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主次
短视频市场里出现强烈的变化讯號,这也直接摆在了俞兴的面前。
他是在碳硅集团开会的时候接到消息,然后就嘆了口气,阿里的决策还是很快的。
崔之愚等人瞧见老板这样的表现,还以为是c轮融资出现了变故。
俞兴简单解释了一句便继续这场小范围供应链厂商的会议。
会议室里不仅仅是碳硅集团的人,还有智波公司和孔辉科技的高管,两家一个是做毫米波雷达,一个是做空气悬架,也都是受到俞兴和碳硅集团的推动而加大投资。
然而,即將推向市场的“九州”並没有搭载这两家的產品。
空悬这个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虽然没有要求孔辉科技上手就能完全把品质做上去,但它目前表现出的质量波动就没法进入碳硅集团的供应链。
毫米波雷达嘛,这就有点额外因素。
它属於成本不高但不被国外供应商销售的零件,碳硅集团基於这样的情况便也没什么选择的只能採用国產突破的雷达。
只是,隨著智波公司真的被证实存在研究突破和量產可能,再加上博世集团在过山峰引爆的行业危机里损失惨重,又加上碳硅集团採用了博世的线控系统,它就探討了在华夏进一步开展毫米波雷达业务的可能性。
博世集团占据著全球第一的毫米波雷达市场,但它今年的全年营收能做到500亿美元,这一块提供10亿美元上下营收的占比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虽然之前都是提供给奥迪、大眾等品牌,可是,现在不提供给华夏品牌,他们也真要有自己的零件了,那不如就从封锁转为碾压的竞爭。
碳硅集团的立场吧,绝对支持智波公司的突破,但考虑到第一款车型上市的稳定性,考虑到更出色的硬体能力,还是把博世集团的前向雷达与后角雷达纳入採购。
一辆“九州”需要1颗77ghz前向雷达和2颗24ghz后角雷达,用於实现自適应巡航、紧急制动等功能,一套下来包括基础算法的採购价是900美元。
临港这边与博世集团进行了密切的沟通,最终拿到方案是,如能採购5万套则是降低7%,如能10万套,那便有16%的折扣。
除此之外,博世集团还有別的收费项目,像目標分类算法是额外的15美元/套,传感器健康监测是10美元/套,数据支持是每年5美元/套。
硬体赚一笔,技术服务还要细水长流赚一笔。
碳硅集团倒是没有使用额外付费项目,而是沿用与智波公司在联合研发上的成果,但这对后者来说……货没卖出去,与之搭配的技术还被使用,又是临时遭遇变化,就格外难受了。
所以,智波公司的总裁苏永强就必须要来有个说法。
他这次代表公司利益,来之前的打算不说声色俱厉,也是要表明严肃態度的。
只是,碰上了做国產空悬的孔辉科技过来,关係更近的苏永强就有点不好当著面说难听话,只能默默聆听俞总对碳硅集团政策的宣讲。
第一款车型的口碑很重要,也需要开源造血才能让整个集团彻底运转起来babalba……
碳硅集团很难,需要体谅baba……
理是这个理,也看到孔辉科技的高管点头认可,表示理解,但苏永强心里就一直在吐槽,孔辉科技的空悬还不能量產,自家的毫米波雷达却初步具备量產能力了,他不耽误事,自己这边是真被耽误了,再这么搞下去,公司给你得了。
苏永强保持体面,不想把怒气和委屈展现在外人面前。
然而,等到这场会面结束,他便立即走到要离开的俞总旁边,硬气的说道:“俞总,碳硅集团这样取消採购是违约了的!”
智波公司虽然接受碳硅集团的投资,但仍然是独立运作,两边更是存在合同,按照现在的情况,他拿著合同去法院都没问题。
俞兴微微点头:“我知道,但雷达这一块还是得服从於整体车的利益。”
苏永强刚要反驳这一点就瞧见俞总的眼神,忽然想起他前两年带人来智波公司换总裁的动作,不由得心中一缓,转而斟酌更合適的措辞。
俞兴没注意苏永强的表情,沉吟道:“我们看看什么时候是个合適的时机,到时候让智波公司成为碳硅集团的一部分,博世集团已经改变竞爭的方式,他们现在不是封锁,而是要搞倾销了,单打独斗不是好的策略。”
博世给出的雷达价格仍然是比智波公司要贵的,但也仅仅贵了10%,客观来说,博世的一套要6000块,智波的一套要5400,有能力和诉求的车企可能都会选择前者。
此外,博世明显还有更多的价格空间,不论规模效应还是后续收费,它都比智波公司强太多。
俞兴基於这种情况来考虑,认为智波公司下个阶段划归在碳硅集团旗下才能增强战斗力,至於它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撬动的资金,只要碳硅集团明年销量上去,那都能处理。
实在不好处理,红隼资本要积极承担补充、协调、促进的作用。
苏永强闻言便是一怔,俞总还真要公司啊
他犹豫好几秒后说道:“俞总,这么说……”
俞兴看著苏永强。
苏永强憋了一会没给出要怎么说的章程。
俞兴拍了拍苏永强的肩膀:“市场在变化,咱们要一起探究最適合的发展之路,我之前去鹏城看比亚迪的新车,那款也是定位在20多万,但只有定速巡航,我让崔之愚牵个线,看看智波公司这部分的產能怎么进行有效的处理。”
说实话,也比较难,比亚迪的唐已经上探到20+万的价位,仍然只选择通过自身传感器来完成的定速巡航,国內其它车企就更难採购智波的毫米波雷达。
而如果把视线从乘用车上挪开,商用车能否纳入考虑
碳硅集团內部对此已经有简单的討论,认为商用车更不具备迫切的需求,它们对成本同样敏感。
所以,智波公司想要发展起来,只能降低成本,依赖於中高端车型做出功能的名声,但这又回到它如今要和博世集团进行正面的市场竞爭。
俞兴没有把这些剖开了来说,还有事要处理,但崔之愚把內部研判仔细的与苏永强进行了交流,不是智波公司把东西做出来了就能立即大发展,而是需要相互的配合和整体的规划。
苏永强稍微换了换位置来琢磨这件事,虽然仍旧吐槽“整体的规划”,但也不得不承认,智波公司这个阶段確实比较尷尬,这一块还不像碳硅集团这种新能源车企所获得的扶持,国內政策已经让很多风投把目光看了过去,毫米波雷达这种上游供应商仍然是冷板凳。
智波公司既获得碳硅集团的支持,也获得临港这边给出的资金和政策,才能竭尽全力的发展到现在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