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4章 爸爸,今天的糖少放了一勺盐(1/2)

夜风穿过城市缝隙,吹动千座心声亭顶那幽蓝微光。

第一声铜锅轻响,在西北戈壁边缘的小站响起。

紧接着,东南沿海渔村、中原古巷深处、西南群山褶皱里的糖坊几乎同时回应——数百名流动糖匠手持木槌,不约而同敲击起手中铜锅边缘,节奏精准如心跳同步。

《小熊躲进云朵裂缝里》的前奏缓缓升起,不是从广播,不是从网络,而是由大地本身震颤着传递出来。

旋律飘荡在晨雾中,像一条看不见却温热的丝线,将散落人间的思念串成环状回路。

陆寒正带队巡查西部新设的制糖站点,车队停靠在黄沙与绿洲交界处。

他听见远处传来熟悉的音律时,瞳孔猛地一缩。

这不是计划内的行动。

他没有下令,基金会系统也无调度记录。

可这乐曲的节奏、节拍、连休止符的间隙都与苏悦生前手稿完全一致——分毫不差。

“陆总。”随行技术人员脸色发白,“全国一千二百七十三座心声亭同时启动了音频接收模式……播放源定位失败。但初步判断,信号来自民间自发行为。”

陆寒未语,目光落在身旁萌萌身上。

孩子安静地站在沙丘边缘,袖口微微鼓动。

他走过去,不动声色掀开一角——一张泛黄的手写乐谱静静藏于内侧,墨迹稚嫩却工整,页脚一行小字清晰可见:

“妈妈说,大家记得的时间,就是真的时间。”

风卷起纸角,仿佛有谁在低语。

陆寒怔住。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苏悦从未真正离开。

她把记忆种进了糖里,把信念埋进了人心最柔软的缝隙。

而如今,这颗种子正在以某种超越科技的方式破土而出——不是靠程序驱动,而是靠千万人共同的情感共振。

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底已无波澜,唯有一道决断划过。

“传令下去。”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风沙,“从今往后,每月十五定为‘共熬日’。所有站点,无论地域气候差异,必须使用同一水源、同一火候、同一配比制糖。标准由总部统一发布。”

属下愕然:“可是陆总,西部干旱区常年缺水,水质碱性高,根本无法达到理想乳化状态……”

“那就等雨。”陆寒淡淡道,“或者,造雨。”

没人笑他痴妄。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奇迹的发生。

首个月圆之夜,“共熬日”如期而至。

就在西部最大制糖站开锅瞬间,原本晴朗无云的天空骤然聚拢乌云,一道惊雷劈落,甘霖倾盆而下。

雨水落入滚烫糖锅,竟未蒸发四散,反而迅速与糖浆融合,形成前所未有的稳定乳化态——色泽如琥珀含星,质地柔韧似云絮,入口即化却又层次分明。

化验室连夜检测结果出炉:该批次糖体分子结构呈现出天然螺旋阵列,能量波动频率与人类a脑波高度吻合。

更诡异的是,当夜全国多地报告出现短暂梦境共享现象——无数陌生人梦见同一个画面:一个穿鹅黄开衫的女人背影站在老式灶台前,轻轻哼着歌,锅中糖浆翻涌如银河倒流。

与此同时,萌萌正式入学“回声实验班”,成为年龄最小的助教。

这所特殊学校专为感知敏感儿童设立,课程全凭非语言交流推进。

某日默语数学课上,学生们正用彩色糖粒摆解多元方程,忽然集体停顿,齐齐望向教室角落。

那里,半透明的鹅黄开衫轮廓悄然浮现,像被风吹来的影子,静静伫立十秒后消散。

监控回放毫无异常,红外线、电磁场、空气成分均无波动。

唯有萌萌指着自己胸口,轻声道:

“她笑了。因为我算对了。”

当晚,陆寒独自整理苏悦遗物。

在一本旧年习题集夹层中,他发现一页草稿——正是当天课堂所解方程的变式题,笔迹清秀,边批写着:

“给将来会比我更快的孩子。”

他盯着那句话良久,指尖微微颤抖。

第二天,这张复印页被郑重贴在实验班教室正中央,标题由他亲手写下:

“欢迎超越我。”

三个月后,程远完成《记忆拓扑学》终稿。

书中提出“情感残留密度”理论,并公布惊人数据:凡苏悦长期停留场所,空气中糖类微粒浓度常年高于正常值37倍,且呈现规律性波动,周期恰好与其生前作息吻合。

基于此,他在原糖果铺旧址打造“气味回廊”展览,复刻二十四节气专属糖香。

开幕当日,一位盲人老妇拄杖而来,仅凭嗅觉便准确指出每种香气对应的日期与事件,甚至包括:“她最后一次穿红裙那天,焦糖尾调里藏着一丝薄荷凉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