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齐微微抬眼,快速扫过燕王燕王的脸。那张年轻而英武的脸上,带着笃定的自信,和招揽贤才的渴切。然而,秦思齐这几个月埋首史籍、编纂实录所锻炼出的,对帝王心术、朝堂党争的敏锐直觉,却在此时发出了警报。
燕王势大,圣心虽眷,然东宫早定,名分已固。
陛下春秋虽高,却最忌皇子结交外臣,尤其是手握实权的边塞亲王。
自已能不能入燕王府,要看天子,而不是现在的燕王。一旦卷入天家争斗,那便是惊涛骇浪,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史书上那些因依附藩王而最终身死族灭的例子,如同冰冷的墨迹,瞬间浮现在其眼前。
这一切思虑,在其脑中飞速掠过。车厢外,寒风掠过巷口,发出呜呜的声响,更衬得车内死寂一片。
燕王并不催促,只是悠闲地品着茶,但那目光却牢牢锁定着秦思齐,等待着他的答复。这是一种无声的压力,考验着这个年轻人的定力与智慧。
秦思齐的喉结微微滚动了一下。此刻的答复,将直接影响自已未来的仕途轨迹,甚至身家性命。
压下胸腔内翻腾的情绪,脸上努力挤出一丝受宠若惊却又带着为难的复杂神色,对着燕王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惶恐与感激:
“殿下如此厚爱,思齐感激涕零!殿下雄才大略,威震北疆,能入王府,为殿下效力,实是天下士子求之不得的殊荣!”
先极力颂扬,将姿态放到最低,观察着燕王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后,才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其诚恳甚至带着些许无奈:
“然则,正因殿下地位尊崇,王府长史责任重大,非德才兼备、经验丰富者不能胜任。思齐年轻识浅,入仕不过数月,终日埋首翰林院故纸堆中,于实务、于军国机要,实在是一窍不通,恐难当此重任。若因思齐才具不足,而耽误了王府事务,乃至有损殿下威名,思齐万死难赎其咎!”
“恳请殿下容思齐在外多加历练,待积累了足够的实务经验,若那时殿下仍不弃思齐愚钝,思齐定当粉身碎骨,以报殿下今日之恩!”
这番话,将拒绝的理由完全归咎于自身的年轻识浅、才具不足,将对燕王的崇敬与感恩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为自已留了一条未来可期的后路。既全了燕王的面子,也守住了自已的底线。
燕王脸上的笑容微微凝滞了一下,深邃的眼眸中闪过冷光。燕王何等人物,岂会听不出这婉拒的弦外之音?盯着秦思齐低垂的头颅看了片刻,车厢内的空气仿佛又降低了几度。
良久,才轻笑一声,只是那笑声里听不出多少暖意:“秦编修过谦了。能献出那等水法模型,岂是庸才?罢了,人各有志。既然秦编修意在历练,本王也不便强求。”
他放下茶盏,语气变得平淡疏离:“但愿秦编修他日,真能如这水法一般,为我大丰分忧解难,而不是…明珠暗投。好了,夜色已深,秦编修请回吧。”
“谢殿下体谅!”秦思齐知道此地不宜久留,退出了马车。
双脚重新踏在冰冷坚实的青石板路上,再次行礼。回头望了一眼那辆悄然驶入黑暗的马车,心中没有多少轻松,反而沉甸甸的。自已今日,算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得罪了一位权势滔天的亲王。
回到小院,径直走进了书房。没有点灯,他就这样和衣坐在窗下的椅子上,任由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身上、脸上,勾勒出其紧蹙的眉头和沉郁的面容。
醉仙楼的喧闹、燕王马车里的惊心动魄,此刻都如同潮水般退去,只留下无尽的空虚与反思。
“这下子,富裕之地,稳定之缺,怕是彻底没有自已的份了……”他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
拒绝了恩师李立恒的工部安排,又婉拒了燕王燕王的王府征召,他几乎是将两条最便捷的晋升之路亲手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