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热烈响应,一片欢腾。
贾智渊推了推眼镜,“行,咱们班里既有老面孔,也有新同学,我还是先来自我介绍吧……”
王小北暗自撇嘴,这介绍真够熟悉的。
一番介绍完毕,贾老师便站在那儿,静待新报到的学生们到来。
上午时光匆匆流逝,熟识的同学谈笑风生,互不相识的也渐渐打成一片。
然而,贾老师也宣布了一个消息。
高中生周六需到校上课,好在周日幸免于难。
只是高二跟高三的学生,周日上午仍然要来学校。
中午放学铃响,王小北回到大院。
此时,大院里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院中央摆了两张桌子,围坐着许多边吃边聊的邻里。
孩子们则簇拥在一旁忙着夹菜。
张美英正兴高采烈地与大伙交谈,其中最为高兴的便是赵兴德的妻子赵婶。
因为她家的赵高歌考上了大学。
算是大院里首位大学生。
考上了矿业专科学校,尽管分数差点,但得益于几位名额被调整的资本家孩子,赵高歌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可谓险之又险。
今天是庆祝升学的升学宴。
如今的大学生不用经历长时间的军训。
开学后半个月的军训即可。
因为他们都是预备军官,大学生活中穿插着军事训练课程。
毕业前,必须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否则无法顺利毕业。
“妈,啥事儿让你这么高兴呀?”
王小北停放好自行车,问道。
张美英笑道:“接到新通知了,咱们的定量涨到了二十二斤,油也增到三两。”
王小北微微颔首,去年下半年情况稍有好转。
粮票从十八斤增加至二十斤,油却未变动。
如今又提至二十二斤,虽不及之前,却也有了明显提升。
秋收在即,等到统计完毕,约摸11月,粮食供应便能接近五七年的水平。
他望向赵婶,道:“赵婶,恭喜恭喜啊。”
赵婶笑得合不拢嘴,“谢谢啊,快来吃东西,一会儿菜可就凉了。”
“嗨,家里有现成的呢。”
张美英客套了两句。
“菜不多,随意吃点。”
赵婶笑眯眯地拉着家常。
王小北笑答:“婶子,你别忙活了,我回去吃。”
说完,转身回到自家屋子。
赵家的情况与他们不同,摆上桌的菜品不多,荤菜更是寥寥无几。
眼下肉类供应稍有恢复,每人二两,但总好过之前。
赵婶闻言,也不再勉强。
回到家,一进门,大伙儿正围坐着吃饭。
大嫂挺着孕肚,怀里抱着小星。
“小北三叔。”
小星瞅见他,忽闪着眼睛,奶声奶气地唤道。
王小北故作生气,走过去轻轻拧了拧小家伙的脸颊。
“得叫我三叔,怎么还加个小北呢?”
小家伙已经满两岁,早在十个月大时就能牙牙学语了。
虽然发音还不太清晰,但家里人的称呼他基本都能认准。
听多了家里人叫小北,他也跟风喊起来。
纠正多次后,总算肯在后面加个三叔了。
家人见这情形,都乐得笑出声来。
饭桌上菜明显比往日清淡,大家心知肚明。
因为邻居家赵兴德摆宴,自家自然要收敛些。
但小星的蒸蛋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