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4章 终成书绝(1/2)

“有天实在急哭了,把笔狠狠扔在地上,笔杆磕在青砖上,‘啪’地断成了两截。我坐在地上抹眼泪,说‘我不是写字的料,再也不练了’。”苏燕卿的声音轻了些,带着点当年的委屈,“周先生没捡笔,也没骂我,只是指着窗外的槐树说:‘你看那树桠,哪根是直的?可歪歪扭扭里,自有它的劲。狂风来的时候,直挺挺的竹竿会断,它却能弯着腰扛过去。’”

“他说:‘字也一样,不必求齐整,得有自己的骨。你绣莲花时,针脚不也歪歪扭扭?可那股子鲜活气,比绣绷里规规矩矩的花样好看多了。’”那天傍晚,周先生捡起地上断了的笔,蘸着研了一半的墨,在废纸上写了个“韧”字。笔画里全是抖颤,像老槐树的枝桠在风里摇晃,却透着股不肯折的劲,“我看着那个字,忽然就懂了——字不是刻出来的模子,是长出来的藤,得有自己的力气。”

阿禾的睫毛上沾了点烛火的光,听得入了神,连指尖何时攥紧了衣角都没察觉。

“从那以后,我不再学别人的字,只照着心里的感觉写。”苏燕卿的墨磨得差不多了,浓黑的墨汁在砚台里泛着光,像深不见底的潭水,“周先生让我听着雨声写,说‘雨打芭蕉是点,要急中带柔’;让我听着风声写,说‘风穿竹林是撇,要快里藏劲’;甚至让我听着绸缎庄的剪子声写,说‘剪子裁布是捺,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他说‘万物皆有笔意’。春天,他带我去看新抽的柳丝,说‘竖钩要像这柳丝,往下坠着,却还带着往上的劲’;夏天,他指着檐角的蛛网,说‘横折钩要像这网角,弯处藏着张力’;秋天,他捡片枫叶给我,说‘捺画的尾端,要像这枫叶的边,带着点红透了的暖’;冬天,他呵着白气在雪地上划,说‘笔锋要像这雪,看着软,堆起来能压塌房檐’。”

苏燕卿的声音像浸了墨,带着时光的厚重:“那时的字,才慢慢有了点活气。不再是账本上的死格子,倒像秦淮河上的画舫,能漂,能摇,能载着念想走。”

“可后来……”阿禾轻声问,她想起刚才苏燕卿提到的大水,心跟着揪了一下。

“十五岁那年,江南发大水。”苏燕卿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墨锭在砚台上停住了,“那天夜里,先是听见河工敲锣,喊着‘水涨了’,接着就听见铺子后面的河道‘轰隆’一声,像是堤岸塌了。爹娘慌着收拾账本和银钱,带着哥哥往高处跑,乱哄哄里,谁都没顾上我。”

“我那时正在柴房里练大字,满地都是写废的纸。水顺着门缝涌进来时,我还傻愣愣地蹲在地上,想把那些字捡起来——现在想想,多可笑,字泡了水,还能看吗?可那时就觉得,那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批字,舍不得丢。”

“是周先生背着我,蹚着齐腰深的水往高处走。他左脚不便,每走一步都要晃一下,水灌进他的长衫里,沉甸甸的,可他把我背得很稳,一只手还紧紧揣着那支被我扔过的笔——就是我摔断的那支,他后来找木匠修好了,还在断处裹了圈铜片。”

“走到半路,水势忽然急了,像有无数只手在底下拽着人。周先生把我推上一块门板,自己却被一个浪头卷了进去。我趴在门板上,看见他在水里挣扎,手里还举着那支笔,对着我喊:‘字是骨头,不能丢!’”

苏燕卿的声音低下去,带着水的湿意:“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阿禾的指尖紧紧攥着衣角,指节泛白,眼眶微微发红,泪水在睫毛上转了转,却倔强地没掉下来。她想说点什么,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像被墨堵住了,什么也说不出。

“后来我被路过的商船救了,怀里还揣着那支笔。笔杆上全是老秀才的血痕,不知道是他的,还是被水里的碎石划破的。”苏燕卿继续说,声音里带着种被岁月磨过的平静,“我在船上帮人缝补衣裳换口粮,夜里就借着船灯写字。船晃得厉害,烛火也跟着摇,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可我总想起周先生说的‘韧’,想起他写的那个字,就一遍遍地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