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路上,一行人都在讨论着山里的桃子还能卖多少钱。
安千千走在中间,看着路边田埂上稀疏的庄稼,忽然开口:“爹,队长,我们村后山的桃树就上百棵,要是以后能多栽些,是不是就能做更多桃干?不光是桃干,还能做桃酱、桃罐头,要是能建个小厂子专门做这些,说不定能当成正经活儿干,让全村人都有稳定收入。”
这话一出,安父和安顺成都停下了脚步,惊讶地看着她。
安父愣了愣,挠了挠头:“多栽桃树?建厂子?千千啊,这可不是小事,栽树得占地方,建厂子还得花钱,我们村哪有这条件?”
安顺成也皱着眉点头:“是啊,现在队里的地都用来种粮食了,哪有多余的地栽桃树?而且建厂子得有设备、有技术,我们这些农民哪懂这些?”
安千千早就料到他们会有顾虑,笑着解释:“后山不光有现有的桃林,还有大片荒坡呢,那些地种粮食收成不好,栽桃树正好。我们不用一下子种太多,先试种几十棵,看看长势。至于建厂,也不用一开始就建大的,先在晒谷场搭个简易的棚子,买几口大铁锅、几个大坛子,就能做桃酱和罐头了。”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现在供销社收我们的桃干,要是以后我们能做出桃酱、桃罐头,说不定他们也会收。而且这些东西保质期长,还能运到更远的镇上、县里去卖,比只卖桃干赚得多。等以后规模大了,再请懂技术的人来指导,把厂子建得正规些,我们村不就能靠桃子过日子了?”
司承年一直没说话,只是静静听着,此刻忽然开口:“千千说得有道理。现在政策慢慢在变,以后肯定会鼓励农民搞生产、多赚钱。后山的荒坡确实能利用起来,试种桃树风险也不大,就算收成不好,也不影响粮食种植。至于做桃酱、桃罐头,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试试,用家里现有的锅碗瓢盆做样品,要是成了,再慢慢添设备。”
安父看着司承年,又看了看安千千,心里的顾虑消了大半。
他知道司承年见识广,说话靠谱,既然司承年也觉得可行,那这事说不定真能成。
“要是真能多栽桃树、建厂子,让大家都能靠桃子赚钱,那可真是太好了!”
安父激动地说,“等回村我就跟大家伙说说,看看能不能把后山的荒坡划出来,先试种几十棵桃树。”
安顺成也来了兴致:“我回去就跟村民们商量商量,看看谁愿意跟着试种桃树、学做桃酱罐头。要是大家都同意,我们就先把这事定下来,明年春天就开始栽树!”
三人越说越起劲,脚步也加快了不少。
安千千看着眼前充满期待的两人,心里也满是憧憬。
她知道,在七十年代末,搞农产品加工、发展特色产业还很新鲜,但这是未来的趋势。
只要迈出第一步,慢慢摸索,总有一天,安家村能靠桃子闯出一条路来。
回到村口时,村民们早就等在老槐树下了。
看到三人回来,大家立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情况。
安顺成举起手里的钱和票,大声说:“供销社收了我们的桃干,给了十五块钱,还有两斤糖票、一尺布票!”
村民们一听,瞬间欢呼起来。
“各位!各位!”
安父这时候说道:“供销社要我们稳定供应桃干,我们思来想去,还是打算在村里先建个小厂子。另外,今年能卖这些桃子,说明以后也能,所以我们还打算在荒地上也多种一些桃子树。”
安父话音刚落,欢呼的人群忽然静了静,有几个村民互相递了递眼神,脸上的兴奋劲儿淡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