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用的是‘类蚕丝生物膜’。”李素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眼下的乌青似乎淡了些,“从胚胎蚕丝层提取的蛋白质纤维,混合穹顶沙砾中的硅元素,既轻便又坚韧。能量来源是共生藻的光合作用,白天吸收α星的蓝绿光,晚上用储存的ATP供能,完全符合《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生态理念。”
王承业突然凑近模型,指着铠甲关节处的纹路:“这是‘区种法’的垄沟结构!”农业学家的眼睛发亮,粗糙的手指在空气中勾勒出纹路走向,“《齐民要术》‘种谷’篇说‘区田以粪气为美’,你把藻细胞的营养液通道设计成垄沟形状,既保证能量传输效率,又能让皮肤透气——就像给粟种留足生长空间!”
“重点是‘非侵入’。”李素调出人机交互界面,铠甲的接触层闪烁着柔和的蓝光,“通过皮肤表面的生物电信号控制,不需要植入芯片,更不会修改基因。我们在未被选者模拟群体中测试,接受度从39.8%提升到了45%!”她指向全息图中重新爬升的蓝色曲线,曲线在45%处稳定下来,虽然仍未突破阈值,但红色警告标记的量子排斥强度已降至0.7特斯拉。
赵野突然伸手触碰模型中的铠甲。当他的机械义肢与铠甲接触时,模型表面的藻细胞突然泛起红光——那是他体内改造基因的量子特征。“45%还是不够。”改造人队长的声音沙哑,“我当年接受生体改造,是因为矿难时别无选择,但大多数未被选者,他们有选择的权利。这套铠甲...能让他们像改造人一样在α星的沙尘暴中生存吗?”
“不能,但能让他们‘适应’。”李素调出模拟场景:在黑戈壁的强辐射环境中,外骨骼铠甲的藻细胞释放出淡金色的防护层,将辐射剂量降至地球安全标准的1.2倍;在低重力区域,铠甲关节处的“飞天力学模块”自动调整重心,模仿敦煌壁画中飞天飘带的平衡原理。“不是‘超越环境’,是‘与环境共生’——就像《齐民要术》里说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金载元突然插入一段数据:“铠甲的量子稳定性需要提升。”量子物理学家调出藻细胞单元的监测报告,“共生藻的光合作用效率受α星B的耀斑影响,会导致能量输出波动±15%。我们需要加入‘天工开物’的参数。”他指向培育舱,那里的胚胎蚕丝层不知何时浮现出淡金色的篆字——正是《天工开物》的开篇句:“巧夺天工”。
四、天工的启示
诸葛青阳的目光定格在胚胎的篆字上。那四个金色大字在蚕丝层表面缓缓流转,每个笔画都由跳动的纳米机器人构成,与外骨骼模型中的藻细胞单元产生量子共振——“巧”字的右半部分,恰好对应铠甲关节的“飞天力学模块”;“工”字的横笔,与藻细胞的营养液通道完全吻合。
“《天工开物》...宋应星的‘巧夺天工’,不是‘战胜自然’,是‘理解自然’。”诸葛青阳的指尖轻轻触碰培育舱壁,篆字的笔画突然重组,形成一行现代简体字:“器者,道之形也”。他猛地转向李素,眼睛里闪烁着顿悟的光芒,“外骨骼系统的核心不是‘铠甲’,是‘道器合一’——用技术重现‘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让未被选者意识到,这不是‘改造身体’,是‘延伸身体’,就像古人用耒耜延伸双手,用马车延伸双脚。”
陈墨突然将壁画残片贴在培育舱壁上。残片上的黑色飘带与胚胎的篆字接触的瞬间,黑色褪去,重新变回青蓝色,飘带末端的流苏化作无数细小的工具图案:耒耜、纺车、曲辕犁...这些古代农具的结构,竟与外骨骼铠甲的关节设计一一对应。“《天工开物》的‘工’,指的是‘百工技艺’,”考古学家的声音带着颤抖,“古人通过工具实现‘顺天时’,我们通过外骨骼实现‘身体与环境的共生’——这才是‘巧夺天工’的真正含义!”
王承业抓起农业数据板,将《齐民要术》的“区种法”参数输入外骨骼模型:“我知道怎么提升稳定性了!”农业学家的手指在屏幕上翻飞,将藻细胞单元的排列方式调整为“区田垄沟”结构,“这样营养液传输效率提升20%,就算α星B耀斑爆发,能量波动也能控制在±5%以内!”
当新的参数注入“八卦”系统时,环形操作台的红光逐渐转为柔和的青绿色。三维全息图中,蓝色曲线缓缓爬升,最终稳定在48.3%——距离40%的阈值仅差1.7%,但文明存续概率已从32.7%回升至49.2%。
诸葛青阳的《大同鼎》纹身突然发出嗡鸣。鼎腹的“农气共生”符号中心,九个红色光点中的一个开始闪烁,光点投射出的星图上,柯伊伯带青铜结构体的位置旁,新增了一个金色标记——标记的形状,与外骨骼铠甲的“飞天力学模块”完全一致。
“还不够。”诸葛青阳盯着全息图中的概率数字,“49.2%,依然不到‘大概率存续’的阈值。但我们找到了方向——”他指向胚胎表面的《天工开物》篆字,“‘器者,道之形也’,外骨骼是‘器’,但‘道’藏在更深的地方。柯伊伯带的青铜结构体,或许就藏着让‘道器合一’的关键。”
赵野的机械义肢握紧了背包带,仿生眼球锁定星图上的金色标记:“什么时候出发?”
“现在。”诸葛青阳抓起操作台边缘的青铜爵,爵中残留的营养液泛起涟漪,倒映出胚胎篆字的影子,“概率裂痕,要用‘天工’的锤子去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