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家里喜事连连,苏长青可谓是意气风发,加之蒜薹行情好,村里村外各种夸赞,颇有些飘飘然
女儿委婉的提点,令他瞬间清醒。
这几日,白日里出门忙碌心底却没少盘算,只是,他到底见识少了些,没想出个头绪。
眼看大部分蒜薹已经卖出,剩下的都是细细弱弱,各家留着再长几日收了自家吃,而长子长媳要启程去京城了,苏长青才找人商量。
一家人齐聚书房,这阵仗
安儿很是心虚,缩着脖子往二姐身边靠,心里嘀咕该不会是他与同窗下学偷吃酒被发现了吧!
自以为动作轻,殊不知苏长青早察觉到次子的小动作,就连苏婉对弟弟的掩耳盗铃之举都觉得无语。
就这几个人,脚后跟的鞋底子磨穿小碎步研过来也很醒目好不好!
要不是长媳在场,苏长青保准要斥次子,他心下暗暗记了一笔。
秦芸见一大家人都在,心下有些不安,苏志栋察觉后悄悄握住她的手。
“咳嗯”被一家人目光环视,苏长青先战术性清嗓,末了才道:“先说一下家里的打算。”
他将桌上小木匣打开,道:“这是家里今年卖蒜薹的进项和往年攒的。”
一听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在这里,杏儿安儿纷纷伸长脖子看。
.
苏婉却是不好奇,因为她帮着记账管账,早就知道家里的资产啦!
苏长青没理两个双眼放光的“饿狼”,他先是抽出两张千两面额的银票,对长子次子道:“你们兄弟俩都是读书的,京城置办个宅子,日后不论是子孙后辈考进士还是你两在京城为官,有自家宅子住着终归是方便。”
将银票递给长子,“这是置办宅子的,不用太大,咱家就这几口人,二进的就可以,你跟阿芸这次去京城看看,有合适的就置办,置宅子两千两打底,若是银钱不凑手来信,家里再给你们送些。”
安儿握拳堵在嘴边,心里激动地恨不能跳起来尖叫,家里要在京城置办宅子啦!
苏长青当没看见,又抽出一张五百两银票,道:“这是给你们夫妻这次去京城安家的,租的官宅里面肯定啥东西都没有,到时候你们自己置办,我跟你娘离得远顾不上,志栋,你上点心,别让阿芸一个人操持。”
苏志栋笑道:“爹,官宅里大件家具有,用不了这多。”.
不说苏长青,就是张氏一个没什么见识的妇道人家,听这话都忍不住瞪儿子,她嫌弃道:“你知道个啥,给阿芸收着,到时候缺什么东西让下人去置办。”
自家儿子自家人知道,那就是从小就糙养,简陋点没啥,可儿媳不一样,这句话说的让丈母娘听见不得挨啐。
当然,秦夫人是文雅人,自然不会有这粗俗的动作,但对儿女婿的印象可就没以往好喽!
秦芸连忙摆手,“用不了这多,随身用的都带着,哪里就要用这多置办家用。”
苏长青没应话,将银票放在一边,又抽出五百两直接道:“这是你两在京城的吃用,连带下人的赏钱月银,今年”他沉吟道:“最迟后年,我让你娘去京城一趟,到时候再给你们送些。”
儿子儿媳刚成亲,日后去京城和和美美,说不得他明年就能抱上孙子,明年不行,后年也一定行。
苏长青心里美滋滋,看着剩下的家底盘算着,还要再好好搞搞,多给儿孙们挣些家业才成。
安儿张大嘴巴看着银票,咽了咽口水,接下来该他了,他要在京城生活嘞,也得有一百两的生活费。
苏长青将取出的银票收拢后递给长子,“收好,今年家里风鸡、变蛋都卖了过年时再给你们送点银钱,在外吃好,可千万别从嘴上抠。”
苏志栋犹豫,回头看妻子。
张氏却是直接接过银票塞儿媳手里,道:“阿芸收着,你心细。”
秦芸手足无措,还不等她开口,却听见一声刺穿房顶惊天动地的大哀嚎。
“爹,我呢~”
转头就见安儿泪眼汪汪盯着公公,那小表情怎一个伤心欲绝能形容?
安儿着实是没想到,爹将所有人都安排了,独独没自己,想象到日后寄人(大哥)篱下吃穿看脸色的“苦日子”,悲从心来,忍不住出声发问。
因为太过于悲愤,音量不自觉拔高,以至于发问变成了质问。
张氏被小儿子的一声嚎吓一跳,将银票塞长媳手里,二话不说擡手就揍小儿子,“干啥,要上天啊!”
安儿摸着被拍打的肩膀委屈,期期艾艾道:“没,没算我,我也要吃饭的。”
好在机灵,临出口前“没给我钱”换成了“没算我”,不然又是一顿揍。
苏长青觉得小儿子的做派简直是没眼看,没好气道:“你的事后面再说。”
说罢,又不放心道:“你大哥大嫂在京城不容易,要不你别去了,府城书院就很好,你看你大哥都考出来”
“我不”安儿一声嚎,转身跑出书房。
他好不容易求大哥答应带他去京城,眼看就能进入琼林书院,可爹不仅不给他生活费,还临出发前要变卦,他要找人说理去。
见次子飞奔出门,苏长青也没在意,还教导长子长媳,“看看,还没走呢就这牛性,到京城你两咋能管得住,我看还是算了,让他在家读书吧。”
苏志栋也是没想到临出门前爹会变卦,笑着劝道:“那是在家他才闹呢,在外面可就怂了,早就念叨京城的书院了,去长长见识也好。”
苏长青皱着眉,道:“你都没去京城念书,他咋就非要去。”
得了,这是替大儿遗憾却算到了小儿子头上,苏婉对她爹的善变也是无语。
“京城的地先不置了,一则好地早就有主,二则你们刚去不好太招摇,等日后再说。”
“成,爹,儿子记住了。”
看着一转眼就长大成人功成名就的长子,苏长青万分感慨。
曾几何时,还不到他大腿的小人儿背着背篓牵着牛,边放牛边打猪草,就想着多干点活多懂事些就能换来读书的机会
.
一转眼,长成了嘴角紧抿背着书篓来往于府城与村里的少年,那几年,虽分家单过,可家里日子因着长子念书家里又添丁,日子也没见转好,儿子越发沉默他是看在眼里,可地里的出息就那么点,他
望着这段时间被晒得微黑却更显刚毅的儿子,苏长青眼眶发热,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了,他伸手拍着长子肩膀道:“日后的路,要靠你们夫妻两相互扶持着走了,爹没本事,能帮到你的只怕不会太多”
苏志栋啪一下双膝跪地,道:“爹,这些年辛苦您了,儿子定不会让您和娘失望。”
张氏捂嘴转头,苏婉和秦芸一左一右扶着她,留下杏儿左看右看不知所措。
书房的气氛变得伤感,苏长青努力眨了眨眼望向窗外,道:“本来种蒜薹是我给村里人找的出路,有这份情在,村里人尤其是族里人不会对你要求太多,前几日婉婉说今后估计蒜薹买卖不会太好,我又有些担心,独木难支,能得宗族支持自然是好,可反过来,受宗族掣肘也不好”
苏志栋起身道:“爹,放心,咱家在族中说不上话那是以前,现在,族里谁不看我脸色,至于您担心的事情,至少百年内不会出现。”
话是如此,但苏长青还是担心,只是离别在即,他不想给长子过重的负担,便没再多言,转而问起日后村里种蒜薹可还有别的出路,也算未雨绸缪!
苏志栋不想苏家村的兴衰荣辱担在他爹一人肩上,只道:“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就将利害关系说明,今年秋要不要种蒜薹看大家意愿。”
没谁是傻的,到时候不知足亏了,那也是自己的事儿,不算他爹决策失误。
苏长青也只得作罢,他正准备交代小儿子的事情,院里传来厉喝。
“老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