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老去过保险公司了,” 张彩娇说,“他们还是那句话,要等法院判决,或者三方一起协商解决。不过他们同意先派人去医院核实一下王建军的病情和治疗费用。”
“也好,至少他们开始介入了,” 戴世龙说,“方梅记者,您对这个案子的报道,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方梅一直在旁边认真听着,手里的采访本已经记了好几页。“戴主任,我觉得这个案子很有典型性,涉及到交通事故赔偿的多个法律点,比如挂靠公司的责任、保险公司的理赔、误工费的证据收集等等。我想做一个系列报道,分专题来解读,这样既能帮助刘桂兰大姐,也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这个想法很好,” 戴世龙点点头,“不过要注意客观中立,特别是在报道保险公司和挂靠公司的时候,不要带有主观色彩,要基于事实和法律。”
“您放心,我明白,” 方梅说,“我打算先写一篇关于误工费证据收集的报道,结合刘桂兰家的情况,给读者提个醒,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要注意保留证据。”
会议结束后,大家各司其职,继续忙碌起来。周万发带着张彩娇再次来到县医院,探望王建军。王建军虽然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身体还很虚弱,躺在病床上,说话都有些吃力。
周万发走到病床前,轻声问候:“王大哥,感觉怎么样了?”
王建军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周万发,虚弱地点了点头。刘桂兰在一旁抹着眼泪:“周大哥,他现在好多了,就是还说不了太多话,身上也没什么力气。”
周万发安慰了几句,然后切入正题:“王大哥,我们是来帮您解决赔偿问题的,现在有个事情需要您帮忙。您平时打零工,有没有固定的工头或者经常干活的地方?有没有什么人能证明您的收入情况?”
王建军皱着眉头,想了很久,才用微弱的声音说:“有…… 有个李工头,在…… 在城东工地干活,我…… 我跟他干了…… 干了几年了……”
“李工头叫什么名字?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周万发赶紧问。
刘桂兰在一旁说:“我知道那个李工头,叫李建国,电话我好像有,我找找看。” 她翻出手机,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号码。
“太好了,” 周万发记下号码,“王大哥,您还记不记得,有没有什么工资结算的单子,或者工地上的考勤记录?”
王建军摇摇头:“没…… 没有,都是…… 都是现金,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不知道…… 本子放哪儿了……”
“没关系,找到了最好,找不到我们就找李工头作证,” 周万发说,“您好好养病,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