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2章 五月底的两村近况(1/2)

桃溪村那边的发展,比谢广福预想的还要顺利。

在完成了大规模插秧和四口鱼塘的鱼苗投放后,村民们的重心就开始转移到了荷塘的种植养殖和缓坡的改造工作上。

赵老七现在每天都安排村里的四个精神小伙子,准时到桃源村的牛马车站,雇佣两辆空闲的牛车去那片废弃的牧场割草喂鱼。

那些吃了牧草的鱼在这段时间里也长得飞快,而雇车的银子也不用付现钱,他们割满一车草料运回桃溪村喂鱼,多出来的一车草料就当做租金留给王老五。

王老五乐得合不拢嘴,每天多得一车新鲜草料用于喂养车站的牛,这种共赢的好事,他巴不得天天有。

桃溪村的河滩菜地更是一片欣欣向荣,不仅实现了全村蔬菜自给自足,还有村民组队,将吃不完的蔬菜精心打理好,每逢赶集日坐上牛车去到云槐县去卖钱。

甚至,他们还会来到桃源村大榕树下摆个小摊,一些桃源村少见的新奇瓜果蔬菜,偶尔也会有人捧场。

荷塘那边也已经早早就打理好了,谢广福在四月初的时候就帮他们引进了新品种的藕苗,如今五月底,荷塘里已经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碧绿,再过小半个月,就能看到荷花亭亭玉立的景象了。

等大水车建成,张林木父子空闲了一些,赵老七还可以请他们去荷塘边上起七八个延伸到荷塘里的雅趣竹屋,届时,可以在云槐县好好宣传一下桃溪村的百亩荷塘,那些文人骚客最喜爱这种雅致的环境,在竹屋上喝茶赏景,在荷塘里泛舟采莲,最是一番好滋味。

这一回的藕苗,赵老七说什么也要付现银,他可不想村里的欠款越滚越多。

荷塘里还按谢广福的建议投放了一些鱼苗,开启了“水下养鱼,水上长荷”的立体种养模式,确保不浪费任何一点资源,将创收进行到底。

桃溪村的缓坡地也正式启动了“坡改梯”和“深坑厚肥”的初步改造工程,其实那一片缓坡不是不能直接种果树,但“坡改梯”后就等于给果树修了一层“保底台”,更利于保水保肥,若是果树直接种在缓坡上,不仅水土流失大,一场暴雨就能冲走表土和肥料。

所以 ,果园的坡改梯很有必要,谢广福宁愿“先苦后甜”给果树们先上一层保险,也不愿后期各种操心补救。

坡改梯的工程是由踏实肯干的田大力带领着桃溪村的闲置劳动力,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垦的,目前已经开垦出了一小片缓坡,初见成效。

桃溪村那边在积极的打造自己的家园,桃园村这边的工地也逐步有了新的进展。

这么多工地中,最让桃源村村民感到自豪和振奋的,莫过于那两座刚刚同步竣工的崭新建筑——桃源村祠堂和双层村委楼。

祠堂坐北朝南,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采用的是庄重典雅的传统院落样式。

整体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祠堂的肃穆感,又因线条的简洁和空间的敞亮而少了几分压抑,多了几分开阔大气。

门楣上“桃源村祠堂”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进了大门是个宽敞的前院,已经移栽了一棵松柏在预留出来的景观位上,前院的正中间放了个大香炉。

神龛和祖先牌位也吩咐谢大虎在县城里代为操办了。

正殿两边的侧殿,一个本来打算放些村里的老物件,但桃源村是新村,暂时没有什么老物件需要陈列,目前是空置的,另一个已经存放了村里红白喜事用到的桌椅板凳,那些祭拜用到的香烛和纸钱暂时还没购置回来。

紧邻祠堂的村委楼,同样采用青砖建筑,但样式简洁明了,更显实用和亲民。

两层庭院式的小楼,白墙灰瓦,巨大的格栅窗户保证了充足的采光。

一楼是开阔的大厅,墙上预留了一大片空白区域,用来张贴官府文书、村里通知和村里的账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