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聚光灯瞬间照亮舞台中央的 “秦岭山道”—— 灰色的幕布模拟出崎岖的山路,几捆干草堆在角落,还有一块 “岩石” 道具立在一旁,逼真的场景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剧场内瞬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像潮水一样,从观众席的前排传到后排,持续了足足一分钟。粉丝们更是激动地挥舞着灯牌,小声呼喊着演员们的名字:
“姜柏宸加油!我们相信你!”
“白露老师太棒了!期待你的表演!”
“沈知远!我们等你讲述那段故事!”
“陈导明老师!葛幼老师!我们爱你们!”
呼喊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温暖的声音在剧场内回荡,直到舞台上的音乐缓缓响起 —— 那是一段用古筝和二胡演奏的旋律,悠扬中带着一丝沉郁,像在诉说着那段沉重却充满力量的历史,掌声和呼喊声才渐渐平息。观众们纷纷坐直身体,有的双手放在膝盖上,有的轻轻握着节目册,目光紧紧盯着舞台,眼里满是期待,仿佛下一秒就要跟着沈知远,踏上那场跨越时空的西迁之旅。
而侧台的姜柏宸,正站在幕布后方,手里紧紧攥着典籍木箱的把手,指尖能感受到木箱粗糙的纹理。听到观众们的呼喊声,他深吸一口气,胸口微微起伏,紧张的情绪渐渐被温暖的期待取代。他轻轻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这几个月的排练时光 —— 陈导明老师指点他台词节奏的画面、葛幼老师教他调整情绪的细节、白露在他疲惫时递来的温水、呵呵举着相机记录他排练的样子、林星婉帮他整理史料的身影…… 所有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化作一股坚定的力量。
再次睁开眼时,他的眼神已经变了,多了几分沈知远的沉静与坚定。他知道,此刻的自己,不仅是演员姜柏宸,更是要带着所有观众的期待、带着前辈们的嘱托、带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将沈知远的故事,将那段关于文脉传承的坚守,好好地讲给每一位观众听,让更多人记住那些在乱世中守护典籍的先辈,记住那份永不磨灭的文人风骨。
舞台上的音乐还在继续,聚光灯缓缓移动,落在 “山道” 的入口处,仿佛在等待着那个跨越时空的身影出现。剧场内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期待着这场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在聚光灯下正式开启。
当舞台聚光灯骤然亮起,暖黄的光束穿透剧场的寂静,古筝与二胡的旋律如流水般渐弱,余音绕着雕花的包厢梁木轻轻回荡,《长安雪》的故事便在这近乎凝滞的氛围中缓缓铺展。最先踏上 “秦岭山道” 的,是陈导明老师饰演的老学者周敬之 —— 他拄着一根缠满青灰色布条的木质拐杖,杖头被岁月磨得发亮,还残留着几处深浅不一的磕碰痕迹;身上的灰布长衫沾满 “尘土” 与 “雪渍”,袖口与下摆的缝线处微微起球,连鬓角的白发都沾着细碎的 “霜花”,仿佛刚从风雪弥漫的山道跋涉而来。
他没有急着开口,只是缓缓抬起拐杖,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轻轻拂去杖头沾着的 “雪粒”,指尖在冰凉的木头上停顿片刻,像是在感受这乱世的寒意;随后抬头望向远方被 “夜色” 笼罩的山路,眉头微蹙,眼神里没有半分疲惫,反而透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 —— 那是历经沧桑后,对文脉传承的坚守。仅仅这两个动作,便将一位在乱世中护书的老者形象立得真切,剧场内瞬间鸦雀无声,连观众翻动节目册的细微声响都消失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上,生怕惊扰了这跨越时空的场景。
“周先生,前面的山路更陡了,积雪也厚,要不咱们歇会儿吧?” 随着一声略带沙哑的呼喊,姜柏宸饰演的沈知远抱着深褐色的典籍木箱从舞台左侧登场。他的步伐轻缓却沉稳,每一步落下都带着刻意控制的沉重感,素色长衫的下摆随着起落轻轻摆动,衣摆边缘还沾着些许 “泥点” 与 “草屑”,那是道具组用特殊颜料调配的旧痕,精准模拟出长途跋涉的艰辛。他怀里的木箱用粗麻绳捆得紧实,绳结处还系着一小块褪色的红布,箱角贴着几张泛黄的封条,上面 “北平图书馆藏书” 的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依旧清晰可辨,连封条边缘的卷边都做得栩栩如生。
走到周敬之身边时,他先是侧耳听了听 “山间” 的风声(舞台音效组模拟的自然声),才轻轻将木箱放在铺着干草的地面上 —— 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箱里的典籍,指尖在箱盖上轻轻碰了碰,确认稳妥后,才抬手帮周敬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指腹轻轻抚平长衫上的褶皱,语气里满是敬重:“先生,您年岁大了,别硬撑着。咱们走慢些,哪怕多走几天,总能把典籍送到安全地方的。”
周敬之抬手拍了拍沈知远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单薄的长衫传递过去,目光落在木箱上,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知远啊,这些典籍比我的命还重。当年北平沦陷,日军闯进图书馆时,我眼睁睁看着他们烧毁藏书,却无能为力 —— 如今这剩下的几百册,说什么也不能再丢了。” 他伸手轻轻抚摸木箱的木纹,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指甲盖里还沾着些许 “尘土”,“你看这箱子里的《永乐大典》,是万历年间的刻本,纸页都泛着陈墨的香;还有那套《四库全书》抄本,多少学者耗了半生心血才完成 —— 咱们护的不是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脉,是后人能触摸到的历史啊。”
沈知远重重点头,喉结轻轻滚动,弯腰将木箱重新抱起时,手臂肌肉微微绷紧,却依旧保持着平稳,生怕震动到箱内的典籍:“先生放心,只要我沈知远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让典籍受损。从北平出发时,我对着图书馆的匾额发过誓,要么带着典籍安全抵达,要么就跟典籍一起留在路上。” 两人相视一眼,没有多余的话语,却从彼此眼中看到了相同的决心 —— 周敬之眼神里的期许与嘱托,像长辈对晚辈的托付;沈知远眼底的坚定与担当,似朝阳般耀眼,在聚光灯下交织成一股暖流,将 “决定西迁” 的核心信念传递得淋漓尽致。
台下的白露紧紧攥着节目册的边角,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指腹将纸页捏出细微的褶皱。她太清楚,为了这一眼里的情绪层次,姜柏宸在排练时对着镜子反复琢磨了十几个夜晚 —— 从眼神的温度到嘴角的弧度,从呼吸的频率到手指的摆放,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甚至特意请教陈导明老师,学习如何用眼神传递复杂的情感。
剧情推进至 “雨夜护书” 场景时,舞台上方突然垂下细密的 “雨丝”,那是用透明丝线与水珠灯组成的特效,在蓝色聚光灯的笼罩下,泛着清冷的光泽,瞬间营造出阴冷潮湿的山间雨夜氛围。“雨” 越下越大,打在 “岩石” 道具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沈知远抱着木箱蜷缩在一块 “岩石” 旁,将自己的长衫下摆掀起,紧紧裹住木箱的缝隙,左手托着箱底,右手按压着长衫,生怕雨水渗进箱内。
周敬之坐在他身边,用拐杖将一块油布往他那边推了推,油布摩擦着干草发出 “沙沙” 声,他声音里带着关切,还夹杂着几声轻咳:“把油布裹紧些,别让雨水打湿了典籍。你年轻,可别冻着,往后护书的路还长。”
沈知远却摇了摇头,伸手将油布又推回一半给周敬之,指尖不小心碰到对方冰凉的手,连忙将油布往他那边多送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