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4章 岳麓研学(2/2)

论辩由书院另一位精于经济实学的讲习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背景:明代湖广税粮(主要为米粮)北运京师或边镇,原为实物征收运输(本色),耗费巨大,民夫疲敝;后部分改为折征银两(折色),虽减轻运输压力,却易受银粮市价波动影响。湖广乃天下粮仓,此议题至关重要。

来自不同地域的学子们很快依据各自了解的地方情况形成了不同看法。

一位来自漕运枢纽淮安府的学子率先发言,慷慨陈词折色运输对减轻运河沿线民夫运役之苦的积极意义,并引用数据说明漕运过程中的巨大损耗。

紧接着,一位来自北方边镇大同府的学子则强烈反对过度折色,认为边军粮饷乃守土之本,必须保证稳定的实物供应,银两易被克扣或难以在边地及时换粮。

李振引经据典,从历代赋税制度变迁论证改革之必然。张祥瀚则更关注技术细节,提出能否改进漕船设计或探索长江-汉水-丹江-豫西等辅助运输线路的可能性。

秦思齐静静聆听,脑中飞快运算。

待众人稍歇,方起身拱手,沉着开口道:“诸位同窗所论皆有其理。学生以为,利弊之衡,关键在于‘度’与‘数’。或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假设湖广年需北运粮额为定额,调查历年各地粮价与运输成本之波动范围,设定官仓缓冲储备之安全线,再计算在何种粮价区间、运输成本条件下,征收本色与折色可使总成本(含运输损耗、银粮价差、仓储费用等)最低,且能确保京师与边镇粮食供应无虞。此需详实数据支撑,但或可为决策提供更精确之依据。”

他此言一出,满座皆有些惊异。将数算之学应用于国计民生策论,在此时尚属新颖。那主持讲习却眼中一亮,抚须道:“秦生所言,另辟蹊径,颇有古之‘料量平准’遗风。然数据收集确非易事。”

讲习并未立刻评判孰优孰劣,而是引导大家思考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强调为政者需统筹兼顾,不可偏执一端。这场论辩,没有输赢,却极大地开拓了所有人的视野,让纸上谈兵的经义与现实复杂的政务之间建立了联系。

休沐时李文焕和林静之作为向导,带领秦思齐一行首先考察岳麓山本身。他们并非单纯游览,而是带着问题与思考。

在赫曦台,林静之讲解朱熹、张栻当年在此讲学盛况,引发众人对南宋理学不同流派融合的讨论。

在碑廊,众人仔细辨认历代留下的碑刻,特别是南宋张栻所撰《岳麓书院记》,李文焕逐句解读,分析其中蕴含的湖湘学派重践履、务实学的精神内核。

访麓山寺时,众人不仅看其建筑之古拙,更探讨佛教传入中土后与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他们又寻至贾谊故居。在这处略显简朴的宅院前,诵读其《吊屈原赋》及《治安策》片段,遥想这位汉代才子被贬长沙时的忧思与卓见。

林静之感慨道:“贾长沙之悲,非为一己之失意,实为天下之忧。此正是我辈读书人当有之胸怀。”

秦思齐随身携带的访古札记上详细记录所见所闻、碑文内容以及自己的即时感悟。秦思齐在贾谊故居后记下:“贾生之策,旷世未见其用,然其心可鉴。今观湘水滔滔,犹闻其叹息。”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