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眉头紧皱,刚刚的兴奋一扫而空,摇着扇子陷入了焦虑。
这案子照他的说法,已经报上去三天了。
陛下钦案,规矩是一天一报,不可耽搁。可他明明已经早交上去了,为什么官家和相公们都没反应呢。
难不成,是富弼截住了札子?
“原稿还有没有,我瞧瞧,帮你出出主意。而且,我跟苏辙都在天一阁,时常能见到官家。”
苏轼也没在意,随手就把档案递给了李长安。
谜底就要解开了,富弼到底在保护谁?
他翻开档案,一个个名字数下去。大部分都寂寂无名,顶天也就是个五品官,少数看着品级高,那只是寄禄官并无实职。终于,他找到了那一段姓名序列。
“时名中、赵奋锴、李自来、白仲、向山——”
前几个名字他都有印象,就是这个向山。这个姓氏非常稀少,至少在北方不多,历史上也没什么名人。
如果刚刚读到过,他一定会有印象。
“老瞻,这向山是谁,有什么名堂么,只是个提举景福宫,也能参与贪案?”
苏轼以为他只是好奇,回想了一下,顺口说道:“向国丈的从弟,你认识?”
向国丈,李长安想了好一会,才明白苏轼说的是谁。大宋朝两个厉害女人一个姓曹,另一个姓高,很多人都忘了当朝天子的皇后姓向。
李长安接着问:“他犯了什么事儿,讲讲,我听个乐子,绝不往外说。”
苏轼也没什么保密意识,大家都是君子,你说了那是你的不对。
“充当掮客,往来永兴军倒卖军马。从至和年间开始,伙同多人虚报战马数量,套取马政补贴,总数超过四十万贯。别看是个不入流的中官,可小官大贪,捞了不少...”
“你说哪里,永兴军?”
苏轼对自己的记忆极为自信,“其祖父向敏中在永兴军任职过,他是真宗朝的宰相,甚为显赫,要不天子选妃,也轮不到向家。说到这位宰相,还有一段名人轶事,老少咸知的宰相踹寡妇门,说的就是他老人家。”
永兴军,李长安找到了关键节点。
向敏中受弹劾出知地方,去的是永兴军。现在,向山倒卖军马,去的也是永兴军。韩琦最近经略的,也是永兴军。
如果韩琦早就不同意裁军,他一定会大肆上书反对。
即便不上书,真心想要逼宫或者兵谏,得到中枢调令后,也一定会率大军日夜兼程尽快抵达开封。
现在这种磨磨唧唧磨蹭到了京师,一切辎重全赖开封供应,且本地还有七万禁军。
这种情况下,他要是真心兵谏,除非是脑袋被驴踢了。
也就是说,他在项庄舞剑。
沛公,肯定跟这个向山相关。
向山一个离权力大老远的不入流荫官,是怎么参与到马政腐败当中的呢?
皇后,国丈,这才是前几年的事情,远远到不了案发的时间节点。
这里面一定有故事,也就是韩琦假装发飙的原因。
想到这,李长安把所有的材料重新浏览了一遍。“长脸,你有没有试过,把所有人的关系用图谱标记出来?”
苏轼一听李长安又有鬼主意,当即表示现在干也不迟。
“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惊喜!”
李长安异常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