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仍清晰记得,两年前,分别与那两位少年相遇时的情景。
彼时,三位宗室大将还未将丞相薨逝的消息公之于众,朝野间仍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孟达和彭羕等便是在这时随军归来。
随他们一同返程的,还有数万东州兵和大批蜀地官员的家眷。
他们本是蜀地旧将,东州兵的领袖。
由他从中斡旋,这些家眷的安置事宜,自能让人心安。
当时,贾诩亦在长安,与钟司隶接待这些蜀地降将。
钟繇问及缘何投北,而未降刘备。
孟达对道:“既随主归降,安事正统,若复叛离,岂非背主之徒?达非无义之辈,断不屑为此反复之举。”
彭羕则说道:“刘备者,老革荒悖也!徒借宗室之名欺世,实非明主。吾素有傲骨,岂肯屈身事此鄙陋之辈?”
二人的态度取得了钟司隶的信任。
贾诩却甚为了解此二人真正心态。
乃是怕在刘备阵营不得重用,故而投诚北方以求进身。
和什么忠不忠,傲不傲的没半点关系。
但有些话,心里知道就好,毕竟类似表忠的话,他贾诩以前也没少说。
然而,就在二人表忠之时,贾诩却注意到人群中那位孩童却神色清高,满脸不屑。
他问那孩童:“因何不屑?”
那孩童一抱拳,耿直道:“刘备虽为敌,然待人以诚,能得人心,非二公所言那般鄙陋。吾既为其所赦,自不背后议其短。”
因朗言而答,孟达闻声,回身怒斥道:“汝难道忘了,汝父亡于刘备之手?”
孩童不卑不亢,朗言对道:“吾父随丞相尽节,殁于黄沙,实乃勇烈之行。然刘备赦吾与族人,亦足令吾敬服,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这孩童令贾诩产生好奇。
贾诩一问才知,竟是张松之子,名叫张表。
那张松是谁?
当然是那个入许都向丞相献图的投机之辈。
虽在下汉中时,为丞相献计献策,立下大功。
但其人品,却多遭人鄙视。
未曾想,其子竟然这般耿直磊落。
贾诩见其面白肤净,眉目清秀,与张松形貌大异,遂疑非其子,或是其兄张肃之子。
复试其才学,未料其应对机敏,对答如流,智识竟与张松神似,远胜张肃。
于是建议钟繇将其留在长安培养。
再说姜维,那时贾诩在不久前于大牢中相见。
因曹丕行“引胡抗汉”之策,关中多徙青壮胡民,遂使关中诸县汉胡错居,西都长安亦受其扰颇深。
胡人多未受教化,不守法制,骄横跋扈,欺辱乡民。
而官府迫于政策,为拉拢胡民,而多作妥协。
姜维之父姜冏见胡戎士卒欺辱乡民之女,遂挺身仗义,却为戎将所杀。
年仅十二岁的姜维,跪于府前,乞官家严惩凶手。
然当地府衙迫于国策压力,又见姜维年幼,身无靠背。
仅囚凶手三日,便释之归营。
那戎将骄横无状,竟至酒楼酣饮狂歌,与同伙大肆作乐。
便在此时,姜维扮成胡童,持刀而入,在那戎将得意忘形之时,悄然将那磨了一宿的柴刀放在了他的脖子上。
而后抓着他的发髻,用力一抹。
鲜血洒满了整个酒桌。
瘦弱而精健的身躯,满是恨意的眼神,爆发出强大的气场,竟震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当时,纵有三名副卒在侧,竟无一人敢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