懿的起誓,打动了一些人的心。
不少人悄悄收起箭信,私下与家人商议归顺之事。
曹操岂不知此事,却呵呵一笑。
又与城中集会中慨言:“想必城中多有人已得司马懿之信,孤亦见之,念其言之诚,孤亦险信。
然万幸孤知其为人,又见其背信之举。
此人原本为孤之臣下,孤待之不薄,有识之士皆明。
他曾以相谏,愿为孤安守后方。
待孤挥师征伐益州而败,欲领军北归时,他却忘恩负义,断我后路,致孤不能回归中原!”
曹操的话并不是真的。
比如断其后路的根本就不是司马懿。
但此时此刻,谁又能辨明整件事的真相呢?
显然,曹操这番话,说动了一些城民。
但这不足以说动全部人。
“汝等若不信孤一面之词,亦无妨……”
曹操面露哀泣之色:“孤……不为难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