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章 显眼包(2/2)

“小鸳、小鸯,是兔子的名儿?”

“嗯,我二姐说让两只兔子分开住是棒打鸳鸯,我就给它们起了这个名儿。”

看着乖乖坐在小凳子上等她的杏儿,再听听院里嘴一直就没停过的安儿,苏婉感慨:“还是怀念以前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的安儿啊。”

“爷说二哥嘴巧,就是没用对地方。”

杏儿话音刚落,安儿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我哪有没用对地方,背书我可是背得最快的,椿哥都比不上我。”

他脸上尽是不满,嘟着嘴进屋,催促道:“二姐,快好了没,师娘肚子里的弟弟饿啦!”

苏婉挥着锅铲作势要打他,“再胡说我可是要亲自动手了啊,到时让书院的夫子学生都看看,你是个爱哭鬼。”

安儿捂住屁股,抗议道:“二姐,你,你不讲理!”

话虽如此,后面还是安静了不少。

因着苏婉武力镇压,安儿的嘴休息了一会儿,只是也没维持多久。

中午,秦夫子回来吃饭时,他又开始叭叭。

“师父,我大哥可严厉了,背书没记住打手板,结巴还打手板,我二姐说这会打击我们学习积极性,他还不听。”

苏婉:“你什么时候听到我说这是打击学生积极性?”

她说这话时还背着人,安儿怎会知道?

安儿扭脸不高兴道:“我当然知道,我还知道大哥说‘玉不琢不成器’,你竟然认同大哥说的话。”

苏婉瞪大眼睛,“合着当时你装睡!”

“我哪有装睡,只是还没睡着。”

秦夫子笑道:“安儿的嘴,越发利索了。”

安儿这小子,也不知他咋想的,伸长胳膊亲自夹了一块鱼肉给秦夫人,“师娘,多吃鱼,生的弟弟更聪明。”

午饭吃完,坐了一刻钟,苏婉起身告辞。

秦夫人得知三人还要去二伯家送信,没有挽留,只是来时满满两篮子,回去时篮子还是满的。

“这些海货你回去,吃之前头一天晚上泡水,煮稀饭时扔锅里或是炖汤都好喝。这是紫菜,做鸡蛋汤放点很鲜;这个叫昆布”

“昆布是什么,黑乎乎的?”张氏看着篮子里的海带疑惑。

苏婉解释,“就海里长的一种海草,可以当菜吃,这是晒干后的模样。”

“二姐,什么时候做昆布吃?”安儿伸手戳了戳,舔了一下指尖皱脸,“好臭~”

也不知是因何缘由,海带腥味很重,不习惯的人就觉得很臭。

.

一篮子,泡开估计有好几大盆,苏婉本想着暖房时做一道凉拌海带丝,但被家里人一致拒绝。

“这味儿很多人闻不惯,做了没人吃反倒浪费了。”苏志栋凑近闻了闻说道。

苏志刚听爷奶说了此事,专门过来看了一回,拉着苏婉私下道:“这可是贵重吃食,大越也就登州一带有,听说高丽国这个很多,每年都会给朝廷敬献,这应该是贡品。”

苏婉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谁家得了贡品一篮子一篮子送人?

见她神色如此,苏志栋笑道:“听说皇帝不喜欢吃昆布,高丽每年到这个季节就进贡很多,皇帝就赏给大臣。”

夏日阳光足,晒海带方便,高丽为了得大越朝廷的赏赐,可不得可劲儿送这些“特产”。

上次南下,中途遇见登州一代的客商,他们向其打听了一番,得知这昆布很挣钱,可惜,寻常人家买不起,有些富贵人家又吃不惯,不比紫菜受欢迎。

因此,他们在江浙一带买了好多紫菜,轻便又好存放,带到京城很是抢手。

海带不受欢迎,苏婉用紫菜做了一回紫菜蛋花汤,倒是获得全家人认可。

昌平府这边,暖房酒只有正席。

可现在是秋收的季节,地里的番麦、蜀黎、蜀米已经长成,若是山坡上的旱地,已经可以收割,再不收蜀黎、蜀米都要落地里。

为了方便村里乡邻干农活,苏家的暖房酒直接吃两顿,早晨早早来吃一顿面,完了去地里忙活,午后直接吃正席。

本来老爷子不打算给孩子放假,毕竟之前因他生病就停了好几日课,盖房时都是三孙子在教,过两日又要放假,让大一点的孩子帮家秋收。

可看着眼珠乱转,不时就偏头看窗外的孩子,他叹气,用戒尺敲打说明,道:“今儿不上课了,明日交十张描红。”

孩子们高兴又苦恼,能在隔壁去玩顺便吃席,自然是高兴,可比平日多五张描红

看到杏儿、安儿、小树带着一群孩子跑进来,苏婉连忙拉住人,“大人端盘可看不到地上,被撞倒怎么办,你们在外面空地上玩吧。”

安儿看着院子,桌凳摆放整齐,有那叔伯正在吃饭,村里的大哥哥叔叔们端着木盘穿梭其中,确实没空地。

屋里又坐满了亲戚,有些他都不认识,仰头问道:“二姐,我们去放风筝可以吗?”

放,放风筝?

都秋天了,放什么风筝?

“打沙包吧,大姐给你跟杏儿缝的新沙包打着不疼。”

送走小孩子,苏婉和梨花给正堂、东西间坐着聊天的亲戚添茶倒水,小草今日是客人,带着杏儿坐在东间炕上,与舅公家几个小女孩儿翻花绳。

张氏本想陪着说说话,可灶房一会儿就叫,不是找不见东西就是需要做主,乐呵呵跑进跑出。

苏长青陪着舅家岳家长辈在新屋转看,亦是喜气满面,“门窗都是村里李叔和良森一起做的,这雕花,听良森说是南边的样式。”

看着做工精细的木活,一行人夸赞张良森,亲爹张栓粮到还谦虚一二,张有地作为爷爷那可是呲着牙附和,夸自家大孙子学出来了!

幸亏张良森不在场,不然非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不可。

新屋子东边是院墙,挨着隔壁家还没盖房的地基,跨院在西边,都是坐北朝南正房三间,西厢三间,北面三间带一小室内茅房,东边是通向主院的洞门。

两个跨院前后之间有三四米宽的距离,修了一个洞门,通向西边老屋。

院外用青石板铺路,空闲的地儿苏婉准备慢慢修整成花坛,种菜或是种花。

正院一进屋子东西各两间房子,却不是时下流行的横并,而是竖排,前后墙和靠通堂这一面开了窗户,很是通透。

中间通堂摆放了一张大圆桌,六把雕花圆凳,虽不是什么名贵木材,但隔着清漆松木纹路清晰可辨。

通堂虽没花木盆栽,但古朴卓雅气息扑面而来。

苏婉还打算在通堂屋顶装一个八角红木吊灯,非照明,只观赏!

二进院子正房东西厢齐全,全是青石廊檐,院中根据风水先生指示,做了十字花青石小路。中间空出的地儿很是平实,本来瓦工想一并用青砖砌出花台,苏婉没让。

二进屋子后面还有一片空地,不是很宽敞,但架个撑衣杆晾晒衣服绰绰有余。

众人见后院砖墙明显比前院高,且上面扎了铁钉,纷纷赞苏长青考虑周全,二进院子可是给家里女娃住,万一被地痞流氓翻过墙,可不得了!

中午,村里人来吃席前又在新院转看,见比里正家新屋还气派,纷纷打听花了多少钱。

苏长青只一句,“小舅子笑我一辈盖两次房没一次能看过眼,给家里借了大半银钱,这屋子,以后栋儿、安儿成亲也不翻新了。”

苏家村人都知晓苏长青的岳家富足,小舅子张栓粮更是个能干的,听闻这话没再打探。

而张栓粮在张康毅商队南下时,供了很多皮子、肉干,有商队同行的人就知道,这一趟南下,赚得最多的并非张康毅。

屋子盖得好,暖房酒的席面还是请昌泰楼大厨掌勺,苏家村人私下感叹:苏长青家起来了!

晚上整理众人上的礼,记录账单时,苏婉也感慨;“咱家人缘好好,各家上的礼好重!”

亲戚间通常以银钱代礼,多是五文,家境差一些上三文,乡邻多是以物代礼,关系好整两坛酒,一个红尺头,寓意日子红红火火,最常见的还是米面、鸡蛋。

可自家今日收了六坛酒,十六个红尺头,鸡蛋足足有一百零二个,甚至还有两只活鸡,米面都是按斤论,苏婉觉得,自家整个秋天都不用再磨面买米了。

苏长青喝得晕乎乎,头朝里躺在东间炕稍休息,道:“没事儿,以后还重些就行。”

因着来的客人分好几波,苏婉让苏志栋记整账的同时还细分了四个礼单,家里亲戚、村里邻居各记一个礼单毋庸置疑。

但府城客人这一项却是有些尴尬,范掌柜、知味记掌柜没亲自来,但派人送了礼,还有那没门路的杂货铺老板亲自来上礼。

想着以后因作坊可能与这些人会打交道,苏婉就单独记了一份。

其余就是苏志栋的同窗,大部分捎礼人没来,但都是人情往来,不能忘。

新房是建好了,但苏长青没打算立即搬,家具不太齐全是一方面,主要是接下来要忙秋收秋耕,从地里回来灰头土脸,没得将新炕褥弄脏。

秋天,收获的季节,也是检验农民一年成就的时间。

为此,作坊减了大半人手,只留下十几人看场子,每日忙着晒粉条,查看仓库。

山脚的作坊安静下来,山上却是人声鼎沸。

家家户户都掰番麦棒子,割蜀黎蜀米,入秋后雨水多,要趁着天气好晒玉米棒,农户又开始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闲了一段时间,重回灶房的苏婉,竟然有些不适应这种快节奏了!

灶房飘出焦糊味儿,看着锅里有些发黑的菜,她与梨花面面相觑。

这是,灶房小能手齐齐翻车了?

一个人不会看火,一个人把握不住火候!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