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67章 待得漕粮归正途,边地欢声满塞闉(2/2)

御史台左都御史此时出列,躬身道:“陛下,谢太保所言有据,然江南士绅确有良善者,若一概严究,恐失公允。臣请陛下命谢太保定‘区分处置’之策,贪腐者严惩,良善者宽待,既整漕弊,亦安士心。” 谢渊点头:“左都御史所言极是!臣已拟《江南士绅纳粮区分细则》:贪腐者补缴粮税、罚银入官,情节重者流放;良善者按田纳粮,田亩百亩以下者免增缴;被迫签名抗辩者,免其罪。如此既显公平,亦无动荡之虞。”

萧栎翻看细则,满意点头:“此策甚妥!谢卿,朕命你总领江南士绅纳粮之事,玄夜卫与御史台皆听你调遣,务必整肃漕弊,护边军、安民生。”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户部尚书见势已去,不再多言,殿内其他臣僚亦纷纷附和,称谢渊之策 “兼顾公私,实为良策”。礼部尚书仍跪在地,内侍上前将其扶起,萧栎道:“卿暂解礼部尚书之职,待玄夜卫查清银钱往来,再作处置。” 礼部尚书垂头丧气,被内侍带离殿外。

朝会散后,谢渊在殿外被御史台左都御史留住:“谢太保,今日舌战,太保以实证破虚言,以公义斥私谋,实乃百官表率。然江南籍官员多与士绅有旧,后续整饬恐仍有阻力,太保需多加留意。” 谢渊点头:“左都御史提醒极是!臣已命玄夜卫加强江南官绅往来的监视,若有官员为士绅通风报信,必按律严惩。”

回到兵部衙署,秦飞已在等候,递上密报:“大人,礼部尚书的亲信已派人去江南,想销毁士绅赠银的账册,被玄夜卫暗探拦下,账册已缴获,可证尚书确受士绅银五千两。” 谢渊接过账册,翻看后道:“将账册呈给理刑院,按《大吴律?贪腐律》处置,不可姑息。另外,命沈毅加快江南士绅纳粮的督查,确保细则落地。”

三日后,沈毅传回消息:“江南士绅按细则纳粮,贪腐者已补缴粮税八万石,罚银三万两;良善者纳粮顺利,无一人抗命;被迫签名者皆感激朝廷宽待,愿协助督查漕粮。苏州、松江码头漕粮已解京两万石,皆为上白米,边军粮官验后称‘士卒可食饱饭’。” 谢渊将消息呈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若不是你朝堂舌战破私议,漕运整饬恐难推进,边军仍要受苦。”

谢渊躬身道:“陛下,此非臣一人之功,乃玄夜卫查实证、御史台持公论、陛下明决断之功。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萧栎点头:“卿过谦了!传朕旨意,将今日朝堂舌战之事载入《大吴会典》,谢渊的《纳粮区分细则》刻于江南各府衙署,令官民皆知公义之重、私弊之害。”

一周后,理刑院奏报:“礼部尚书收受士绅银五千两,事实清楚,按律应革职流放三千里,家产充公,用于江南漕运码头修缮。” 萧栎准奏,谢渊命秦飞监督流放事宜,确保其不得中途折返或联络士绅。户部尚书(江南籍)见礼部尚书下场,再不敢为士绅发声,主动奏请 “协助谢太保核查江南士绅田亩”,谢渊准其参与,既显信任,亦为监督。

此时,边军送来捷报:“宣府卫已收到江南好米五万石,士卒食后士气大振,操练更勤,瓦剌探子见边军军容整肃,已撤回边境。” 谢渊看着捷报,想起朝堂舌战时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 所有的博弈、所有的驳斥,都是值得的,只要边军能吃上好米,只要漕运能归正途,只要社稷能安稳,他纵受非议,亦无怨无悔。

谢渊召来杨武,命其修订《漕运监察制》,新增 “江南籍官员不得单独督查士绅纳粮,需与非江南籍官员或玄夜卫共同参与” 的条款,避免官官相护;又设 “士绅纳粮举报箱”,许百姓举报匿报田亩者,查实后赏银五两,鼓励百姓监督。杨武躬身道:“大人,此制既堵官官相护之漏,又借百姓之力监督,漕运贪腐之弊定能彻底革除。”

谢渊走到案前,将朝堂舌战的奏录、贪腐账册、纳粮细则一并放入木盒,贴上封条,题字 “成武漕运朝堂舌战档”,命人送入兵部密库。木盒旁放着元兴朝周忱的《漕运奏疏》,谢渊轻轻抚摸疏文,仿佛能感受到前辈直臣的坚守 —— 他们都在为护漕运、护边军、护社稷而努力,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月末,江南巡抚送来《士绅纳粮进度奏报》:“江南士绅已纳粮三十万石,占应缴额九成五,剩余五万石下月可缴齐;贪腐者已全部处置,无一人漏网;百姓举报匿报田亩者二十人,已补缴粮税,赏银已发。” 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萧栎叹道:“谢卿,江南漕运能有今日之稳,皆卿之功!朕欲封你为‘太子太傅’,兼管户部漕运事,卿可愿担此任?”

谢渊躬身辞道:“陛下,臣掌军政已忙,若再兼管漕运,恐力不从心。且漕运监察需专人久任,臣推荐御史台左都御史,其持公论、懂律法,定能续推改革。” 萧栎点头:“卿乃直臣,不恋权位,朕准奏!” 谢渊心中明白,他要的不是爵位,是漕运的长久安稳,是边军的长久温饱,是苍生的长久安宁。

江南漕运纳粮全部完成,户部奏报:“江南士绅共纳粮三十五万石,罚银五万两,漕粮损耗降至一成,与元兴朝周忱任内持平;边军冬粮充足,京师官俸与山东赈灾粮皆无缺;江南百姓因士绅纳粮,自身粮税负担减轻,民心安定,无一人上访。” 萧栎召集群臣,在乾清宫设宴,席间对谢渊道:“谢卿,今日之宴,为漕运安稳,为边军安宁,为社稷安稳,卿当居首功!”

谢渊起身举杯,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朗声道:“臣之功,乃陛下明断、众臣协力、百姓支持之功!愿我大吴漕运永稳,边军永安,社稷永固!” 众臣齐声附和,酒杯碰撞的声响在乾清宫内回荡,像一曲守护江山的赞歌。

朝堂舌战案尘埃落定:礼部尚书(江南籍)革职流放三千里,家产充公用于漕运码头修缮,其亲信涉案者三人皆革职为民;户部尚书(江南籍)因协助核查士绅纳粮,免其附和之罪,仍留原职,由谢渊与御史台共同监督;江南士绅纳粮全部完成,共纳粮三十五万石,罚银五万两,漕粮损耗稳定在一成;《漕运监察制》《士绅纳粮区分细则》载入《大吴会典》,成为定制,后世沿用百年。

边军因漕粮充足,军容大振,瓦剌再未犯边,宣府卫、蓟州卫迎来五年安稳;江南百姓因士绅纳粮,粮税负担减轻,秋收后米价平稳,安居乐业;江南籍官员再不敢私护士绅,皆以礼部尚书为戒,秉公履职。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朝堂舌战之事与漕运成效,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当年使用的 “朝堂议事令牌”,附言 “谢卿当庭斥私弊,以公义护国脉,真乃大吴柱石,不负元兴帝当年对直臣之期”。谢渊将令牌与朝堂舌战的奏录、周忱的《漕运奏疏》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祠内新增一块石碑,刻 “朝堂舌战,斥私护公,漕运安澜” 十二字,以纪此事。

江南巡抚送来《漕运年度奏报》,奏报中写道:“江南漕运全年无贪腐、无掺假、无损耗超标,士绅纳粮自觉,百姓监督积极,官民同心,漕运通畅,边军与京师粮饷无缺。” 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有你在,大吴漕运无忧,社稷无忧!”

卷尾语

朝堂舌战案,以礼部尚书(江南籍)当庭护士绅始,以谢渊凭实证驳斥、士绅纳粮、贪腐者受惩终,一日舌战,浓缩了 “直臣与私议的较量、公义与私利的对抗” 的壮阔图景。谢渊之舌战,非 “逞能好胜”,实乃 “以证破伪、以公斥私” 的深谋:借贪腐账册拆 “士绅基石” 的虚誉,凭边军疾苦显 “官绅私谋” 的危害,用元兴判例证 “按田纳粮” 的可行,既未因官官相护而退缩,也未因地域偏见而苛责,终以 “区分处置、公私兼顾” 之策,实现 “漕运推进、边军安稳、民心安定” 的三重成效。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朝堂驳斥护士绅官员”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的深层命题:地方籍官员易因同乡之私忘社稷之公,直臣之责,不在回避地域矛盾,而在以实证破私议、以公义正人心;士绅之 “基石” 誉,需以 “奉公守法” 为前提,若贪腐害国,再高誉亦是虚饰。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步步为营、情理兼顾” 的极致:初接礼部尚书进言时的 “静”,是先蓄实证、不盲动;当庭驳斥时的 “刚”,是凭铁证、不妥协;提出 “区分处置” 时的 “柔”,是顾大局、不激化。他既未因 “官官相护” 而偏激,也未因 “士绅顽抗” 而苛责,始终以 “护漕运、护边军、护社稷” 为核心,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要害 —— 破 “基石” 虚誉,拆 “捐银” 私谋,堵 “官官相护” 之漏,给 “良善士绅” 退路,最终让朝堂共识归于公义。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朝堂舌战,渊持据斥私,逐点反驳,帝赞曰:‘渊之智,在能辨虚实;渊之勇,在能斥私议;渊之忠,在能护公义。’” 诚哉斯言!谢渊的智慧,非 “权谋机变”,乃 “尊重事实、尊重律法”—— 贪腐账册是最硬的底气,边军疾苦是最利的武器;谢渊的忠诚,非 “愚忠盲从”,乃 “坚守初心、坚守公义”—— 漕运安稳是最大的目标,社稷安宁是最终的追求;谢渊的勇气,非 “好勇斗狠”,乃 “不畏权势、不畏非议”—— 哪怕面对同乡官员的联合施压,哪怕承受 “苛待士绅” 的骂名,他亦敢当庭驳斥,敢严究贪腐。

团营忠勇祠的 “朝堂议事令牌” 仍在,令牌上的龙纹泛着光,见证着直臣的风骨;朝堂舌战的奏录仍在,墨色虽淡,却记录着公义与私弊的交锋;谢渊鳞甲上的箭痕仍在,凹痕里的红锈未褪,承载着守业的艰辛。这场因 “士绅基石论” 而起的朝堂舌战,终将与漕运书信交锋、漕粮亏空查弊、江南密查、漕运论书、士绅抗辩一道,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直臣提供 “如何以证破私、以公斥私” 的永恒镜鉴 —— 朝堂议事,当以实证为据,以公义为准,以社稷为重,方能辨明是非,护国安民。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