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章 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春)战略误判与时间博弈(1/2)

一、德国选择突袭的核心依据

1. 西欧控制与兵力腾挪

-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德国基本控制西欧大陆,可将西线主力(约300万兵力)调往东线,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德军投入巴巴罗萨计划约550万兵力,苏军西部军区约290万)。

2. 对苏联军事现状的误判

- 德国情报机构(阿勃维尔)错误评估:认为苏军因“大清洗”(1937-1938年)导致指挥体系瘫痪,新型武器(如t-34坦克、米格-3战斗机)尚未批量列装,机械化部队组建滞后。

- 希特勒坚信“苏联体制腐朽”,判断苏军可在6周内崩溃,赶在1941年冬季前结束战争。

3. 资源与气候的时间压力

- 德国急需苏联的高加索石油(1940年德国进口石油中90%依赖罗马尼亚,但其产量有限),认为控制苏联油田可解决能源危机。

- 误判苏联秋季泥泞期(“ rasputitsa”)和冬季严寒的影响:计划在1941年10月前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避免重蹈拿破仑1812年的覆辙(但实际进攻因巴尔干战役延误,冬季提前到来)。

二、苏联的战备状态与隐患

1. 军事现代化的未完成性

- 1939-1941年,苏联虽加速扩军(陆军从1940年的190万增至1941年的537万),但存在致命缺陷:

- 新型装备(如t-34坦克仅生产1225辆,Kb重型坦克185辆)集中于少数精锐部队,多数部队仍使用老旧装备。

- 军队改编混乱:1940年斯大林下令将50个师扩编为机械化军,但缺乏足够军官、后勤补给和协同训练,部队战斗力反而下降。

2. 战略部署的致命漏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