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不是王。
他是审判者。
他不是带着权势来统治这片地,而是拿着秤砣和律卷来接收这片地。
他要的不是一个“天下臣服”的名声,而是一个“所有人照章行事”的事实。
他不需要别人口中的“秦王英明”。
他只需要一件事—从今日起,这天下该怎么走路,由他说。
谁不听,就滚。
谁敢拦,他就亲自走过去,踩着你尸体过去。
秦王府内,正殿东偏院。
从清晨未亮时起,这里便陆续接到来自各地的新附官吏、民户、监事的回文函件,最早送来的是来自楚南旧镇的一份“集体请保文”,由本地六个旧世族、三十六户商民联合署名,请求秦王府派员常驻“定居所”,监督日常政务,不求授官、只求备案。
他们没有要求任何封地、没有提出再用旧制、没有求减赋,只写了一句:“不敢再依楚法,只求依秦制照律收税,百姓能活!”
文书署名时没有用各家族印,而是集体盖了三个字:愿归民。
这封文书送到秦浩案前时,他刚批完赵应天所送的“第二批归属兵籍审核簿”,上头密密麻麻写了四百三十七名新登记者的旧籍、族谱、过往兵役记录、可用状况。
他没批多少话,只在其中三人名下写了“可留营”,在另五人名下写了“限三月观察”,其余全部打了斜线标记,退回。
那不是不收,而是暂缓。
他的规则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能留下来,是你配;留不下来,是你烂。
不是你说愿意,就能留下;是你真正按章办事,才认你是人。
而香妃那边,也送来最新一份“归顺区三年配比表”,将现有已纳入册的“代治所”分为四等,从基础政务能力、兵役训练成果、税赋制度稳定率三项进行排序,设一等为“可独立运行”,设二等为“辅治待核”,三等为“有待整顿”,四等为“暂缓承认”。
这一排序不是给自己人看的,是要贴出去的。
要让所有投诚的人看到,你是第几等。
你若是一等,那你以后说话,就能代表一方“秦治”。
你若是四等,你就得闭嘴,哪怕你地再大,户再多,只要你治不起来,那你就没有资格在“秦国”这个字眼后边占位。
张青松当即提出一事:“主上,若这四等之分,引起部分原边地旧贵不满,是否提前安置情绪?”
秦浩却只是摇头,声音平稳而淡。
“不满就滚!”
“我又没强迫他们来!”
“我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来了,就得接受我这一套!”
“我秦国不是朝廷,也不是家族门第!”
“我这一套叫规矩,规矩不认人,只认账!”
“我不认你曾经打过多少仗,也不认你背后站着什么姓!”
“你地上能种多少粮,户里能出多少人,岁尾能清多少账,我就认你多少脸!”
“你要脸,不如去认我这一套规矩!”
“认了,我给你活;不认,那你就在边上做个废地!”
“你能拖,就拖一辈子;你要闹,我就拔你整个!”
“别跟我说旧情、血统、过去的功!”
“我不要你忠心,也不指望你感恩!”
“你要吃我这一口饭,那就别往碗里吐口水!”
张青松躬身应命。
香妃递上另一份“第三批边商转税附议”,其中七处原属吴国南港盐帮,现主动申请“九分税转秦印”,其中一户甚至愿自拆旧仓,建“秦式货所”,请求秦王府派人常驻,以求“避将来翻案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