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政府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工作的飞速前进,在这一年里对工业布局进行了新的变革。
建国初期成立的重工业部在当年被取消,它负责的大部分工作职能由新成立的冶金工业部取代。
冶金工业部按照新的计划,将钢铁行业按照规模划分为三大、五中、十八小。
三大是鞍钢、包钢和武钢,它们的年产量被规定为三百万吨;五中分别是太原、本溪、重庆、湘潭,北京石景山,是五十到一百万吨的产量的钢企所在地。
无论是三百吨的年产量,还是五十到一百吨,这样的生产规模对于一家还在筹备中的企业是不敢想象的华丽开局,孙默对于这八个名额丝毫不敢肖想。但十八家小型钢铁企业的资格,让他有了新的目标。
孙默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想通过省工业厅的关系,去冶金工业部做沟通联系工作,争取在十八小的名单中插上一脚,获得一个名额。
新成立的冶金工业部,地址坐落在北京市东四西大街四十六号,成立之初就是中央政府治下的一个大部。
它涉及的业务范围很广,包括冶金业、冶金工业以及对全国各地冶金工业的生产、建设管理等业务。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冶金工业部对国营和公私合营冶金企业下达十二项指令性计划,实行直接计划管理。
这十二项指令包括下达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新种类产品试制、主要的技术经济定格、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额、职工总数、年底职工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利润的指令性指标。
各地的钢铁企业所需主要生产资料,由冶金工业部按计划供应,产品由物资或商业部门调拨或收购。而分散在各地的冶金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完成冶金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
在政务院下达的文件中公布了冶金工业部的详细信息,部里的首位部长姓王,还有吕、夏两位副部长,他们两个人负责协助王部长的日常工作。
在五六年的六月十二日,冶金工业部已经正式开始运作。
部内分别设有监察局、机关党委、研究室、干部司、办公厅、行政司、计划司、技术司、对外联络司、机械动力司、工业教育司、安全技术监察局、竞赛办公室、冶金报社、中国金属学会等机构。
据孙默所知,吕副部长和老首长相识很早,两个人的私交甚密,许多年前就是称兄道弟的关系。
有了这层不为人知的沟通渠道,孙默觉得十八小名额的争夺,中原省还是有几分胜算的。
在离开省城的前夜,他在韩学政的书房里提出了这个请求。
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一盘棋。想要求发展,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对于孙默的想法,韩学政不置可否,他只是点头表示、自己会利用私人关系为西平县争取这个十八小的名额。但能否成功,他不会打包票,一切还要看上级领导最后的决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