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5章 亲事在即(1/2)

第125章 亲事在即

远在京城正在同未婚妻说话的苏志栋连打两个喷嚏, 秦芸很是担心。

眼看入贡院在即,这个节骨眼最怕生病!

苏志栋摆手,“无事, 估计是家里担心我。”

秦芸一想也是,这个时间点, 她爹肯定也在念叨。

她指着篮子道:“一小罐番椒酱,一小罐榨菜, 还装了一罐面,到时候你煮疙瘩汤吃。”

末了很是遗憾道:“可惜洋芋不给进贡院, 不然你还能煮洋芋吃, 既不费事还热乎乎的。”

苏志栋笑看未婚妻, 柔声道:“别担心, 我能照顾好自己,倒是你,路上正冷呢,不然等我放榜一起回。”

秦芸斜睨他一眼, 她要带着存在京城的嫁妆先行一步回昌平,而且路上有堂兄同行, 安全肯定还是无虞,虽春风料峭,穿暖吃好倒是不愁, 可未婚夫就不一样了,贡院条件可是很简陋呢!

笑道:“那回去可赶不上成亲了。”

梁栋立马噤声,逗得秦芸捂嘴偷笑。

两人的亲事正式提上日程了,待会试放榜, 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成亲的, 日子都看好了呢!

张氏专门去庙里,大师合了三个吉日,她全部拿去供秦家选择。

虽三个日子,但最迟的都在端午,最早的在三月末。

苏长青思忖,秦家肯定选五月,会试结束,上榜的进士们有三个月的回乡探亲假,若是长子能上榜,时间将将够。

结果,拿到吉日却懵了。

秦家选的是三月二十八。

秦嵩云解释道:“虽说三个月的假期,可若是能早早回京领差事,有利无弊。”

苏长青一想也是,只是,这时间着实赶。

所以,苏志栋在贡院奋笔疾书时,苏家全员忙碌。

锁了多年的侧院终于打开门,苏长青找匠人将院子里里外外修整一番,屋顶换了新瓦,门窗涂漆,白墙也是重新粉刷过。

早在定亲时就将屋子尺寸给了秦家,成亲前夕,秦芸陪嫁的大件家具直接摆放就成。

赶着开春气温回暖,苏婉将院子的花圃整理后移栽上秦芸喜欢的花草。

院内有一颗柿子树,是新房盖成搬家后的第一年春栽的,虽不是很粗壮,但枝干遒劲,已初具盘虬卧龙之姿。

休沐日,安儿转看后找在自家做木活的表哥兼大姐夫帮忙,架了一座秋千椅。

就连学堂扩招,每日忙着调.教新弟子的老爷子,每日下学后都来转悠一圈,查看院子收拾的如何。

见匠人修整完三孙子成亲的院子,又给三儿子家修整屋子院墙,嘀咕道:“又没坏,修整啥呀,尽浪费银钱。”

苏婉直接一句话就堵住了老爷子的嘴,“京城秦家来人呢,您老不怕京城人看您孙子笑话,咱就不修了。”

老爷子背手,嘴喏嚅了几下,到底是没出声,心里却是腹诽:他还不是担心日后孙子外出做官,家里银钱不凑手窘迫么,真是不识好人心。

苏婉还不知老爷子已经想到了日后,她擡手搭在额前遮住阳光,看院墙上新铺的琉璃瓦。

经久日晒雨淋的青砖墙涂了石灰白料,洁白无瑕,衬得深褐色琉璃瓦很是显眼,崭新中又透出一丝古香古韵。

可惜没手机,苏婉遗憾,若是有手机,分分钟拍他个百十张古装照。

老爷子眼神也在琉璃瓦上流转,见过来这会儿没看见三儿子,问道:“你爹呢,咋又不见人?”

“去果园了。”

一提果园,老爷子就知晓三儿子干嘛去了。

开春后,蒜苗长得快,肥水都要跟上,定是去盯着地里的蒜薹了。

他擡头瞅瞅天色,忧愁道:“今年这蒜薹种恁多,咋卖哦?”

就自家种,卖不出去也就算了,自家人吃也没啥。

可鼓动的全村人都种了,要卖不出去老爷子觉得不敢想!

苏婉很是无奈,这蒜薹也不知哪里招了老爷子的眼,三天两头念叨不好卖,到底他哪只眼睛看到不好卖了?

“我爹有成算呢,您老可把心装肚子里吧!”

听孙女语气不好,老爷子没好气道:“我还不是担心你爹,要是卖不出去,我看你爹的里正也当到头了。

这话可真是,要换个小辈这样说,苏婉定以为是诅咒她爹呢,可看老爷子的神色,还有满院子忙碌的人,到底没怼人。

“您老别愁了,实在不放心等晚上我爹回来问问。”

老爷子没应声,背手在院子转看,这一看心跳更突突了。

小儿子这不会过日子的,到底浪费了多少银钱啊?

原本见门窗一新,他只以为是涂了新漆,今儿一细瞧,哪里是刷新漆,这门窗分明都是换了新的,花纹都变了。

见老爷子弯腰盯着窗框细看,苏婉顿觉不好,凑上去热情解释:“这是祥云纹,象征吉祥如意,我哥院子的窗户是麒麟纹。”

民间多有麒麟送子传说,老爷子面色缓和。

见状,苏婉再接再厉,道:“书房门窗也换了,不过我觉得有些丑,一个瓶子里面插把不知道什么玩意的花纹,我爹说寓意官途顺畅,也不知是个什么意思。”

老爷子一听就知道是“平生三级”纹,嫌弃道:“那是戟,寓意好,你爹有见识。”说着得踱步往后面去,一看就是要去亲眼瞧瞧。

苏婉暗暗撇嘴,要不是为了哄您老高兴,我何至于装不懂啊!

陪着老爷子将前后院转看了个遍,连老屋都没放过。

老屋的炕盘了新的,但却矮一些,老爷子纳闷,“你爹找谁盘的,一看都没盘好呐!”

.

“就要这样的,这屋子我娘以后冬日专门种菜用。”苏婉得意,这是她的主意。

老爷子立马变脸,“菜窖那么大还不够存菜,这冬天种菜得费多少柴火。”

说来还是心疼儿子,同时觉得儿媳不大体贴人。

跟老爷子打交道这些年,苏婉岂能不知他所想,解释道:“我大哥成亲以后,肯定要跟京城秦府走礼,咱家能有啥好东西,到时候出钱出力送那烂大街的人瞧不上,还不如送些新鲜的,年底送年礼一车鲜菜,多稀罕啊!”

老爷子嘟囔:“京城的人,吃啥菜没有,要你送!”

苏婉不乐意,“别的菜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我娘种的菜肯定是没有。”

她娘种地种菜都是一把好手,这两年,年底各家走礼都有添鲜菜,连她师娘都说好呢!

老爷子现在是知道这个孙女护短的很,虽心里不大认同,但嘴上没说。

转看了看,见进度都好,不会耽搁三孙子成亲,准备回自家。

苏婉开口留吃饭,“在这边吃,刚好我爹回来您老亲自问问蒜薹的事儿。”

“你爹主意大得很,哪里需要我过问。”虽嘴上如此说,但老爷子还是留下来。

为了保进度保质量,家里给匠人管三顿饭,而且顿顿都很实在。

到了时辰,匠人来洗手吃饭,见老爷子作陪,既惊又喜。

被读书人家看重的感觉,很是不一样。

“士农工商”,他们这些匠户排在农户之后,虽说后面还有个商户,可商户都有钱,说起来实际上匠户倒是排在最末。

匠人坐等开饭的间隙,奉承起老爷子,又是夸老爷子有福气,又是赞儿孙辈能干。

他们外出做工,一般包两顿饭都是大户了,苏家直接三顿饭,还顿顿干饭,也没压工钱,私下都说苏长青办事敞亮。

长子已经考中举人,说不得再过一个月就是进士老爷了,而且要不了两个月就要成亲,儿媳还是京城大户人家的小姐,张氏虽嘴上没说,但心里却是以读书人家自居。

因此,说话行事较以往变了很多,尤其注重名声,就怕传出不好的话坏了儿子前程。

就像这给匠人管饭,大家正常都是管一顿,大户人家也只是管两顿,而自家早中晚都管,若是工钱不压低,日后别家找匠人干活就不好说。

但自家要是压工钱,这不是找骂么,开春活计本就少,传出去难免被人说抠门苛刻。

因此,早早放话要赶工期,将上工时辰提前下工时辰延后,工钱照常。

虽说明面上匠人上工早下工晚,但多出的一个时辰都用来吃饭了,匠人也没怨言。

再说这一天三顿饭食,苏家给匠人管的早饭不叫早饭,叫暖身子的早茶,通常是稀粥或疙瘩汤。

大清早来上工,虽说滴水成冰的冬日已过,可早春的时节依然不暖和,哈出的白气还能看见呢!

因此,早早来喝一碗热汤水不为过。

可是哪有稀粥、疙瘩汤单上的道理,因此,张氏就包子、菜饼、馒头夹菜换着花样来。

早饭是汤汤水水,午饭顿顿干饭,面食换着花样做,隔三天蒸一回米饭,偶尔包一回大肉饺子,匠人也不会饿着肚子硬撑干活,效率很是有保证。

晚饭就比较随意,两菜一热一凉,外加面片汤,主食是两个大馒头,不管匠人吃不吃,馒头都是定量发到人手里。

其实面片汤就菜就能吃饱,匠人基本都是将馒头带回家。

苏婉家的馒头虽不是纯白面,但掺的粗面少,里面还加了糖,吃着宣软又香甜,匠人带回去给自家孩子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