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7章 百草堂之玉米须(2/2)

村民们都安静下来,盯着林婉儿看。王雪心里也捏着把汗,手里的药笔记都被攥出了褶皱。张阳站在一旁,悄悄给林婉儿递了杯温水,却被她摆手拒绝:“不必,我倒要看看,这造谣的人还能说什么。”

半个时辰很快过去,林婉儿不仅没不适,反而神采奕奕。她走到李大叔面前,伸手搭在他的腕脉上,又看了看他的脚:“你这是水湿内停,之前喝的玉米须水已经起了效,只是停药太早。来,我再给你加个方子——玉米须加红糖煮水,既能利水,又能补气血,喝两天就能好。”她一边说,一边从药箱里取出些红糖,递给李大叔,“这红糖我送你,不用钱。”

李大叔接过红糖,眼眶都红了:“多谢林姑娘!俺这就回去煮水喝,再也不信刘二的鬼话了!”

刘二见势不妙,转身就要溜,却被村民们拦住了。“刘二,你为啥要造谣?是不是孙玉国让你干的?”有人质问道,其他人也跟着附和,刘二吓得脸都白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林婉儿走到王雪面前,看到她手里的药笔记,伸手翻了翻——上面记着玉米须的性味、功效,还有王宁叮嘱的慎用人群,字迹虽然稚嫩,却很认真。“你是跟着王大夫学医的?”她笑着问。

王雪点点头,脸颊有些发红:“之前我总觉得玉米须是普通草木,不信它能治病,现在才知道,是我太无知了。”

“不无知,”林婉儿合上药笔记,语气温和,“学医本就是个从疑到信的过程。你看这玉米须,看似不起眼,却能在关键时刻救急,这就是‘草木无贵贱,对症即良药’的道理。”她指着柜台上的玉米须,“你再仔细想想,它生长在玉米穗顶,吸收了玉米的精气,又能疏导玉米的水分,这和它利水消肿的功效,是不是很像?”

王雪恍然大悟,她之前只记着玉米须的药性,却没琢磨过它的生长特性。“林姑娘,您是说,药材的功效和它的生长环境、形态都有关系?”

“正是。”林婉儿点点头,“就像车前草长在路边,耐湿耐旱,所以能清热利尿;蒲公英能随风飘散,所以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你往后学医,不仅要记药方,还要多观察药材的生长,这样才能真正懂药。”

王雪把林婉儿的话记在药笔记上,还特意画了个玉米的简笔画,旁边标注着“生长于穗顶,疏导水分,故利水消肿”。她看着手里的玉米须,突然觉得这淡黄绿色的须子,比任何名贵药材都珍贵——它不仅能治病,还让她明白了学医的真谛。

这时,王宁走到林婉儿面前,深深作了一揖:“多谢林姑娘仗义相助,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澄清谣言。”

林婉儿扶起他,笑着说:“我只是做了护道者该做的事。你能用寻常草木治病,还不图钱财,这才是医者该有的样子。孙玉国那种只认名贵药材、不顾村民死活的人,根本不配做医者。”

村民们听了,都纷纷称赞王宁和林婉儿。百草堂前又排起了长队,这次没人再怀疑玉米须的药效,大家都拿着自家的玉米须来换药包,还有人主动帮着张娜煮药,药铺里一片热闹景象。王雪站在人群中,手里攥着药笔记,心里充满了坚定——她要跟着哥哥好好学医,像林姑娘一样,做个懂药、爱药,还能为乡亲们治病的好医者。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百草堂,药锅里的玉米须水还在医着冒泡,淡金色的水汽裹着姜枣香,飘得满街都是。王宁正帮一位老大娘分装玉米须,就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马蹄声——药材商人钱多多骑着匹枣红马,马背上驮着两个鼓鼓的布囊,老远就扬着嗓子喊:“王大夫,我来给您补车前子啦!”

钱多多五十上下,穿件藏青缎面马褂,腰间系着个绣着铜钱纹样的腰包,手里总提着个算盘,脸上堆着笑,眼神却精明得很。他刚进药铺,目光就被柜台上的玉米须吸引了——竹筐里的须子色泽鲜亮,像撒了层碎金,几个村民正围着要装。

“王大夫,您这是……用玉米须当药卖?”钱多多放下算盘,伸手捏起一撮玉米须,指尖捻了捻,“这东西我收药材时见多了,农户都用来喂牲口,您竟能拿来治病?”

王雪正好从里屋出来,听见这话,忍不住开口:“钱掌柜,这玉米须能利水消肿,村里好多人喝了它,肿脚都好了呢!林姑娘还说,它是上等的入药材料。”她把自己的药笔记递过去,指着上面的记载,语气里满是自豪。

钱多多接过药笔记,仔细翻看着,眼神渐渐变了——之前他只盯着人参、当归这些名贵药材,从没把玉米须放在眼里,可如今看着村民们捧着玉米须排队的模样,再想想城里药铺总缺温和的利尿药材,心里突然有了主意。

“王大夫,”他收起算盘,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您看这样行不行?往后我来收您这玉米须,一两银子十斤,您看划算不?我运到城里的大药铺,保准能卖个好价钱!”

王宁愣了愣,随即笑了:“钱掌柜倒是有眼光。只是这玉米须是村民们自愿送来的,我不能独自收钱。不如这样,你收的玉米须,钱分给送须子的村民,也算给他们添份收入。”

“爽快!”钱多多一拍大腿,“就按您说的办!我这就去村里贴告示,谁家有晒干的玉米须,都可以卖给我,保证不亏!”他说着,就从马背上的布囊里取出车前子,“这是您要的车前子,先给您送来,玉米须的事咱们后续再细算。”

张阳忙着清点车前子,王雪则帮着钱多多写告示,她的字比之前工整了许多,还特意在告示上写了“玉米须,性味甘平,利水消肿”,引来不少村民围观。大家听说玉米须能卖钱,都高兴得很,纷纷回家翻找储存的玉米须,没一会儿,药铺门口就堆起了好几筐淡金色的须子。

这热闹景象,偏偏被来买盐的刘二看了去。他躲在街角,看着钱多多和王宁相谈甚欢,村民们围着玉米须笑逐颜开,心里又急又气,转身就往济生堂跑。

济生堂里,孙玉国正坐在太师椅上喝茶,面前的桌上摆着几包名贵药材,却没一个村民来买。他见刘二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皱着眉问:“慌慌张张的,出什么事了?”

“掌柜的,不好了!”刘二扶着门框,喘着粗气,“钱多多来了,他不仅给百草堂送了车前子,还说要收玉米须,一两银子十斤!村民们都去给王宁送玉米须了,没人来咱们这儿买药了!”

“什么?”孙玉国手里的茶杯“哐当”一声摔在桌上,茶水溅了满桌,他猛地站起身,山羊胡气得直抖,“钱多多这老东西,放着名贵药材不做,倒去收那破烂玉米须!还有王宁,不过是用破草治好了几个肿脚,竟还真成了气候!”

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玉扳指被捻得发亮,突然停住脚步,眼神阴鸷:“不能就这么算了。刘二,你去把村里的玉米都买下来,不管多少钱,都要比王宁他们收得贵!我倒要看看,没了玉米,他们还怎么收玉米须!”

刘二愣了愣:“掌柜的,买那么多玉米得花不少银子,而且咱们也用不上啊……”

“你懂什么!”孙玉国狠狠瞪了他一眼,“只要断了他们的玉米须来源,用不了几天,村民们还得回来买我的泽泻!到时候我把价钱再涨一倍,看他们买不买!”

刘二不敢再多说,只好拿着银子去村里买玉米。可村民们知道他是替孙玉国办事,要么说玉米早就卖了,要么故意把价钱抬得极高,刘二跑了一下午,只买了几袋玉米,还花了比平时多两倍的银子。

傍晚时分,刘二垂头丧气地回到济生堂,把情况一说,孙玉国气得差点掀了桌子。他走到门口,望着百草堂的方向——那里还亮着灯,隐约能听见村民们的谈笑声,心里的妒火越烧越旺。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是李大叔的媳妇提着个竹篮路过。孙玉国眼珠一转,走上前,脸上挤出假笑:“李大婶,这是刚从百草堂回来?王大夫的玉米须真那么管用?”

李大婶点点头,掀开篮子——里面装着刚买的盐,还有一小包玉米须,“可不是嘛,俺家老李喝了三天,肿脚全消了,还卖了玉米须换了些银子,多亏了王大夫和钱掌柜。”她说着,转身就要走,不想再跟孙玉国多聊。

孙玉国却拦住她,压低声音说:“李大婶,你可别被王宁骗了!那玉米须喝多了伤身子,钱掌柜收它,不过是想赚笔快钱,等他赚够了,就不会再收了。你要是信我,就别再喝了,我这儿有上好的补药,便宜点卖给你。”

李大婶皱起眉,往后退了一步:“孙掌柜,您就别瞎说了。林姑娘亲自喝了玉米须水,一点事都没有,您要是真心为村民好,就别总想着抬价卖药。”她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孙玉国站在原地,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夜色渐深,百草堂里还亮着灯。王宁、张娜、王雪和张阳围坐在桌前,钱多多正拿着算盘算玉米须的账。“这第一批玉米须收了五十斤,按一两银子十斤算,能给村民们分五两银子。”钱多多把算盘一推,“往后要是能稳定供应,咱们还能跟城里的药铺签长期合同,让青岩村的玉米须,变成真真正正的‘淡金草’!”

王雪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又看了看窗外——月光下,晒谷场的玉米须还堆在竹筐里,像一堆堆淡金色的宝藏。她突然觉得,自己跟着哥哥学医,是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而这不起眼的玉米须,不仅治好了村民的病,还让她看到了中医药的魅力,看到了医者仁心的力量。

秋分这天,青岩村的玉米地迎来了丰收,金黄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风一吹,淡绿色的玉米须随风飘落,像给田地盖了层细碎的轻纱。百草堂门口格外热闹,王宁正踩着木梯,往门楣上挂一块新做的木牌——牌子是张阳用老梨木做的,打磨得光滑发亮,上面刻着王宁亲笔写的字,墨迹浓黑,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

“哥,你慢着点,我扶着梯子呢!”王雪站在梯子下,仰头看着木牌,手里还攥着块布,准备等木牌挂好后擦去上面的浮尘。她如今穿了件新做的青布长衫,衣襟上别着张娜绣的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玉米须和薄荷,说话时眼神笃定,早已没了当初的懵懂。

张娜站在一旁,手里端着碗刚煮好的玉米须水,碗里飘着两片生姜,香气袅袅。林婉儿今日要离开青岩村,特意来百草堂道别,她看着王宁挂木牌,笑着说:“这木牌做得好,既写了玉米须的药性,又提醒了慎用人群,往后村民们一看便知,再也不用多问了。”

木牌终于挂好,阳光照在上面,“玉米须:甘平,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生于玉米穗顶,随处可采,慎用人群:阴虚者、孕妇”这几行字清晰可见。村民们围过来观看,李大叔伸手摸了摸木牌,感慨道:“多亏了这玉米须,俺的肿脚才能好,如今它挂在这儿,就像给咱们村立了个‘救命牌’!”

正说着,就见钱多多骑着马赶来,马背上驮着两个大布囊,里面装着刚从城里药铺换来的银子。“王大夫,好消息!”他勒住马,脸上笑开了花,“城里的‘回春堂’说咱们的玉米须药效好,要跟咱们长期合作,以后每月都收一百斤,价钱还涨了两成!”

村民们一听,顿时欢呼起来。之前送玉米须的人家,都分到了银子,如今又能多赚,大家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王雪拿出账本,开始登记各家的玉米须产量,她的字写得又快又好,还在旁边标注了“需二次晾晒”“无霉点”等注意事项,张阳则在一旁帮着称重,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就在这时,济生堂的门开了,孙玉国低着头走了出来,他的绸缎马褂上沾了不少灰尘,玉扳指也没戴,看起来憔悴了不少。自从玉米须的名声传开后,济生堂的生意一落千丈,名贵药材卖不出去,刘二也因为之前造谣被村民们排挤,早就离开了青岩村。

“王大夫,”孙玉国走到王宁面前,声音低沉,“之前是我糊涂,不该嫉妒你,更不该让刘二造谣,耽误村民治病。”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递给王宁,“这是之前炒高价钱的泽泻,我低价卖给您,也算弥补我的过错。”

王宁接过布包,打开看了看,里面的泽泻成色不错。他笑着说:“孙掌柜能知错就改,就还是好的。这泽泻我收下,以后要是村里有需要,咱们还可以一起为村民治病。”

孙玉国愣了愣,随即红了眼眶,他对着王宁深深作了一揖,转身慢慢走回济生堂。村民们看着他的背影,也没再议论,毕竟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能改正就好。

林婉儿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从药箱里取出一本泛黄的书,递给王雪:“这是我家传的《草木医案》,里面记了不少寻常草木的药用方法,就送给你了。你学得认真,往后定能成为好医者。”

王雪双手接过书,书页边缘有些磨损,纸页上还留着前人批注的墨迹,指尖触碰时仿佛能感受到一代代医者的温度。她郑重地对林婉儿鞠了一躬:“多谢林姑娘,我一定会好好研读,不辜负您的期望,也不辜负这草木的心意。”

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青岩村的玉米地和百草堂上,给淡绿色的玉米须镀上了一层暖光。林婉儿翻身上马,青骢马轻轻刨了刨蹄子,她回头望着众人,声音清亮:“王大夫,雪儿姑娘,还有各位乡亲,草木无言,却藏着济世的真心;医者仁心,才是最好的药方。愿你们守住这份初心,让更多寻常草木,都能发挥治病救人的用处!”

说完,她轻轻一夹马腹,马儿踏着余晖慢慢远去,身影逐渐融入村口的暮色里。村民们站在原地挥手,直到那抹素色身影看不见了,才慢慢散开。

王雪捧着《草木医案》,走到挂着玉米须木牌的门边,抬头看着木牌上的字,又低头摸了摸衣襟上的药囊——里面的玉米须干燥而轻盈,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她转头对王宁说:“哥,我以前总觉得学医要靠名贵药材撑场面,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医术,是能在田埂间、谷堆旁找到治病的宝贝,是能让乡亲们花最少的钱,治最难的病。”

王宁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目光落在药铺里忙碌的张娜和张阳身上——张娜正帮一位老奶奶装玉米须,张阳则在整理药柜,把新收的玉米须小心地放进竹筐,贴上“淡金草”的标签。“你能明白这点,比记住多少药方都强。”他说,“往后咱们百草堂,不仅要用好玉米须,还要多找些像它这样的寻常草木,把它们的药性、用法记下来,传给更多人。”

张娜端着刚煮好的玉米须水走过来,分给两人:“快尝尝,今儿个加了点陈皮,更顺口了。”淡黄色的水在碗里晃荡,姜枣的香气混着陈皮的清苦,喝下去暖乎乎的,从喉咙一直暖到心里。

夜色慢慢笼罩下来,百草堂的灯还亮着,窗纸上映出几个人忙碌的身影——王宁在整理药方,王雪在《草木医案》上补记玉米须的用法,张阳在碾药,张娜则在缝制药囊。偶尔有晚归的村民路过,会隔着门喊一声:“王大夫,俺家还有些玉米须,明早给您送来!”王宁总会笑着应一声:“好嘞,多谢乡亲!”

月光洒在晒谷场的玉米堆上,也洒在百草堂的木牌上,“玉米须”三个字在月光下隐约可见。风从玉米地吹过来,带着成熟谷物的香气,也带着玉米须的淡香,拂过药铺的门窗,像是在轻轻诉说着——这株生长在玉米穗顶的寻常草木,如何在一个小山村,用自己的“甘平”之性,治好了一场急症,也点亮了一群医者的初心,更让“草木无贵贱,对症即良药”的道理,深深种在了青岩村的土地上,代代相传。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