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李政委充满希望的描绘,顾家生的心情却有些复杂和难言。作为一个知晓未来走向的“过来人”,他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李政委和他无数的同志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那个“新社会”确实会建立起来。那是一个翻天覆地、告别了旧时代屈辱的全新华夏,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那个崭新的社会,就真的如李政委此刻理想中那般,彻底涤荡了所有旧时代的尘埃和弊病吗?
顾家生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后世的一些景象:物质丰富,国力空前强盛,这是李政委他们这一代人所难以想象的伟业。
但阳光下总会有阴影,新的社会结构里,似乎依然存在着某些固化的阶层和隐形的特权,公平与正义在某些角仍是需要不断努力争取的目标。那些李政委此刻深恶痛绝的“旧社会顽疾”,似乎改头换面,又以另一种形式在新生的肌体上重新扎根下来。
理想是璀璨的,它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但现实的残酷的,它又总是充满了沟壑与曲折。
他看着李政委那双因信仰而变的无比清澈明亮的眼睛,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敬佩,更有一份跨越时空的感慨。
“李政委,我理解并敬佩你们的理想与牺牲。但就我个人而言,孙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它本身就包含了对于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深刻构想。三民主义之本意,实为救国救民之正途,当下的弊病,并非主义之过,而是未能将其理想到实处而已。”
他知道历史的走向,也见过未来的景象。
“李政委,其实无论是您所信仰的共产主义,还是我所认同的三民主义,其初衷都是为了探寻一条拯救民族于水火的道路。主义虽有不同,但这份救国之心是相通的。”
他略微停顿,出了那句蕴含了无尽深意的话:
“只是……通往最终理想的道路,远比我们任何人此刻所能想象的,都要漫长和复杂得多。”
李政委眼中热切的光芒微微收敛了一些,但又冒出别样的炽热,他发现眼前之人与他接触过的许多顽固派军官不同,顾家生有着一种基于自身立场的审慎与思考。
他明白,思想的转变绝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在顾家生这种有着深厚“蒋军”背景和自身信仰的军官身上。他不再试图强行辩驳,而是将语气放得更加平和,带着一种同志式的期许。
“顾将军所言极是,为理想奋斗的道路确实漫长。但正因为前路艰险,才更需要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
他的目光真诚地看着顾家生,话语虽隐晦,但招揽之意已悄然流露。
“我们八路军的大门,始终向一切真心为国的仁人志士敞开。无论是为了眼前的抗战,还是为了那个或许遥远,但值得所有人奋斗的理想新社会,我们都希望能汇聚更多的力量。”
顾家生自然听懂了这弦外之音。他心中苦笑,自己这身份和复杂的背景,注定了他无法投身于这纯粹的理想当中,有些东西是他无法向李政委解释的。
他的“难言之隐”并非是对共产主义的怀疑,而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