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舍利弗,佛祖座下首席大弟子,排在迦叶、阿难等人之前,他也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舍利子,八岁时即以神童名世,但在这维摩诘经里,
他就成了一个捧哏配角,表现的傻乎乎的。
这佛经讲故事,其实也都是那么几个套路,维摩诘就是主角模板,毗耶梨城的大富人,还神通广大,在家修行、娶妻纳妾,日子好不逍遥,
装个病,佛祖都得派人一拨又一拨的去看望。
家里来客了,他可以找遥远的须弥灯王佛国借来三万两千把狮子座,菩萨们饿了,他又入定化身去香国找香积佛要来香饭
这位居士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擅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
反正大唐的许多士大夫们,就很喜欢王摩诘,对他非常有代入感,都想成为王摩诘这样的,不用出家,既能享受富贵,又能超脱世外。
后来大诗人王维,就以维摩诘为楷模,取字摩诘,更号诗佛。
到了宋代,维摩诘更受追捧,连王安石都非常喜欢,不仅亲自为维摩诘经作注,写的诗里也常引用维摩诘经。
真让这些贵族士大夫们剃头出家当和尚,估计没有几个愿意,但维摩诘那般的,他们就向往了。
去少林的路上,
李逸翻看这部经,也是打发时间。
当然,这部三万字的维摩诘经,也是珍贵的古本,是白马寺慧隐方丈临别赠与他的,
还送了其它十余部经书,包括四十二章经。
少林建寺历史没白马寺那么久远,
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天竺来的高僧跋佗而修建,因坐落在嵩山腹地少室山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后来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
慧光在少林约扬四分律,经多代发展,形成了四分律宗。
而北魏孝明帝时,释伽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面壁九年,传授天竺禅宗,成为汉地禅宗之祖。
李逸听说如今少林主修的是金刚经、楞伽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维摩诘经,
路上就顺便都翻看。
不论哪部经典佛经,其实里面也都富含哲理,只不过这年头,真正能念经的和尚少了。
估计许多和尚可能看完这维摩诘经,也只对一丈见方的神奇卧室,八万四千由旬的狮子座,还有天女散,以及维摩诘从香国找香积佛取来的一钵甘露饭,却能请全世界的人吃上一万年也取不完这些感兴趣吧。
三万字经书,他很快看完。
合上经书,没再去取其它经来看。
汉传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小乘佛教各派早已衰弱,如今大乘佛教逐渐兴起,
历史上唐僧取经,也取的是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强调普度众生,主张通过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行,最终成佛。
小乘佛法更追求个人解脱,注重持戒、禅定等修行方式。
维摩诘经主张的处处道场,随其心静则国土静,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无二分别。
柏谷坞,
因村东柏谷与坞台而得名,北魏时期即为军事要冲,此地在少林寺西北五十里处。
前朝隋文帝崇佛,曾一次性赏赐少林室柏谷坞地百顷。
隋大业末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因此地兵家必争之地,于是派侄子王仁则筑要塞轘州城,屯兵驻军。
王仁则强占了少林寺柏谷坞田地,还毁掉了少林寺的庄园建筑。
这也引得少林寺僧愤怒,后唐军攻轘州,少林寺便策反了王仁则部将,十三棍僧入城,生擒王仁则开城归唐。
也因此功,战后柏谷坞一万亩地都重新赐还给少林,还又赐四千亩永业,三千亩口分田。
如今,
整个柏谷坞一带,全都是少林的田产,这里不家三座水碾两座油坊,以及大片山林药园,也都是少林寺所有。
这里的村民,全都是少林寺的佃户。
村东古柏参天,村南马涧河是一处重要的内河码头,不过今冬干旱,此时河道干涸。
一支队伍直接从干涸的河道上穿过,
“司徒,前方就是柏谷坞,有村民娶亲呢。”
马车里手捧着暖手炉的李逸听闻,笑了笑,“正无聊呢,让队伍就在这停下,我们换身衣服,送份喜钱去蹭个婚席吃,正好瞧瞧这少林寺下佃户们过的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