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三纲体系,李逸就觉得不足,按新编清规,以后各寺组织的核心,是住持,由具道眼、有可尊之德的大德担任,需修行精进、通晓禪理,是僧团的精神领袖和修行楷模。
其职责是统理寺务,主持上堂说法,其居所称方丈。
这就是原来的上座,现在改为住持。
当然不是简单的改个名字,这里面也设置了隱藏条件,比如各寺住持需由大德担任,但大德,需由朝廷册封任命。
各寺的大德中推举一人,由朝廷授为寺院住持,其中德高望重的大寺的大德住持,可称为方丈,比住持名望高,而其它授封为大德,未担任住持,或是从住持职位上下来的,则是寺院长老。
在住持之下,则是全新的执事僧体系,分工明確,分东序,主负责行政事务,和西序,主负责修行业务。
东序设都寺,总领院务,监寺,庶务管理。副寺,主管財务,维那,监察纪律,典座管炊事,直岁管农事。
而西序设首座,统领僧眾,书记主管文书,知藏管经籍,知客负责接待,知殿负责香火,知沐管沐浴等。
废止三纲,寺院管理权集中於住持,两序分工。
因为住持需由大德才能担任,而大德需由朝廷授封,故此清规的这套制度,其实就是把佛门寺院,也真正纳入朝廷的管理中来。
各寺住持,由两序执事僧和长老们推举,由前任住持推荐,但他必须得是大德,而大德得由朝廷赐封才行。
故此,朝廷才真正掌握各寺住持的人选,而寺中大权,又都归於住持。
除了组织架构的革新,清规还订立了寺院运行机构,比如规定上下均力,僧眾除了要严格遵守戒律,吃斋念经外,还得参与农耕、採薪、挑水等劳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午不食,不食荤腥等等。
农禪並重,寺院自给自足。
此外,重大事务,僧团共议,而违反戒律,也有一套惩戒制度,若是犯了国法,则还要交与官府依法处置。
在这套清规下,还有比较重要的核心条文,比如禁止僧尼蓄积八不净物,禁止寺院借三宝之名放贷收息营利。
《佛门清规》,就是在李逸授意下,有保恭等大德背书的佛门基本法。
从组织架构,到僧人戒律,再到对僧人剃度规定,对財物处置等都有了统一规定。
这些规定,必须遵守。
由於这份清规九卷,是十大德领衔编撰,一百多位大德署名参与,朝廷正式推行,就拥有了极强的约束力。
白马寺,是佛门祖庭,地位崇高,可保恭等十大德,地位却也在慧隱等之上。
当李逸现在掏出清规,还拿出佛教原始戒律,慧隱这位高僧大德上座,也无法反驳。
而按著这旧戒律和新清规,白马寺占有一千六百余顷田地,有著大量没度牒的僧人,还有几千净人为他们做役,更蓄积了许多麦粟和钱绢,而且也在借贷钱粮收息,还有不少作坊等等,这些,都是违背古戒律的。
过去大家都如此,可现在保恭等十大德,编出了这么一套清规,还有一百多个大德署名支持,这就不一样了。
特別是掏出这份清规的还是朝廷刚灭了三阶教的司徒李逸。
寺主慧达没想到长安的僧人们,居然如此,他们可是世俗之外,怎么能这般依从於朝廷呢。
“慧隱上座,你也是德望重的高僧大德,如今佛门各宗各派,各大寺院的高僧,全都一起號召佛寺弟子共守清规,整顿寺院,清理门户。
白马寺歷史悠久,那是我中原佛门之首,號称祖庭。
此事,白马寺总不能落於人后吧”
“出家之人,就该六根清净,一心事佛。
若是关心那身外之外,就是不净,也是对佛不敬。”
李逸还是那句话,白马寺做为汉地佛教的祖庭,他很尊敬,对慧隱大德他也同样尊敬。
但如今佛门在清理门户,白马寺也不能落后。
“二百比丘、三百沙弥,一万亩僧田,粮我多留一些,五千石粟。”
“寺里其余田地,將收归朝廷,授分给无地之平民百姓,造福大眾,这也是彰显我佛慈悲。”
“寺里蓄积的钱粮等,收归朝廷的无尽藏,其中三之一会用於天下寺院、佛像的维修,其余的用於救济天下孤贫等,同样也是修善积德”
“我將向圣人,推举慧隱大德为白马寺方丈!”
这不是协商,这是通知。
没有討价还价的余地。
慧隱大德右手滑动念珠,一直很平静。
而寺主慧达和维那慧始二人,却是一个急白了脸,一个脸涨通红。
“诸位,”
李逸开口,打断了想要说什么的慧达,“当年信行禪师创立三阶教,虽然其教义不被诸宗认可,都说三阶教是异端邪说,可信行在时,却也还是很有戒律操守的,但他圆寂后,他的弟子门人,却都放纵墮落,无人再遵守戒律,娶妻纳妾生子,吃肉喝酒,出入城市里坊,交结权贵豪强.
忙著兼併田地、放贷收租,可结果呢”
“白马寺,总不会也想落的跟三阶教一样下场吧“
慧隱终於开口了,“切便都如司徒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