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7章 跨平台对话(2/2)

第一天试播,点进来三十多人,第二天涨到五百,第五天,平台后台忽然推来一条通知:

“陈家村蜂窝商品体系——进入全市优选频道。”

后台系统点赞数、评论数飙升。

评论区炸开锅:

“原来农村也能这么干净利落地卖货?”

“这分账表都能挂上墙,买得放心!”

“主播居然不是美女小鲜肉,是村民本人?太真实了!”

最猛的一条评论直接冲上热榜:“我就问一句——咱们县里那几个年年收补贴的示范村,看见没?人家靠的是规矩,不是宣传。”

……

第一个月,陈家村蜂窝电商收入破了二十万。

这是个啥概念?是去年整个村小型集体项目一年的营收总和!

更关键的是,这一笔笔订单,全部依制度入账。

系统一公开,不少村干部瞪大眼睛:

“这、这都能这么干?!”

“我们村搞电商好几年,一到分钱就撕破脸,人家倒好——直接用制度划分、责任卡签字、过程留痕,居然连怨言都没几句?”

更有人酸酸地问:“那制度万一出了问题咋办?你们这又不是企业法务,有法可依?”

张浩当场把蜂窝平台挂账截图甩了出去:

【失败机制已备案、历史争议有记录、最新制度版本号为3.1,已通过共议会第二轮复核】

“我们不靠盖章靠共识,不靠法务靠修复。”

“我们制度哪怕错一百次,也能改回来,但你们的制度连一次错的勇气都不敢有!”

现场哗然。

这是装的第一波逼。

……

第二波打脸,来得更直接。

市里另一个“示范村”——柳塘村,原本被认为是农村治理样板,结果这次也推了电商试点。

第一批上线的是“山泉蜂蜜”。

结果被网友一眼识破:

“你家蜂蜜颜色这么浅,是不是兑水了?”

“这标签写的三无,厂家在哪儿?责任人是谁?”

“分账比例是多少?给农民的是不是打工价?”

三天后,柳塘村商品全部下架,市里电商办公室通报批评,理由是:“供应链不清、责任卡缺失、价格与产能脱节。”

而与此同时,陈家村的蜂蜜直播卖到脱销,系统自动生成标签:“信任度优先供应村”。

新闻一出,市农业局长亲自点赞,并附言:

“同样是卖蜂蜜,一个靠广告,一个靠制度。差的不是蜜,是规矩。”

柳塘村气得发声反驳:“你们蜂窝也就火一阵,等人多了你们制度就崩!”

陈鹏飞只回了一句话:

“我们制度不是靠人少能维持,是因为人多才必须维持。”

第三波评论潮直接把柳塘村打成“失信试点”。

这一波,又是明晃晃的一次“制度打脸”。

……

接下来,陈家村继续扩张产业。

他们拉起“制度共营联盟”,带着周边七个村,一起做统一包装、共用分账平台、标准化直播脚本。

联盟取名——“山河蜂巢”。

不是商标,是制度互认体系。

每个产品贴标前,必须通过三轮审议:

1.本村制度追溯可查

2.分账比例公示

3.商品流程平台可视化

制度没挂上墙的,坚决不收。

一时间,县里都在传:“陈家村这是玩真的,不靠专家,不看文件,一条制度能换成真金白银。”

有干部私下嘀咕:“这个蜂窝,怕不是想干掉咱这些老套路?”

也有群众笑:“怕啥?谁让你们连个账都不敢贴墙呢!”

而蜂窝联盟第二个月,收入突破六十万。

陈鹏飞开了一次简单的会议,没表功、没请专家,就说了一句:

“如果这三年走出的路,真的能变成钱,那就说明我们干的是对的。”

……

而此时的他,并没有满足。

他盯上了下一步——“制度信用金融计划”。

简单说:用制度信用,换取金融贷款,真正让制度成为资产。

若能成功,蜂窝制度将彻底从“协商规则”跃升为“信用工具”。

那一天,陈鹏飞对张浩说:

“我们下一步,不是做制度的试验者,而要做制度的持证人。”

张浩挑眉:“你想干嘛?”

陈鹏飞答得很慢:

“我要让银行也承认我们的账。”张浩一听这话,眉头一皱:“你是说,让银行看咱村贴墙的账,就像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一样?”

陈鹏飞点头:“不止要看得懂,还得看得上、愿意投、敢放贷。”

张浩哼了一声:“你这口气不小,银行是政府开的,他们认的只有盖章材料和抵押物,咱这点蜂蜜罐头、共议记录,算个啥?”

陈鹏飞没争辩,只是掏出一张打印好的纸,递给张浩。

那是一张“制度信用等级评估表”,由蜂窝平台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制度运行年限

成员村议事频率

分账公开透明度

失败修复机制是否有效触发

村民满意度调研结果

外部合作订单履约率

张浩看完了半分钟,低声说了一句:“你这是想把制度‘量化’,拿去当抵押品。”

陈鹏飞淡淡一笑:“不叫抵押,叫‘行为信用’。”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