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章 绥化市《北林区》(1/2)

绥化市北林区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唯一市辖区,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东部边缘,东与庆安县接壤,南与兰西县、呼兰区毗邻,西与望奎县相连,北与绥棱县交界,区域总面积2756平方公里。截至近年统计,全区下辖20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80万,是绥化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以优质农业着称,兼具交通枢纽功能,滨北铁路、哈伊高速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是松嫩平原东部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与人流物流节点。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宝山镇

宝山镇位于北林区西南部,距城区约15公里,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开阔。核心产业以农业为主,是北林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产玉米、大豆,同时依托肥沃黑土发展香瓜、粘玉米等特色种植,“宝山香瓜”因口感清甜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镇内有小型水库1座,兼具灌溉与休闲功能,主要交通依靠省道S222,可直达绥化城区与兰西县,日常农产品运输便捷。

绥胜满族镇

绥胜满族镇地处北林区南部,是北林区重点满族聚居乡镇,距城区约20公里,周边与永安满族镇、秦家镇相邻。产业以农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结合为特色,农业上侧重水稻、高粱种植,同时挖掘满族文化资源,打造满族民俗体验项目;工业方面有小型农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大米、杂粮。镇内有绥胜遗址(清代满族聚居遗址),交通以县道x005为主,可衔接绥北高速,方便游客前往体验满族文化。

西长发镇

西长发镇位于北林区西南部,距城区约30公里,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核心产业为农业,是北林区玉米、大豆主产区,同时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黑木耳、榛子等林副产品;镇内有西长发水库,是当地重要的水利设施,兼具灌溉、渔业养殖与近郊休闲功能。交通方面,省道S311穿镇而过,连接绥化城区与望奎县,滨北铁路支线在镇内设有货运站点,方便农产品外运。

永安满族镇

永安满族镇位于北林区南部,距城区约25公里,南邻兰西县,是北林区满族文化保留较完整的乡镇。产业以农业与民族手工艺结合为特色,农业主打水稻种植,“永安大米”因米粒饱满、口感软糯受市场认可;民族手工艺方面,满族刺绣、剪纸等技艺传承活跃,部分手工作品已形成小规模外销。镇内有永安满族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满族秧歌表演,交通依靠县道x006,可直达绥化城区,便于游客体验满族民俗。

秦家镇

秦家镇地处北林区中部,距城区约10公里,是北林区近郊农业重镇,因驻地“秦家岗屯”得名(1863年秦姓人家在此开荒立屯)。核心产业为优质水稻种植,是绥化农业技术推广重点区域,“秦家大米”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远销省内外;同时依托近郊优势,发展蔬菜种植,为绥化城区提供新鲜蔬菜供应。镇内有秦家灌渠,是水稻种植的重要灌溉保障,交通便捷,绥北高速在镇内设有出入口,哈伊公路穿镇而过,铁路方面有滨北铁路秦家站,农产品运输与居民出行均十分便利。

双河镇

双河镇位于北林区东部,距城区约22公里,因境内泥河与呼兰河交汇得名,地势以平原为主,沿河地带多湿地。核心产业为农业与水产养殖,农业主产玉米、大豆,水产养殖以鲤鱼、鲫鱼为主,“双河鲜鱼”是当地特色产品;同时利用沿河湿地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吸引周边游客垂钓、踏青。交通方面,省道S203穿镇而过,连接绥化城区与庆安县,泥河大桥是镇内标志性交通设施,保障两岸通行。

三河镇

三河镇位于北林区东北部,距城区约35公里,北与绥棱县相邻,地处平原与浅丘过渡地带。核心产业为农业与林业,农业侧重玉米、马铃薯种植,林业以人工林为主,盛产落叶松、杨树,木材加工是当地小型特色产业;镇内有三河水库,是北林区东北部重要的水利工程,兼具灌溉与防洪功能。交通依靠县道x012,可衔接绥北高速,日常出行与农产品运输主要依赖公路。

四方台镇

四方台镇位于北林区西北部,距城区约40公里,西与望奎县接壤,因境内“四方台古遗址”得名。核心产业为农业与文化旅游,农业主产玉米、高粱,同时依托四方台古遗址发展文化观光,遗址周边已建设简易观光步道与说明牌;镇内有小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交易杂粮、豆类。交通方面,县道x009穿镇而过,连接绥化城区与望奎县,部分路段可直达四方台古遗址,方便游客参观。

张维镇

张维镇位于北林区北部,距城区约28公里,北与绥棱县交界,地处平原地带,土壤以黑钙土为主。核心产业为农业,是北林区重要的大豆、玉米生产基地,同时发展特色养殖,以生猪、肉牛养殖为主,部分养殖场实现规模化经营;镇内有张维镇农贸市场,是周边乡镇农产品集散点之一。交通依靠县道x010,可衔接哈伊高速,公路网络覆盖各村,便于农产品运输与居民出行。

东津镇

东津镇位于北林区东部,距城区约18公里,东与庆安县相邻,滨北铁路穿镇而过,是北林区东部交通节点。核心产业为农业与物流,农业主产水稻、玉米,依托铁路优势发展农产品物流,镇内设有东津火车站货运点,主要运输粮食与农产品;同时利用铁路周边空地,建设小型仓储设施,服务周边农户。镇内有东津灌区,保障水稻种植灌溉,交通便捷,铁路与省道S203并行,可快速直达绥化城区与庆安县。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历史沿革:从古代部族到现代城区

北林区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帝舜至商周时期,此地为秽貊族活动领地,是东北地区早期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秦汉时期属北扶余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归豆莫娄属地,隋唐时期纳入黑水靺鞨势力范围,受唐朝忽汗州都督府间接管辖;辽代时为女真族居地,归属东京道(辽代地方行政单位),金代属上京路会宁府,是金代女真族核心活动区域之一;明代时归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朝廷在此设卫所,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管理。

清代是北林区开发的关键时期,乾隆、嘉庆年间,朝廷逐渐放宽“闯关东”限制,中原汉族百姓陆续迁入此地开荒定居,清同治元年(1862年),此地正式形成集镇,因早期有三个圆形林子分布,得名“北团林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朝廷在此设绥化理事通判厅,取“吉祥安顺”之意定名“绥化”,标志着此地正式纳入县级行政建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绥化理事通判厅升为绥化府,管辖范围扩大,成为松嫩平原东部重要行政中心。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国2年(1913年),绥化府改设绥化县,归属绥兰道;1945年绥化解放后,先后归属绥化专区、松花江专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绥化县撤县设市(县级),仍属绥化地区行政公署;199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绥化地区和县级绥化市,设立地级绥化市,原县级绥化市改设为北林区,沿用至今,成为绥化市中心城区。

文化特色:红色、少数民族与非遗的多元融合

北林区文化底蕴深厚,形成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非遗技艺交织的特色脉络。红色文化方面,境内有多处抗日时期遗址,如飞机堡侵华日军遗址,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学校、机关单位组织人员参观,铭记历史;此外,北林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是松江省重要的支前基地,当地群众曾积极参与粮食筹集、物资运输,为东北解放作出贡献,相关历史通过区文化馆展览、口述历史记录等形式得以保存。

少数民族文化以满族文化为核心,作为绥化重要的满族聚居区,北林区保留了丰富的满族习俗,如满族秧歌、满族婚俗等。满族秧歌不同于传统汉族秧歌,舞者多身着满族服饰(旗袍、马褂),动作融入骑射姿态,伴奏以唢呐、锣鼓为主,节奏欢快,每逢春节、元宵节,绥胜满族镇、永安满族镇等地会组织秧歌队巡游,吸引群众参与;满族婚俗中“跨火盆”“射三箭”等仪式,如今在部分民俗体验活动中可看到,成为展示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文化方面,北林区拥有多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北林泥河陶”产自境内泥河沿岸,以当地特有的粘土为原料,经手工捏制、高温烧制而成,成品多为茶具、摆件,表面刻有松鹤、山水等图案,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目前有专人传承技艺,并在区文化馆设立展示区;市级非遗“天艺信风筝”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风筝造型以龙、凤、蝴蝶为主,部分大型风筝需多人协作放飞,北林区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每年春季会举办风筝放飞活动,吸引周边爱好者参与。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历史人物:深耕地方的实干者与文化传承者

1. 王敬先(1915-1998):农业技术推广先驱

王敬先是北林区(原绥化县)本地人,早年投身农业技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在当地推广玉米、大豆优良品种,带领技术团队改良土壤、优化种植方式,使绥化县粮食亩产大幅提升。他还编写了《绥化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户,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植方法,是北林区农业现代化的早期推动者,曾多次获省级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2. 李淑珍(1932-2010):满族秧歌传承人

李淑珍是绥胜满族镇人,出身满族秧歌世家,自幼学习满族秧歌表演与编排,精通满族秧歌的传统动作与伴奏技法。20世纪80年代后,她牵头成立满族秧歌队,走访周边满族老人,整理濒临失传的秧歌套路,培养了30余名传承人,使北林区满族秧歌得以完整保留。她编排的《满族庆丰收》秧歌节目,曾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为满族文化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3. 张福贵(1928-2005):抗日支前模范

张福贵是北林区四方台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参与当地地下抗日组织,负责传递情报、为抗日联军筹集粮食与药品。1941年,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将紧缺药品藏在粮车中,成功送达抗日联军驻地;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村民成立运输队,支援前线物资运输,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晚年时,他常向青少年讲述抗日故事,传承红色记忆。

4. 赵文举(1940- ):泥河陶技艺传承人

赵文举是省级非遗“北林泥河陶”的代表性传承人,16岁跟随父亲学习泥河陶制作,熟练掌握选料、捏制、烧制等全流程技艺。他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创新,融入现代审美,设计出“松嫩风情”系列泥河陶作品,使这一传统技艺更贴近当代生活。目前,他在北林区开设泥河陶工作室,免费招收学员,培养年轻传承人,同时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将泥河陶产品推向旅游市场,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历史遗址:见证不同时代的文明印记

1. 四方台古遗址

四方台古遗址位于北林区四方台镇境内,距今约2000年,属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核心区域为一处方形土台,边长约50米,高约6米,经考古发掘,出土有陶器残片、铁器、石器等文物,推测此处曾是古代部族的居住与祭祀场所。目前遗址已划定保护范围,设立说明牌与防护围栏,虽未大规模开发,但仍是研究松嫩平原东部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

2. 飞机堡侵华日军遗址

该遗址位于北林区东北部,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所建,现存飞机堡3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半地下式,每座长约20米、宽约15米,可容纳1-2架小型军用飞机。遗址见证了日本侵华的历史,如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内部保留有当年的飞机停放痕迹,周边设有历史说明展板,提醒参观者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3. 绥化府署遗址

绥化府署遗址位于北林区老城区中心,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绥化府设立时的行政办公场所遗址,现存部分地基与石质构件。清末至民国时期,此处一直是绥化地区的行政中心,1945年后曾作为绥化市政府办公地,后因城市建设部分拆除,仅保留核心区域。目前遗址周边已建设小型广场,立有“绥化府署遗址”纪念碑,展示绥化从府级建制到现代城区的发展历程。

4. 西长发镇古城遗址

该遗址位于北林区西长发镇西部,属金代遗址,距今约800年,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存部分城墙残基,呈长方形,周长约1200米。考古调查发现,遗址内有建筑基址、灰坑等遗迹,出土有金代铜钱、陶碗残片等文物,推测此处曾是金代女真族的村落或戍边据点。遗址目前处于保护状态,未进行大规模发掘,是研究金代松嫩平原东部聚落分布的重要实例。

5. 泥河沿岸古村落遗址群

泥河是北林区东部重要河流,沿岸分布有多处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古村落遗址,形成遗址群。其中以“泥河屯遗址”最为典型,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有磨制石器、夹砂陶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以农耕、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这些遗址虽分散,但整体构成了泥河流域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为研究东北地区早期农耕文明提供了实物依据。

四、必游景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体验

1. 北林区泥河湿地公园

北林区泥河湿地公园位于城区东部泥河沿岸,总面积约500公顷,是集湿地保护、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自然景点。公园内保留了沼泽、浅滩、林地等多样湿地景观,每年春季有候鸟在此停歇,秋季芦苇金黄,景色宜人;核心区域建设有木栈道、观景台,游客可沿栈道漫步,近距离观察湿地植被与鸟类,也可在观景台俯瞰湿地全景。公园适合家庭出游、摄影爱好者,春季观鸟、秋季赏苇是核心体验,同时园内设有科普展板,介绍湿地生态知识,适合带孩子了解自然。

2. 北林满族民俗文化园

北林满族民俗文化园位于绥胜满族镇境内,距城区约20公里,是展示满族文化的主题园区。园区内建有满族传统民居(草房、砖瓦房)、满族文化展览馆、秧歌广场等设施,展览馆内陈列满族服饰、生活用品、农具等实物,还原满族传统生活场景;广场定期举办满族秧歌表演、满族婚俗体验活动,游客可身着满族服饰参与秧歌巡游,或体验“跨火盆”“拜天地”等婚俗仪式。园区适合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亲子家庭也可在此了解满族历史,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如满族剪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