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后,他让老太监把奏折送回去,自己则走到院子里,望着东方的日出。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一丝暖意,却驱不散心中的阴霾。他知道,谢渊现在不会害他,甚至还会尊重他,但这尊重是建立在他 “安分守己” 的基础上。如果他敢有一丝夺权的念头,谢渊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收拾他。
他想起历史上的废帝们:有的被软禁至死,有的被秘密杀害,有的则苟延残喘,活成了别人的笑柄。他不想做那样的人,可他又无力改变现状。他只能寄希望于谢渊的忠直,寄希望于萧栎的念旧,寄希望于自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老太监匆匆跑进来,兴奋地说:“太上皇帝,谢太保派人来了,说您的批注非常好,陛下已经下旨,让边防将士按您的意见调整布防,还说要给您加赏!” 萧桓的心中涌起一丝欣慰,却又很快被不安取代 —— 这赏是真心的,还是为了安抚他?如果他哪天没有利用价值了,还会有这样的 “赏” 吗?
他摆了摆手:“知道了,赏就不必了,让他们把心思用在边防上吧。” 老太监愣了愣,还是躬身退了下去。萧桓走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这棵树是他做太子时亲手栽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却也挡不住南宫的冷清。
他想起自己做皇帝时的荣光:奉天殿上的山呼万岁,出巡时的前呼后拥,百官的阿谀奉承。可那些荣光,都随着他的兵败被俘,烟消云散了。现在的他,只是一个被遗忘的废帝,一个需要靠谢渊 “恩赐” 才能活下去的可怜虫。
中午时分,萧栎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晚上要来看他,陪他吃饭。萧桓的心中五味杂陈 —— 萧栎是他的弟弟,却也是取代他的皇帝;他既想见到萧栎,又怕见到萧栎,怕从他的眼神里看到同情,看到怜悯,甚至看到戒备。
他让老太监收拾屋子,把旧御笔、旧奏折都收起来,换上新的桌布,摆上水果点心。他想在萧栎面前表现得从容一些,让他知道自己没有怨恨,没有野心,只想安度余生。可他的手却控制不住地颤抖,连茶杯都差点打翻。
他想起谢渊和萧栎的关系:一个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一个是年轻有为的皇帝,他们君臣同心,把大吴治理得井井有条,而自己这个 “先帝”,却像个多余的人。他甚至有些嫉妒萧栎,嫉妒他能拥有谢渊这样的臣子,嫉妒他能坐在自己曾经坐过的龙椅上。
夜幕降临,萧栎如约而至,还带来了谢渊。萧桓的心跳瞬间加速,他强作镇定,起身迎接。谢渊躬身行礼,语气恭敬:“臣谢渊,参见太上皇帝。” 萧桓看着他,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 是感谢他救了大吴,还是质问他为什么不帮自己复位?
饭桌上,萧栎谈起边防的情况,谢渊时不时补充几句,两人配合默契。萧桓插不上话,只能默默地吃饭。突然,萧栎说:“皇兄,谢太保说您熟悉漠北,不如以后就帮着参谋边防事务,也算是为国家出力。” 萧桓猛地抬起头,看着谢渊,谢渊点了点头:“臣以为,太上皇帝的经验,对边防大有裨益。”
萧桓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是他归来后,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还有价值,不是一个废人。他看着谢渊,真诚地说:“多谢太保,朕一定尽力。” 谢渊笑了笑:“这是太上皇帝分内之事,何谈多谢。”
饭后,萧栎和谢渊走了,南宫又恢复了冷清。萧桓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心中的不安终于消散了大半。他知道,谢渊不会害他,萧栎也不会亏待他,只要他安分守己,帮着打理边防,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可他的心中,还是有一丝不甘。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喃喃自语:“若有来生,朕一定做个好皇帝,再也不会不听忠言了。”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一丝悲凉,也带着一丝希望。
片尾
南宫的月光渐渐西斜,萧桓躺在床上,终于睡着了,脸上带着久违的平静。案上的《边防守备策》还摊开着,上面的批注清晰可见;枕头下的《忧思赋》草稿,被他折好,藏了起来 —— 他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倾诉了。
窗外的玄夜卫还在巡逻,脚步声依旧,但萧桓不再觉得刺耳,反而觉得安心 —— 这脚步声,代表着大吴的安稳,代表着他的安全。他梦见自己回到了奉天殿,坐在龙椅上,听谢渊奏报边防的捷报,百官山呼万岁,而他终于做了一个好皇帝。
可惜,这只是一个梦。醒来后,他还是那个被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帝,还是要靠谢渊和萧栎的宽容,才能活下去。但他不再恐惧,不再焦虑,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价值,还能为大吴出力,还能对得起萧氏的祖宗。
卷尾语
萧桓南宫夜思一夜,非仅 “失位之悲”,实为 “自我救赎、权力认知、历史定位” 的内心蜕变。从对谢渊的恐惧与感激交织,到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肯定;从对皇权的渴望与无奈,到对余生的不安与希望,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废帝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妥协。
此夜思之事,有三重历史意义:
其一,显 “忠直之臣” 的底线 —— 谢渊虽权倾朝野,却始终坚守 “忠君爱国” 的底线,尊重废帝,利用其经验而非打压,为后世权臣树立 “权不越界” 的典范;
其二,显 “废帝” 的生存智慧 —— 萧桓从恐惧不安到接受现实,利用自身经验寻找价值,为后世废帝提供 “安分守己、曲线报国” 的生存样本
;其三,显 “皇权博弈” 的温情面 —— 萧栎与谢渊未对废帝赶尽杀绝,反而给予尊重与机会,打破 “皇权必残杀” 的刻板印象,体现大吴政治的成熟。
然皇权的阴影仍未消散:萧桓虽暂时安于现状,却未完全放弃权力欲,其内心的不甘为日后的 “南宫复辟” 埋下伏笔;谢渊虽忠直,却也因功高盖主,为日后的命运埋下隐患。但此夜的萧桓,已完成了内心的和解 —— 与谢渊和解,与萧栎和解,更与那个 “昏庸” 的自己和解。
南宫夜思,终将成为萧桓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为大吴皇权史上的一段特殊记忆。它告诉后世:权力可以夺,帝位可以换,但人心的复杂、忠诚的底线、自我的救赎,永远是历史最鲜活的注脚。而谢渊的 “忠” 与萧桓的 “悟”,共同谱写了大吴中兴路上,一段关于宽容与和解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