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潜过程很慢,慢到雷洪汕他们这些深潜员身上的小泵推都能轻松跟进。
下到一百米深处,下方几十米外的作业平台此刻已经是灯光大作处于全亮状态,特别是钢架要落到的竖井位置上,更是在四周围绕着二十多盏大功率水下照明灯,将整个作业现场照射得犹如手术台一样雪亮。
至于怎么给这些灯光提供能源……没看到海面上那三角形的海绵潮汐发电站正在旁边通过线缆给水下提供充沛的电力能源吗。
不过这么强大的灯光照明,被具有吸光性的海水吸收消耗后,在几十米外也就能看到个轮廓而已。
“水下2号观测点报告,钢架已下降至110米,方位侧偏18米。”
指挥室里,瓮声瓮气的声音响起。
“指挥室收到。”
总控制台上,控制员其实不用水下的深潜员汇报,就能够通过眼前屏幕上显示出的数据清晰的知道钢架此刻的深度和位置。
下降的过程中,钢架自身的姿态数据是由钢架上的水舱感应器与中枢处理器,顺着吊挂的数据线路传输上去的,但钢架所处的位置……可不是伴随下潜的深潜员汇报的,钢架在海水中的位置,是由平台上的三台激光测距仪实时监测并反馈给海上控制中心。
三台水下激光测距仪不断的通过贴在钢架上的激光反射器获取到钢架距离信息,三台激光测距仪从三个位置如同一个三角定位线,将位置信息准确的实时传输上去。
而它们旁边,已经有三位深潜员在下方等待,有过吊装作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有坠落风险的过程中下方是不能站人的,他们都站在平台边缘位置,通过脐带连接通讯线路,一边监测激光测距仪的数据,一边向水面的操控人员及时语言沟通。
这套通讯有点麻烦,三条线路要汇总到一起,再连接至和电源线路一起的线缆上,相当于通讯内容要先通过线路传输到水面的潮汐发电站,再通过无线电转传到控制中心,过程麻烦了一点,但只要能有即时通讯和数据连接,麻烦一点也无所谓了。
“距离海底接触面30米,泵推停止工作,开始排水减速。”
“明白!”
指令落下,钢架内部的水舱开始缓慢排水,中枢电脑精确的控制着参与排水任务的水舱,一点点的挤出海水,精密的水压感应器不断的传输着自己承受压力的变化值,直至这个压力值一点点的不再增加。
“报告,钢架排水完毕,目前悬停在142米位置。”
“钢架检测自身姿态,激光测距仪辅助检测钢架姿态。”
新命令下达,一个个数据不断的从海底的钢架和激光测距仪传输到指挥室中央处理器,再将它们还原成人类肉眼识别的文字信息显示在屏幕上,甚至专门开发的工程三维软件,也即时的修正调整着钢架和海底平台之间的高度、侧向距离差。
“报告,姿态检测完毕,自动对接系统计算完毕。”
鲁工听到汇报后深吸一口气,拍拍控制员肩膀。
“开始水下对接!”
“明白”
随着最后的对接命令下达,水下基座旁的数个激光数据传输系统开始工作,它的工作原理和爬虫与螺壳的对接一样,就是辅助两个物体进行精确到毫米级的定位。
与此同时,中央处理器还通过附近几艘船放置的海流水文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迅速计算出钢架上多个位置的泵推该如何计算推进力量,顺着海流慢慢修正角度,就像龙夏国空间站对接那样,将这个上万吨的庞然大物准确的和下方的平台基座一点点的靠近对接。
此刻的雷洪汕已经控制着自己身上泵推下潜到了第一平台上,正站在第三台激光测距仪旁边,摸出已经喜欢上这种极限摄影的肥仔铭专门重金订购的深水拍摄装备,站在这里记录下这历史性一刻的对接场景。
在摄像机的视角中,巨大的钢架在若干个推进器的推动下以平均每秒1厘米的速度不断下降,同时整个钢架的对接面也不断进行修正,水面上指挥室的屏幕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就是一个圆圈,而画面上的十字架正在和这个圆圈中的十字刻度不断靠近,这让现场所有人都想起一个画面。
龙夏国的太空空间站对接时的画面。
左上角图啊!
没错,这套涵盖同时控制几十个推进器调整姿态的系统,也不是临时从头开发出来的,而是向龙夏国航天局“借来”的。
别看空间站只有百来吨,一个大型舱段也就二十吨出头,但是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也没有重力,只要稍加给它们一点力量,它的姿态就会因为这股力量而产生变化,为了准确的控制航天器的姿态,任何航天器都有一个姿控控制系统,就是通过自身四周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的姿态控制推进器,简称RCS系统来调节。
在对接过程中,RCS系统不仅要保持两个物体的相对的速度差,还要保证两个对接口不断修正,直至凑到一起准确的完成对接。
不说别的,就像现在双方距离相差10米,方位角偏差了14度时,RCS系统就会控制7台泵推调整输出功率,增幅根据每台泵推不同的位置从5—15%不等,准确的同时控制这7台泵推来加速修正角度,而且加速的时间都能精确的计算出来及时减速和停止;如果哪一台或者两台推进器的功率偏大了,那么就会造成钢架又推进过头偏到了另外一个方向!
整个系统别看说出来很简单,但其实是涵盖了上千百条代码,和若干测量、推进器控制系统等一系列装置一起协同完成的。
如果要重新编写这套系统的话,没有几年搞不成,但是爽就爽在这里,雷洪汕和建造单位在研究整个安装过程中,就发现其实龙夏国航天局当年也利用水池进行过类似的模拟。
这不,在经过申请和层层审批后,这项技术就被拿到了这边,在经过修改控制器代码,从控制姿态发动机变成水下泵推等数据后,这套水下对接系统就这样被完美的运用到了这里。
不过这套控制系统别指望拿来成为自家公司的应用产品,这系统是人家航天局的成果,雷洪汕和建设运营公司每次使用都要交使用费的。
就在雷洪汕和所有人脑子这么一闪的时间,钢架和海底平台的距离已经接近到了不足五米的位置。
此刻平台基座旁的多个激光器和钢架上的感应机已经相互对上眼,多条激光和接收器不断的补充更多的相对位置数据信息,辅助着中枢更加精准的控制钢架一点点的向基座上一个个对接辅助杆靠近。
当来到最后两米的距离时,下方基座支棱出来的一根根金属柱如同战斗机上深处的加油口,准确的套在了钢架上那一个个漏斗形的顺接导斗;当这些辅助对接杆和钢架对联,接下来的事就愈发简单,扎入山体几十米深的若干根基柱如同一个环扣套住了钢架,稳稳的将钢架顺到了基座上。
而安装在基座环上的每一个感应片被沉重的钢架压上显示出连接充分时,鲁工终于松了一口气:
“水舱注水!”
“明白,钢架底部水舱注水!!”
随着海水哗哗的流入下方的水舱,整个钢架愈发稳固的牢牢坐在了海底基座上,当水舱注水重量越来越重,沉重的钢架将感应器压到从红色不稳定信号转成绿色稳定状态时,整个指挥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哈哈!!成功了!!”
“恭喜恭喜!创造了又一个工程奇迹!!”
“同喜,感谢你们给予的大力协助支持啊!没你们我们也办不到……”
指挥室里,多位各部门领导相互握手表示祝贺,特别是鲁工和他所在单位的领导,更是成为了室内的主角,不过促成这一切的另外一个主角,现在正在海底拎着摄影器材拍照呢!但是他不在这里不代表着亿幸的人不在这里,别忘了公司另外一个老总,肥仔铭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时候不在这里出现啊!他现在正代表着亿幸接受着其它人的祝贺。
随着三位在激光测距仪的潜水员拉燃三个红色水下照明弹,收到信号的其它深潜员开始靠近钢架,准备接下来的固定作业,毕竟钢架现在只是靠自身重量压在基座上,还没彻底固定呢。
雷洪汕在拍摄完视频和照片后也溜过去帮忙,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六个小时后,当最后一个固定栓完成加固,第一次紧固作业完成,接下来就是要用海底焊接,以及局部水泥填埋的方法,将整个钢架和底座全部连接在一起,这一流程需要换一套设备下来,所有深潜员离开海底上浮休息,准备明天开始重新恢复轮班下潜作业。
上来的深潜员们说是休息,但其实也没法休息,因为船上的人正等着这些深潜员们上来一起开小型庆功宴呢,这次的水下安装对接虽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确是世界海底井矿建设过程中具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