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66章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1/2)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太上皇萧桓困南宫,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递密报,言李嵩党羽欲截江南北伐粮饷。桓览报,忆秦飞昔年任山西巡抚时,力阻矿税、赈济边民事,叹‘昔年拔擢秦飞,非因私谊,乃识其忠,今观其行事,果未错识’。时桓倚秦飞为南宫与外界通联之关键,忆旧非为怀旧,乃为明‘忠良可恃,奸佞可除’之理,坚‘清奸护社稷’之志。” 昔年山西矿税风波,李嵩党羽借征税之名盘剥边民,秦飞冒 “触怒权贵” 之险,阻矿税、查贪腐、赈饥民,其忠勇已显;今秦飞掌玄夜卫北司,查李嵩奸情、护北伐粮饷,其忠勇更甚。今唯述桓忆秦飞山西事半日之独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桓之识人眼光、秦之忠良本色、奸佞之卑劣,补大吴 “忠良护民” 历史闭环之缺。

南宫孤坐忆前尘,山西旧吏记忠真。

力阻矿征安赤子,敢摧贪腐护边民。

当年若未识君志,今日何凭破佞臣。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

南宫正殿的晨雾尚未散尽,窗纸滤进的光带着几分朦胧,萧桓坐在案前,指尖捏着秦飞刚递来的密报 —— 麻纸边角还沾着露水的痕迹,显是连夜从宫外送来。密报上写 “李嵩令户部侍郎陈忠,拟在江南粮饷运京途中,借‘瓦剌袭扰’之名截留三万石,转存其私仓”,字迹是秦飞特有的刚劲笔锋,末尾还附了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的勘验注:“已查实陈忠与李嵩门生粮铺往来书信,截留计划属实。” 萧桓反复摩挲着 “秦飞” 二字,墨痕未干,似能触到秦飞书写时的急切,记忆忽然飘回数年前的山西,那时秦飞还是刚任巡抚的官员,却已显露出 “护民抗权” 的忠勇。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玄夜卫的岗哨 —— 那些岗哨多是李嵩心腹,却不知秦飞已在其中安插了自己人,这密报能顺利递进来,便是秦飞的布置。萧桓想起困南宫这些日,若不是秦飞冒险通消息,他早已成了聋子、瞎子,连谢渊在京师的安危、萧栎的北伐计划都无从知晓。指尖按在冰凉的窗棂上,他忽然想:当年拔擢秦飞任山西巡抚,虽有谢渊举荐的缘故,但若非自己看出秦飞 “不阿权贵、心系百姓” 的特质,怕是也不会轻易应允,如今看来,那一次的识人,竟成了今日对抗李嵩的关键。

记忆中的山西,是赤地千里的旱情与矿税的双重压榨。那时永熙帝刚崩,他初登帝位,户部尚书刘焕为填补国库亏空,奏请 “开山西铁矿征税,以充边军粮饷”,吏部尚书李嵩立刻附和,说 “山西铁矿丰饶,征税可解燃眉,且矿监由吏部选派,可防地方贪腐”。当时朝堂之上,除了谢渊略表担忧,其余官员竟无一人反对 —— 后来他才知,李嵩早已与矿商勾结,拟派去的矿监是其门生,征税所得,一半入国库,一半入李嵩私囊,这便是官官相护的惯用伎俩:借 “为国” 之名,行 “谋私” 之实。

旨意下到山西时,秦飞刚从陕西按察使任上调任山西巡抚,接旨当日便上书反对,说 “山西连年大旱,边民已食草根、剥树皮,若再开矿征税,矿夫需从民中征调,田地必荒;且矿税苛重,边民恐难承受,恐生民变”。可奏疏递到京师,却被李嵩压下,还在朝堂上说 “秦飞初到山西,不知地方实情,恐为地方官蒙蔽,当令其遵旨行事,不得推诿”。萧桓想起当时的自己,初掌朝政,对地方事务尚不熟悉,竟信了李嵩的话,令秦飞 “暂遵旨,待后续再议”—— 如今想来,那时的犹豫,险些让山西边民陷入绝境,也险些埋没了秦飞的忠勇。

后来秦飞的第二封奏疏,是带着边民的血书递来的。奏疏里附了十多张麻纸,上面是边民的手印与潦草的字迹:“矿监到县,强征矿夫,不从者杖打;税银苛重,一亩地需缴矿税五钱,民无生路,愿卖儿鬻女,只求停税”,还有一张画,画着一个老妇抱着饿死的孙儿,旁边写着 “此为大同府边民王氏,孙儿因无粮饿死,王氏愿以死谏,请陛下停矿税”。萧桓至今记得,当时他捧着那些血书,手指被麻纸的毛边划破,血滴在 “卖儿鬻女” 四字上,与边民的血痕混在一起,让他第一次明白,李嵩口中的 “为国征税”,竟是以边民的性命为代价。

奏疏中,秦飞还详细写了矿监的暴行:大同府矿监(李嵩门生)到任后,不仅苛征矿税,还纵容矿兵抢掠民宅,将反抗的矿工押入矿洞活埋,当地知县因劝阻,被矿监以 “通匪” 罪名押入县衙大牢。秦飞当时已率巡抚衙门的兵丁,赶到大同府解救知县,却被矿监以 “擅调兵马,图谋不轨” 为由弹劾,李嵩在京师立刻响应,奏请 “革秦飞巡抚职,押京问罪”—— 官官相护的恶,在那时暴露无遗,李嵩为保门生,竟不惜诬陷忠良,置边民死活于不顾。

萧桓想起自己当时的震动与决断:他压下李嵩的弹劾奏疏,令玄夜卫北司(当时秦飞尚未掌此职)派密探赴山西查核。密探传回的消息,比秦飞的奏疏更惨烈:大同府周边三个县,因矿税与矿兵抢掠,已有百余户百姓逃亡,二十余边民饿死,矿洞外的乱葬岗上,埋着不少无名矿工的尸体。密探还带回了矿监与李嵩的书信,信中写 “矿税已收五万两,其中两万两已送京,存于李尚书私仓,后续将再征五万两”—— 铁证如山,让他彻底看清了李嵩的贪婪与卑劣。

他当即下旨:“革山西矿监职,押京交刑部审讯;停山西铁矿征税,已征税款退还边民;令秦飞全权负责山西赈灾,所需粮饷从国库调拨,地方官需全力配合,若有推诿,以《大吴律?渎职律》治罪。” 旨意下到山西时,秦飞正率人在大同府开仓放粮,边民跪在巡抚衙门外,喊着 “陛下圣明”“秦大人忠良”,那些声音,后来通过玄夜卫密探的描述,传到萧桓耳中,让他第一次感受到 “识人善任” 的重量 —— 若当时听了李嵩的话,革了秦飞的职,山西不知还要多死多少人,大吴的边地不知还要乱多久。

萧桓的思绪回到秦飞赈灾的细节:秦飞不仅开仓放粮,还组织边民开垦荒地,种植耐旱的粟米;为解决矿工的生计,他奏请朝廷将闲置的矿场改为农具作坊,让矿工学习打铁,制作农具分给百姓;对逃亡的边民,他派衙役四处寻访,将他们接回原籍,分给种子与粮食。密探传回的奏报中,写 “秦巡抚每日只睡两个时辰,白日巡查粮站与荒地,夜里批阅赈灾文书,身上的官袍已多日未换,却仍精神抖擞”—— 这样的勤政与爱民,让萧桓暗下决心:此等忠良,日后当委以重任。

后来山西赈灾结束,秦飞递来的奏报中,附了边民送的 “万民册”,上面记录了每一户受赈边民的姓名与感激之语,末尾还有边民集体按下的手印。萧桓将 “万民册” 存于太庙,作为 “忠良护民” 的见证。而李嵩因矿监案受牵连,虽未被革职,却也被他训斥了一番,罚俸半年 —— 现在想来,当时的惩罚还是太轻,让李嵩有了后来的嚣张,竟敢在瓦剌围城时私通细作、截留粮饷、构陷谢渊。

萧桓从回忆中回过神,案上的密报仍摊开着,“李嵩令陈忠截留北伐粮饷” 的字句,与当年 “李嵩令矿监私收矿税” 的场景渐渐重叠。他不禁冷笑:李嵩的手段从未变过,都是借 “为国” 之名谋私,都是靠官官相护掩盖罪行,当年在山西未能彻底惩处他,如今他竟愈发胆大妄为,连北伐粮饷都敢截留 —— 北伐粮饷关乎京师安危、上皇归期,李嵩此举,已是通敌叛国之实,绝不能再姑息。

他走到案前,取来狼毫笔,在密报空白处写下:“秦飞:截留粮饷之事,需严密监视,待粮车出发后,可派玄夜卫死士护送,若陈忠敢动手,即刻擒获,不必禀朕,可先斩后奏。另,查李嵩私仓位置,待粮饷安全后,一并查抄,获取其贪腐证据,交刑部审讯。” 写下 “先斩后奏” 四字时,他特意加重了笔力,墨痕深透纸背 —— 这是对秦飞的信任,也是对李嵩的决绝,当年在山西,他靠秦飞护了边民;如今在南宫,他仍要靠秦飞,护北伐粮饷,护大吴社稷。

萧桓想起秦飞这些年的成长:从山西巡抚到陕西布政使,再到如今的玄夜卫北司指挥使,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次任职都有政绩。在陕西任布政使时,他查核地方赋税,发现多名州县官截留赋税,私分国库粮饷,他毫不留情,将这些官员押解京师,交刑部审讯,为朝廷追回了十万两白银与三万石粮饷;掌玄夜卫北司后,他整顿密探队伍,清除了不少李嵩安插的眼线,让玄夜卫重新成为 “监察奸佞、护持社稷” 的力量 —— 这样的忠勇与能力,正是他当年看中的特质,如今一一兑现,让他愈发庆幸 “昔年识人未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