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实借功名欲扩权(2/2)

“查?” 老兵苦笑,“总兵是成国公的表亲,御史台来过几次,都被他用银子打发走了。再说,京营将领大多是勋贵亲信,官官相护,谁会真的查?”

谢渊不再多问,默默离开训练场。回到御史台,他立刻召集杨武和秦飞:“京营虚冒兵额问题比想象中严重,若不整治,京师危矣。秦飞,你带玄夜卫暗查京营各卫的实际兵力,务必摸清准确人数;杨武,你调取京营近五年的兵籍册和粮饷账目,比对虚冒数额。记住,此事机密,不可走漏风声。”

两人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京营方向,心中忧虑更甚。勋贵家兵的问题刚有眉目,京营又暴露出如此大的漏洞,可见朝堂积弊之深。他想起永熙帝曾说 “京营强,则京师安;京师安,则天下定”,如今京营如此不堪,若不彻底整治,迟早会酿成大祸。

三日后,秦飞和杨武将调查结果呈给谢渊:京营十二卫,总虚冒兵额达三万余人,冒领军饷白银逾十万两,其中京营总兵王彪虚报最多,达五千人。谢渊看着调查结果,手指紧紧攥成拳头 —— 王彪是前成国公萧瑛的表亲,萧瑛虽死,其势力仍在京营盘根错节,整治王彪,便是与整个京营的勋贵亲信为敌。

“大人,” 杨武担忧道,“王彪手握京营兵权,若贸然动他,恐引发兵变。不如先奏请陛下,派心腹将领替换部分卫所总兵,再逐步整治?”

谢渊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不能打草惊蛇,需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虚冒兵额的证据呈给陛下,请陛下下旨,命御史台进驻京营,‘核查兵籍、整顿军纪’;第二步,借核查之机,将王彪的亲信校尉调往边卫;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再拿下王彪。”

计划既定,谢渊即刻入宫,将京营虚冒兵额的证据呈给萧栎。萧栎看后,震怒不已:“王彪竟敢如此大胆,虚报五千兵额!若不是谢卿查出,朕还被蒙在鼓里!”

“陛下息怒,” 谢渊道,“京营积弊已久,不可一蹴而就。臣恳请陛下下旨,命御史台进驻京营核查兵籍,同时调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回京,暂代京营副总兵,协助整顿军纪。李默忠勇可靠,且与京营勋贵无牵连,是最佳人选。”

萧栎沉吟片刻,终是颔首:“准奏。你全权负责京营整顿,若有阻力,可直接调动玄夜卫。”

御史台进驻京营的消息传开,京营上下一片震动。王彪得知后,立刻召集亲信将领商议:“谢渊这是冲着我来的,你们说怎么办?”

“总兵大人,不如我们联名上书,弹劾谢渊越权干预京营事务?” 一位卫所总兵提议。

“没用,” 王彪摇头,“谢渊有陛下撑腰,弹劾只会引火烧身。不如我们先把虚冒的兵额补上,找些流民充数,应付过核查再说。”

“可流民未经训练,一看就是假的,谢渊不会看不出。” 另一位将领道。

王彪脸色阴沉:“那就铤而走险,派人去威胁那些知道实情的老兵,让他们闭嘴。再给谢渊送些银子,堵住他的嘴。”

当晚,就有老兵被蒙面人威胁 “再敢多言,杀你全家”;同时,一箱白银被送到谢渊府中,附带王彪的书信,称 “些许薄礼,聊表敬意,京营事务,还请大人高抬贵手”。

谢渊看着白银和书信,眼中满是鄙夷。他命人将白银封存,作为行贿证据,同时让秦飞加强对老兵的保护。次日,他亲自前往京营核查,王彪果然找来一批流民充数,个个面黄肌瘦,连盔甲都穿不稳。

“王总兵,” 谢渊指着那些流民,语气冰冷,“这些人是京营士兵?为何连基本的队列都站不稳?”

王彪强作镇定:“回大人,这些都是新招募的士兵,尚未训练完毕。”

“新招募?” 谢渊冷笑,“京营招募士兵需经兵部审核、体检,这些人连体检记录都没有,怎么会是新招募的?来人,传那些老兵入营对质!”

老兵们在玄夜卫的保护下,纷纷站出来指证王彪虚报兵额、冒领军饷。王彪见状,再也无法抵赖,瘫坐在地上。谢渊命人将王彪拿下,同时下令:“京营各卫即刻清退流民,重新招募士兵,由李默副总兵负责训练;所有虚冒兵额的将领,限期三日上缴冒领的军饷,否则严惩不贷!”

京营的整顿虽遇到一些阻力,但在谢渊和李默的合力推动下,进展顺利。一个月后,京营实际兵力恢复到满编,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大幅提升。萧栎亲自前往京营视察,看到焕然一新的京营,对谢渊赞不绝口:“谢卿,京营能有今日,全是你的功劳!”

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这都是将士们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他心中清楚,京营整顿的成功,不仅是清除了虚冒兵额的积弊,更是削弱了勋贵集团在京营的势力,为日后进一步肃贪奠定了基础。

京营整顿完毕后,谢渊将精力转向修订《军籍条例》。他结合此次核查勋贵家兵和京营的经验,在条例中增加了 “勋贵家兵每半年由御史台复核一次”“京营兵籍实行‘实名制’,士兵需登记籍贯、相貌特征”“将领离任时需交接兵籍册,核对无误后方可离任” 等条款,从制度上杜绝虚冒兵额的可能。

条例修订完毕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满意道:“此条例完善周密,可颁布全国推行。谢卿,你为大吴的军政整顿立下大功,朕欲封你为‘忠勇侯’,世袭罔替。”

谢渊连忙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若再封侯,恐遭人嫉妒,不利于朝堂稳定。且臣一心为国,不求爵位,只求大吴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心中愈发敬佩:“好吧,朕不勉强你。但赏不可免,赐你良田千亩、黄金五百两,以作嘉奖。”

谢渊仍要推辞,却被萧栎打断:“这是朕的心意,你若再推辞,便是不给朕面子。” 谢渊无奈,只得躬身谢恩。

回到府中,谢渊看着赏赐的黄金和良田文书,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赏赐是帝王的信任,却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命人将黄金分给德胜门之战和宣府卫的阵亡将士家属,将良田租给流民耕种,只收取微薄的租金,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杨武得知后,不解道:“大人,这些都是陛下的赏赐,您为何要分给别人?”

谢渊笑道:“我身为太保,食君之禄,已足够养家糊口。这些赏赐,用在阵亡将士家属和贫困学子身上,比放在我府中更有意义。” 他顿了顿,又道,“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若只为个人富贵,便失去了为官的初心。”

杨武深受触动,躬身道:“属下受教了。”

瓦剌再次遣使求和,愿与大吴互通贸易、永结盟好。萧栎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多数官员表示赞同,唯有谢渊提出异议:“陛下,瓦剌反复无常,不可轻信。若许其互通贸易,需派重兵驻守边境,防止其趁机入侵;同时,需限定贸易地点和规模,避免其刺探我朝军情。”

萧栎点头:“谢卿所言极是。朕命你为‘绥边使’,负责与瓦剌商议贸易条款,同时统筹边境防务。”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 他深知,与瓦剌议和虽能换来暂时的和平,但边境防务丝毫不能放松。他即刻前往宣府卫,与李默、岳谦等将领商议边境布防,同时派人前往瓦剌营地,商议贸易条款。

在谢渊的坚持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贸易地点限定在宣府、大同两处边境城镇,瓦剌商人需持官方颁发的 “贸易凭证” 方可入内;大吴严禁向瓦剌出售铁器、火器等军用品;边境由大吴和瓦剌各派兵驻守,防止冲突。

协议签订后,边境贸易逐渐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谢渊留在宣府卫巡视防务,一日,他接到秦飞的密报:“大人,玄夜卫查到,前定国公的儿子暗中勾结瓦剌商人,向其出售军器图纸,换取白银。”

谢渊心中一凛,立刻命秦飞将其抓获。经审讯,前定国公之子供认不讳,称是为了报复谢渊整治勋贵,才勾结瓦剌。谢渊看着供词,心中愤怒不已 —— 这些勋贵子弟,为了私怨,竟不惜通敌叛国,出卖国家利益。

他当即下令将前定国公之子处死,并传檄全国:“凡勾结外敌、出卖国家利益者,无论身份贵贱,一律处死,株连三族!” 这道檄令,彻底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勋贵子弟,再也无人敢轻举妄动。

处理完通敌案,谢渊返回京师。此时,《军籍条例》已在全国推行,军政整顿成效显着,边境安定,百姓富足,大吴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盛世。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若不是谢卿,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谢卿,你是大吴的柱石啊!”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他看着殿内的群臣,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欣慰 —— 那些曾经阻挠他的旧党和勋贵,如今或被清除,或已收敛;朝堂之上,清正之风渐长,这便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退朝后,谢渊独自来到德胜门。城楼上的战旗依旧飘扬,只是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他抚摸着城墙上的箭痕,想起当年在这里与瓦剌浴血奋战的日子,想起那些阵亡的将士,眼眶微微发热。

“大人,” 杨武走到他身边,递上一封书信,“南宫太上皇派人送来的,说想请您过去一叙。”

谢渊接过书信,上面是德佑帝苍劲的字迹:“渊卿,闻边境安定、朝政清明,甚慰。近日园中梅花盛开,盼卿来赏,共话当年。”

谢渊微微一笑,收起书信:“好,明日便去南宫。”

次日,谢渊来到南宫。德佑帝正在园中赏梅,见他进来,笑着招手:“渊卿,你来了。”

“太上皇。” 谢渊躬身行礼。

两人在梅树下坐下,德佑帝看着他,感慨道:“渊卿,当年德胜门之战,我就知道你是栋梁之才。如今大吴安定,你功不可没。”

谢渊道:“太上皇谬赞,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德佑帝点点头,又道:“栎儿年轻,有时难免猜忌,你要多担待。大吴的江山,还需要你们君臣同心,共同守护。”

谢渊躬身道:“臣明白。臣定与陛下同心同德,守护好大吴的江山。”

片尾

离开南宫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南宫的宫墙上,温暖而祥和。谢渊翻身上马,望着远处的皇宫,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朝堂的博弈不会停止,新的挑战仍会出现。但他无所畏惧 —— 因为他守住了初心,守住了纲纪,守住了那些需要他守护的人。

回到府中,谢渊点燃烛火,继续批阅兵部的奏疏。案上的《大吴会典》静静躺着,旁边是他拟写的《边防长期规划疏》。烛光照着他的身影,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株挺拔的青松,历经霜雪,却愈发坚韧。他知道,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会一直站在这里,做那个孤独却坚定的守护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卷尾语

勋贵争功一案,始于奉天殿的虚妄夸耀,终于京营的彻底整顿,实为谢渊以孤臣之力肃清军政积弊的关键一役。他从萧瑛 “冒称护驾” 的破绽入手,层层深挖,不仅揭破勋贵家兵虚报、冒饷的黑幕,更顺势整治了京营 “虚冒兵额” 的沉疴,推动修订《勋贵家兵规制》《军籍条例》,实现了 “个案惩处” 到 “制度防弊” 的跨越,暗合明代 “于谦整饬京营、抑制勋贵” 的历史轨迹,尽显直臣 “以纲纪为刃,向积弊开刀” 的勇气与智慧。

从心理与博弈层面观之,谢渊的行动始终贯穿着 “刚柔并济” 的策略:对萧瑛、王彪等首恶,以铁证为基,坚决严惩,毫不留情;对胁从的勋贵与将领,以追缴、整改为主,留有余地,避免激化矛盾;面对帝王的封赏,坚辞爵位,仅受物资赏赐后又转赠他人,既全帝王颜面,又避 “功高震主” 之嫌。这种清醒的政治智慧,让他在 “勋贵环伺、帝王猜忌” 的夹缝中站稳脚跟,将肃贪事业推向深入。

《大吴名臣传》载:“成武中,渊掌军政、持监察,抑勋贵、整京营,革积弊、定新规,大吴军政为之一振,时人谓之‘谢公新政’。” 此案印证了 “吏治清明在得人,军政稳固在立制”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衰颓往往始于积弊丛生,而谢渊的努力,虽未能彻底根除封建体制的痼疾,却以个人的孤勇与智慧,为大吴赢得了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其 “守纲纪、护苍生” 的初心,更成为后世为官者的精神标杆。

奉天殿的宴饮喧哗早已散去,京营的训练号角依旧嘹亮。谢渊的身影虽孤独,却如德胜门的城墙般坚实,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这段因 “勋贵争功” 而起的整顿之路,终将载入史册,告诉后世:纵使身处浊世,亦有赤胆忠心者,以一己之力,擎起清明之旗,为时代留下一抹亮色。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