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
——————
长宁十一年,三月
薛继没办法家家户户一个一个把人嘴堵住,可凭他手中人脉,要找到流言根源还是轻而易举的,他只堵了那老头的嘴,其余的自然而然就消停了。
除了连根拔起,他还让人扮做寻常妇人,在同一处茶馆酒肆,照着他们的老办法,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不出五日,闹得满城风雨的丞相包庇赌徒一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依旧是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只不过,这一回说的是谢知希同刑部尚书陈绍私交甚好……
——————
近几天来陈绍非常烦躁,不为别的,正是因为京中突然变了风向的舆论,这一回,他可以说是体会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愤怒之余,他第一反应就是让人把谢知希喊来。
你跟谢知希私交甚好,这时候还让他来,岂不是把流言都坐实了?”
陈绍暗恨不已,一时又无可奈何,狠狠摔了桌上一方镇尺,怒道:“那能怎么办,我白养他两三年?”
“也不至于,等这一阵过去了,谁还会记得……”
转过天来,早朝散朝之后,薛继刚从紫宸殿中出来,想着这两天少了弹劾他的声音,自然是心情大好,连走路时的脚步都轻快不少。
不过,没走几步,抬头看见不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不是旁人,正是不久前吃了亏的陈绍。
“陈大人,有事?”
看他这脸色不善,想必心底憋了不少怨气。
可他越是如此,薛继的心里就越是痛快。
薛继从来就不喜欢做这中缺德事,可这也不代表他好欺负。一介晚辈,不知天高地厚就敢算计他,当他早生那十年是来听戏吃茶的?
陈绍脸上的表情十分僵硬,即便扯着嘴角也看不出半点笑意,身前揣着的双手紧紧攥成拳藏在袖子里,一开口便满是戾气:“堂堂丞相,手段竟如此下作。”
薛继笑了,饶有兴趣地将他打量了一番,反问道:“这不是跟你学的?”
也不等陈绍再多说其他,撂下这话之后薛继就从他身边绕开,继续往外去,只留下身后人暗自咬牙切齿,眼中满是恨意。
——————
御书房内
御桌上放着考中的名录,名录旁边还有一份考生的详细资料,在这些东西上面,还搭着一份翻开的奏疏,上面写的尽是薛继这些天来做的事情,动的手脚。
薛继做的这些事自然有人一一上报,当然,他做的时候也没想过要隐瞒,而秦胥听闻之后并未往心里去,啧啧轻叹两声便扔在一旁了。
这些东西实在无趣,太过于平常了。对于他这种见惯了大风浪的人来说,兵不厌诈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时至今日,殿试都已经结束,这一届春闱可以说是落下了帷幕,只剩下这些残存的琐碎之事还未处理……
对于秦胥而言,谢知希到底跟谁关系亲切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善后。
“要彻查吗?”问出这话时,徐阑稍稍皱了眉头。
以他之见,这次春闱各方各面都已经十分谨慎了,到目前为止除了谢知希此人,也没见有其他事端,若是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二甲之首再次彻查……有些得不偿失。
再者朝廷不久之前才肃清过,无论是三省六部还是各地州郡,官员都已经换了一批了,好不容易缓和了几年,官员各司其职渐渐安定下来,如果这时候再一次掀起风浪,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秦胥自然也想到了这一层,如果不彻查此案、没有证据证实谢知希舞弊,就不能撤掉他二甲之首的成绩……那么到底如何处置谢知希就成了一大难题。
他靠在龙椅上沉思许久,无意间扫过桌上关于谢知希的资料,目光突然定在了‘乾州人士’四个字上。顿时灵光一现,有了决断:“不必!薛继从乾州把他带回来,近二十年了。如今他考取功名,也该回乾州去好好造福一方百姓了。”
话说到这儿,徐阑明白了。
谢知希在京城这么多年,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算取消了他的成绩,让他继续留在京城也没什么用处。正好乾州偏远又贫穷,这会儿急缺官员,让他从哪来回哪去,好歹没白费薛继带他这么些年。
徐阑心里暗叹此举实在明智,颔首笑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