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之后,第一个篇章就是新城排水方案。孙进准备把新城修成一座水上城市,四纵三横的河道将新汴京切割成十六个大区,相邻的区块用石桥相连。
下挖河道,能够降低地表水位,然后将多余水量通过汴河下游排出。
除了工程量浩大之外,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毛病。
甚至,在他的规划之中,这内陆运河还成为了新城的亮点。
低成本的运输,将使得新城手工业能获得极为便利的发展条件,有点意大利米兰的意思。
有了泾渭分明的十六个大区,街区制自然而然的也就取消了。
每个被河道分割的独立地块成为一个天然街坊,大概长宽各一千五百步(五尺一步)。
一个街坊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区,大概居住一万人到一万五千人,上面要建设管理机构、学校、医馆、市场等等。
后文,方案对功能区的规划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札子体现出了这个时代一流的统筹水平。
相当于后世一级土地开发的三通一平,沈括-孙进,也提出了土地整理的概念。
拆城建城不能一股脑的大拆大建,想要经济节省,就必须实现做出最有利的次序规划。
方案整体规划为五年,第一年先完成首条河道的开挖,并建设一条配套的运输规划和吊装码头。
沿着这条运输通道进行拆盖,将最大程度的节省物料运输的成本。
当下,一块城砖的价格为八到十文,这么昂贵的价格是因为这个产业必须靠近燃料生产地。
中原大地,土好找,燃料可不多。
以往都是从北京大名府跟西京洛阳往长安运砖,那运输成本,每块至少占了一半。
如果能本地化生产,将燃料,也就是李长安搞到的焦炭运过来烧制,青砖的价格至少可以下降到五文。
单单这一项,整个新城造价就会节省上亿钱。
不管是用量最大的青砖,还有石头呢、木材呢、瓦片呢?
所以,挖运河不是无奈之举,相反是个最聪明的行为。
经过研究员团队计算,前期挖掘最中间一条贯通东西的运河,总距离十七里,总造价十七万贯。
如果从现在开始挖掘,在天气允许、各项配套工作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动用两万人力,七十天就可以完工。
挖出来的泥土直接用来垫高两侧,多余的做成青砖,灌水之后通航,即可运输其他材料加快建设。
第一年,建设出来两个基础框架完好的街坊。
这里先不住人,搭建成新都市建设的生产基地,把木工、铁坊、石匠、砖窑之类的,全先建设出来。
从第二年开始,将建设完成六个完善的街坊,这次优先安置手工业相关的人群。
让新城尽快投入生产,通过生产带动就业,完成李长安对富弼和文彦博的老兵安置承诺。
等这些全部进入正轨,新城最有活力的部分也就完成了。
还剩下八个街区,分两年完成,然后再留一年对整体的城市进行完善和进一步开发。
李长安阅读完整份方案,忽然有一种错觉,大宋的发展似乎并不像一个刻板印象的“封建王朝”。
他们没有系统性的整理过“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却依然以相对科学和效率的办法,写出了这个远超元明清三代的城建规划水平。
人才呀,看来这个时代卧虎藏龙,招贤榜要引动风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