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在继续翻看九域丝牧大帝留在自己脑子里的那些信息,只见
准紫位大帝,关于我的升级,是这样的--
我作为本主,其实就是可变化的三域之主。我的三域就是--气态、固态、液态--三态混合物的可吸收、可保留和可归还的域。
只不过、现在的我、每种域又有三个分域--就像您的蓝库是有主库、副库、备用库--是一样的。
我现在的域的最高维级,是6AAB级,我的每种域的分域的维级、递减差距是:2个小维级。比如:我的中层域--域1、域2、域3--维级就分别是:6AAB级、6ABA级、6ABC级…
我的三种域的总规模--合计是…按你们人族的算法,是有 1.2×101? 立方公里的体量,可以容纳 个LXi星,或 8 个MXi星。
我现在的变化能力极限,是变大3九变和变小1九变。这个变化后的状态,您已经有所了解了。
我的可变化的--可吸收、保存、归还的量的极限--气态物为0.05×101? 立方公里的体量,固态物是0.95×101? 立方公里的体量,液态物为0.2×101? 立方公里的体量,
另外,我的心核--虽然与总可容纳的体量相比,只占了万分之一,这个--不像这里的LXi星,心核会占了LXi星整球体积的 16.%还要多--
但我的升级,就必须要从升级心核开始…我要升级--就是心核要先升级。
按照我所了解的升级前景--我的7维级--至少应该是--拥有6×6--36个域,变化的能力,将上升至变小3个九变、变大9个9变…
当然--这只可能是我的7维顶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达成的。
所以,我的升级,单是基本的能量源元素材料--就不是一个LXi星+LXi星卫所能承载的…就是在整个HE系、合加上SXi星、JXi星、HXi星(+HXi星卫1~2)、MXi星(+MXi星卫的1~92)、TXi星(+TXi星卫的1~274)、MWXi星(+MWXi星卫的1~5)、HWXi星(+HWXi星卫的1~16)--总计大大小小396个星…全部吸收--也还根本不够看--
所以--我的升级…只可能在浩瀚无垠的以太幽深处去进行了--
当然,也可先在TXi星或MXi星上升几个小级--TXi星有274个卫星、有各种不同的距离、MXi星虽然卫星少了点,但也有92个--比起在LXi星上升级、只有一个LXi星卫可选择--那就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的了…
再说:TXi星的274颗卫星,大多是固态星,部分大型卫星如TXi星卫2和TXi星卫6,还是具有液态层或气液固三种混合态结构的…
同样--MXi星的92颗卫星也是以固态为主,部分大型卫星为“冰壳+地下液态水”混合态,无气态或纯液态卫星…
您知道--这些液态或三态的混合物,就意味着是能源池--是能量源元素的所在地--用这些能量源元素、帮我升几个小级,还是可以的。同时、再为您充值几个副库、复制几个主库和副库、也还是可以的--因材而行么--
……
我知道什么啊--天地良心,咱犯晕了好不好…看到这里的阿三,就只是这么一种感觉。
什么TXi星有274颗卫星、MXi星有92颗卫星--弄得好像他是亲自去数过了似的…
MXi星--咱去过一趟了的,没见有这么玄呀…或是、咱才去过一趟、对MXi星还全然无知?
不过,有一点是不用怀疑的,如果九域丝牧大帝真的能升级到拥有36个域,且有了变小3个九变、变大9个9变的能力…那么--他的体量大得有多恐怖…就也是真的、什么隔星取物之类的--就跟玩过家家似的…
嗯--这个恐怖的程度、好像是可以计算的,用计算机--电脑--算算变大81 次后的尺寸,就是啦…
从原点尺寸:高度12米、最大球处直径8米开始--变大81次后,高度不就是:12 米 × 2?1?最大球处直径不就是:8 米 × 2?1?
这它娘的还是一般的计算吗?2的81次方耶--算出来的--应该是天文数字了、至少得用光年来计算了吧…1 光年 ≈ 9. × 101? 米…
果然:
计算结果就是:从高度12米、最大球处直径8米开始--变大81次后,高度就变成为 ≈ 31 亿光年,最大球处直径 ≈ 21 亿光年--
这它娘的还是个蛋?连巨巨巨蛋都不足以形容了--
整个TE系的直径--才2个光年…
怪不得这个九域丝牧大帝、他敢说--整个TE系的396颗星全部吸收--也根本不够看,2个光年对31亿光年或是21亿光年--来说--确实、就连一粒尘埃也很难算得上…
不过,从九域丝牧大帝所留的信息中,还有一个细节:我的心核--虽然与总可容纳的体量相比,只占万分之一,这个--不像这里的LXi星,心核会占了LXi星整球体积的 16.%还要多--
这是不是在说--在他的结构里、存在着与LXi星大至相同的架构、只是各个结构的占比--不一样?
反过来、在咱的LXi里--是不是也是有一个域主或类似于域主的存在?也是个三态域主,只不过是维级比较低?
这个说法如果成立,那也太颠覆我们人族的认知了。印象中,人族关于LXi星的起源--基本上是以随机组合起源说为主的--靠的是“重力+碰撞”两条线,基本的解说是:
LXi星在最初的吸积(随机碰撞、相吸、积聚)完成后、约 1000 万年内,整体温度随即升至 4000–6000 °C,与今日地核温度相当--
随后进入长达 5–6 亿年的缓慢散热期,在该时期中、原始岩浆海→岩浆海结晶→早期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层结构--形成…
而形成和维持岩浆海的,是 ??钾、2?铝、??铁、23?铀 等半衰期为 0.1–10 Ma 的核素,在吸积完成后、在 1–5 Ma 内衰变,从而产生了高热率(比现在高 4–5 倍)这才维持了岩浆海状态达数百万年。
当然,当时的状态的维持、除了高温、还有高速,当时LXi星的自转速是5~10小时/天…
也正是这种高速自转,把岩浆海中的物质彻底的搅和了--结晶成“一锅粥”--地壳、地幔、地核之间没有油水样的分层…
且我们人族自认为:除非达到了卡尔达舍夫Ⅱ型的“文明能量等级”--能够完全捕获并利用其母恒星的全部辐射功率的文明等级--不然就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其量化指标是:
功率 ≈ 3.8 × 102? W(对太阳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