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92章 腐骨仍萦亡宋策,孤剑长擎赤日悬(1/2)

卷首语

《大吴经籍志?史部》载:“《元兴帝实录》凡三十卷,记元兴帝萧珏靖难、夺门、治天下事,其中‘夺门之变’篇,详载‘吴哀帝旧臣方孝孺、练子宁借故君复位之名,构陷辅政大臣宋濂,矫诏夺权’始末,评语有‘权臣干政,固为乱源;借君名除忠良,乱之更烈’之论。成武三年夏,太保谢渊因旧党张文借‘太上皇帝萧桓’之名掣肘军政,夜阅此篇,抚卷长叹,书《鉴古思危疏》藏于枕中,备日后应对之策。”

此阅史之事,非仅 “怀古伤今” 之举,实为谢渊 “以史为镜,辨权奸、明初心、防祸乱” 的战略考量 —— 旧党借君名构陷,类当年夺门之变中吴哀帝旧臣的伎俩;自身权倾朝野,恐落 “权臣” 之名重蹈宋濂覆辙;萧栎与萧桓的皇权纠葛,似元兴帝与吴哀帝旧怨的延续。今唯以谢渊视角,述其灯下阅史两个时辰的内心博弈,不涉旁支,专写 “历史与现实” 的镜像对照。

寒更孤烛对残编,往事沉沉映危弦。

鼎重难防霜刃暗,故鼎空留劫火燃。

腐骨仍萦亡宋策,孤剑长擎赤日悬。

休令汗简添新恨,肯把孤忠卫紫渊。

兵部衙门的夜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脆响,案上那盏锡制烛台已被烛泪裹成了乳白的疙瘩,蜡油顺着台沿往下淌,在青砖上积成小小的油洼。谢渊褪去绯色官袍,只着一袭素麻布衫,左臂那道三寸长的疤痕在微弱的烛光下泛着淡粉色 —— 那是德胜门守城时,为护住装填火铳的小兵,被瓦剌流矢擦过留下的印记。案上摊开的《元兴帝实录》是内府秘藏的誊清本,纸页是宣州贡纸,虽历经百年仍柔韧厚实,只是边缘已被无数双翻阅的手摩挲得发毛,扉页 “永熙帝御览” 的朱印因年深日久,晕成了一圈淡红的云纹。

他指尖轻轻抚过 “夺门之变” 四个隶书大字,指腹触到纸页上一处凹凸的痕迹 —— 那是前人在 “方孝孺矫诏” 四字旁留下的指甲刻痕,想必当年阅史者,也如他一般心绪难平。三日前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递来的密报还压在实录下:被贬南京的吏部尚书李嵩,令门生张文在京师散布 “谢渊总揽军政,欲效元兴帝靖难” 的流言;更有甚者,张文托南宫太监向太上皇帝萧桓进言,求 “赐手谕约束群臣”,明面上是尊奉故君,实则想借萧桓的名号扳倒自己这个 “碍眼” 的辅政大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谢渊低声念着元兴帝的训诫,翻开实录第一卷。开篇 “吴哀帝建文三年冬,元兴帝屯兵北平,旧臣方孝孺、练子宁矫诏削藩,欲诛帝以固权” 的字迹,是当年翰林院编修用小楷誊写的,笔锋工整却透着冰冷的狠戾 —— 那场发生在百年前的夺门之变,最终以元兴帝复位、方孝孺被诛、宋濂等十余位辅政忠良蒙冤告终,而引爆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 “借故君之名除异己” 的卑劣伎俩。

烛火被穿窗的夜风晃了晃,将实录上的字拉成扭曲的影子。谢渊读到 “吴哀帝旧臣以‘权臣干政’劾辅政大臣宋濂,帝初疑之,后因方、练二人伪造宋濂通敌书信,下濂诏狱,逾月斩于西市” 时,指节猛地攥紧,手中的象牙镇纸竟在纸页上压出一道浅痕。他想起去年暮春,李嵩也曾以 “私通宣府卫总兵” 为由弹劾自己,若不是秦飞连夜率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查出书信是伪造的,若不是萧栎力排众议拍案道 “谢太保守京师之功,胜百封诬告信”,自己恐怕早已步宋濂后尘,成为诏狱中的一缕冤魂。

“权臣干政” 四字被不知名的前人用朱笔圈出,旁侧有一行小楷批注:“凡劾‘权臣’者,当辨其心:若权为社稷用,虽权重亦忠;若权为私谋夺,虽权轻亦奸。” 谢渊对着这行批注出神良久 —— 这四字就像一把淬了毒的双刃剑,既能斩除真的乱政奸佞,也能成为构陷忠良的利器。当年宋濂辅政时,整饬吏治、疏通漕运、编练神机营,桩桩件件皆是为了大吴江山,却因手握军政大权遭旧党忌惮,最终被 “权臣” 二字送上断头台。如今自己身兼太保、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三职,总领全国军政与监察百官,权势比当年的宋濂有过之而无不及,怎能不令旧党眼红、令朝堂之上的猜忌暗生?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窗缝,夜风裹着南宫方向的寒意灌进来。远处南宫的宫墙在夜色中像一道沉默的黑影,萧桓虽被软禁在此,却仍是旧党眼中的 “金字招牌”—— 就像当年吴哀帝虽已退位,方孝孺仍能借他的名号号召旧部;如今张文之流,也想把萧桓当成扳倒自己的棋子。谢渊摸了摸腰间的尚方剑,剑鞘上的铜环冰凉 —— 他守得住德胜门的炮火,难道要栽在这些 “借君名” 的阴私伎俩上?

回到案前,谢渊捻了捻灯花,烛火重新亮堂起来,照亮了实录中夹着的一张泛黄的奏疏抄件 —— 那是当年宋濂蒙冤前递上的《自辩疏》,上面 “臣掌兵非为专权,乃为守土;臣监察非为树敌,乃为肃贪” 的字句,力透纸背,墨迹中仿佛还能看到当年书写者的悲愤。可惜这封奏疏递到元兴帝案前时,方孝孺早已买通太监将其调换,最终宋濂至死都未能洗清冤屈。

谢渊拿起狼毫笔,在《自辩疏》的空白处写下 “今日张文之流,与当年方孝孺何异?” 墨汁滴在纸上,晕开一小片黑痕,像当年西市刑场上未干的血迹。他想起昨日萧栎召他入宫时的密语:“张文的流言,朕已知悉。卿但安心整饬边防,勿为浮言所扰。” 帝王的信任像一团暖火,却也让他更加清醒 —— 信任终是有限度的,若旧党持续构陷,若自己稍有行差踏错,“权臣” 之名便可能从流言变成钉在史书上的定论。

案头的铜漏 “滴答” 作响,已是三更天。谢渊继续翻阅实录,读到 “夺门之变当日,方孝孺率私兵三百闯宫门,以‘清君侧、诛权臣’为名,斩杀辅政大臣三人,血染丹陛” 时,后背猛地泛起一阵寒意。他想起半月前,张文曾以 “吏部需协调京营换防” 为由,试图调动京营左卫 —— 那支队伍中多是李嵩当年安插的旧部,若不是自己早有防备,令都督同知岳谦提前接管左卫兵权,恐怕此刻德胜门内早已乱作一团。

夜露渐浓,窗纸上凝满了细密的水珠。谢渊翻到实录的末尾,元兴帝亲写的评语赫然在目:“夺门之变,非君不明,非臣不忠,实‘借君名乱政’之祸也。为君者,当辨流言、察忠奸,勿为虚名所惑;为臣者,当避权嫌、守初心,勿为权势所迷。” 这几行字如醍醐灌顶,让他纷乱的心绪瞬间清明 —— 自己要做的不仅是驳斥流言,更要主动避嫌,让 “权为社稷用” 的初心昭然若揭,不给旧党留下任何构陷的口实。

他铺开一张桑皮纸,略一思忖,写下三条对策:其一,奏请萧栎将京营五营兵权拆分,自己仅保留战略调度权,具体兵权分属岳谦(督同知,掌左、右营)与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掌前、后、中营),相互牵制;其二,令秦飞彻查张文与李嵩的往来书信,重点核验南京方向的驿传记录,掌握旧党串联的实证,先发制人;其三,建立 “军政联署奏请” 制度,凡调粮、发兵、任免将领等要务,需兵部与御史台共同签章方可奏报,既显程序合规,又避 “专断” 之嫌。

写完后,他将对策折好,与《元兴帝实录》一同锁进樟木箱中 —— 樟木的香气能防虫蛀,就像这些历史教训能防 “政治蛀虫”。烛火已燃至烛台底部,只剩下一寸长的烛芯,却仍顽强地跳动着。谢渊望着这微弱的火光,想起《实录》中记载的宋濂临刑前的绝笔:“丹心昭日月,碧血护山河,虽死无憾。” 他暗下决心,若有一日需以性命证清白,自己亦当如此,绝不让 “借君名除忠良” 的悲剧在今日重演。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秦飞一身玄色劲装,手里捧着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躬身入内:“大人,属下刚截获张文派亲信送往南京的密信,上面写着‘若借太上皇帝手谕劾渊不成,便令京营旧部借粮饷不足为由哗变,逼帝换帅’。” 谢渊接过密信,火漆印是 “吏部主事” 的官印,拆开后,里面的字迹潦草却透着狠劲,落款处 “李嵩” 二字的私印,经他一眼便认出是伪造的 —— 当年李嵩任吏部尚书时的私印他见过多次,这枚印鉴的字体弧度明显不符,显然是张文为栽赃而仿刻的。

“狗急跳墙罢了。” 谢渊冷笑一声,将密信递给秦飞,“你即刻持此信入宫见陛下,奏请下旨将张文调往南京礼部任闲职,限三日内离京。若他抗旨,便以‘抗旨乱政’论处,令玄夜卫直接拘押,交刑部审讯。” 秦飞躬身领命,又犹豫道:“大人,若处置张文时牵扯到太上皇帝,恐落人口实?” 谢渊摇头:“只罪张文一人,提都不提南宫一字 —— 旧党想拉太上皇帝下水,我们偏不让他们如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