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章(2/2)

......

商税司选拔小吏的热闹劲儿刚过去,百姓们正忙着卖蔗糖数钱呢,王府要募兵和推行新肥料的消息一传开,百姓们全都炸了。

莫阳县东城城门口

一群百姓围在告示前,听到识字的人把告示的内容念完,已经没心情在意募兵,全都在心慌新肥料的事。

“这新肥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用在地里,万一把地毁了怎么办?”

“我家中就几亩薄田,全家人就指着收成吃饱饭,万一那什么新肥料害得庄稼不长了,我们一家人怎么活下去?”

“王爷为什么会颁布这种命令,是不是有小人进谗言?”

云煦泽在高平的名声极好,这时候也没人把怨气发泄在他头上。

张贴告示的小吏一直没走,眼看着人越来越多,百姓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扬声道:“都安静!”

百姓们正满心不解呢,听到小吏的话瞬间安静下来,等小吏给他们解释。

小吏道:“你们不必担心新肥料把地毁了,这种新肥料已经在王府的田地里实验过,不仅对田地无害,反而对田地有好处,可以加快庄稼生长,王府决定推行新肥料,正是因为它能增加收成。”

听到这话,百姓的神情变得犹豫,他们一方面欣喜新肥料的作用,可一方面又半信半疑,不敢拿自己的地去赌。

“话说得好听,万一用了新肥料后,我们的地里长不出庄稼怎么办?”

这正是百姓们的心声,此言一出其他人纷纷点头。

小吏早就得了王府吩咐,很淡定地安抚百姓:“王爷仁慈,知道你们心有顾虑,已经下了命令,凡是有百姓因新肥料受到损失,皆由王府补偿,详细来说,庄稼受损就补偿庄稼,地受损就给你们换块地。”

此言一出,百姓们的情绪瞬间安定下来,有损失就有补偿?这样的话到时可以尝试一下,万一新肥料真的有用,到时候受益的还是他们。

云煦泽的名声便在此刻起了作用,没人会去想王府事后不认账这种可能,在百姓心里,谨王爱民如子,事事为百姓着相,绝不可能出尔反尔。

这时候,才有人认真看那新肥料的解释,道:“告示上说粪便也是肥料的一种,新肥料和粪便一起用效果更好,动物骨渣还好说,但豆渣去哪里弄?”

高平大面积种植甘蔗,粮食都是从其他地方收购,大豆这种东西在其他地方可能常见,但在高平却不多,最起码很多百姓家中都没有大豆。

于是百姓们有了新的烦恼,这新肥料作用是很好,可他们根本找不到豆渣,如此一来新肥料再好又有什么用?

小吏再次开口:“王府知晓百姓能力有限,今年高平所有田地需要的新肥料全由王府提供。高平的各个县城内都有王府开的肥料店,每户百姓都可以凭借官府发的土地凭证去店里免费领取新肥料。”

云煦泽虽然决定免费提供新肥料,但并不代表他想当冤大头,新肥料的供给肯定得按亩数来,而且施肥不能过度,控制肥料数量,也是防止不懂的百姓瞎施肥。

百姓听到小吏的话,安静一瞬,紧接着欢呼起来:“太好了,王爷真是个大善人。”

“王爷能来我们高平真是我们的福气。”

“今天回去我要多给王爷上两柱香。”

不用承担损失,而且还能免费领取新肥料,百姓们彻底没了后顾之忧,纷纷询问肥料店在哪儿,土地凭证怎么得到。

田亩数量关乎着税收,官府那里有详细的记录,每隔数年都会重新丈量一次,数据都是最新的。

百姓只需要报上名字,官府就能很快查到他们家的土地亩数。

土地凭证就是盖了官府印章的条子,其实就是让官府给百姓作证他们没有胡乱谎报亩数。

官府一般是不会做这种麻烦事的,但这命令是王府下的,祝云平为了防止小吏监督发放土地凭证,高平郡衙更是由他亲自坐镇。

......

每个城池的四个城门口都有祝云平安排的小吏给百姓解释新肥料的推行一事,村里的百姓也有村长去解释,基本上没引起什么恐慌,百姓们就接受了用新肥料施肥的事。

与此同时,王府募兵一事开始吸引百姓的注意力。

经过上一次募兵,高平百姓都知道王府亲兵的待遇有多好,不仅月俸高,关键每天都有肉食,比起干其他活计,王府亲兵无疑是青壮们最向往的。

很多人早就等着王府募兵的消息,消息一传开,便有很多人到衙门询问详情,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中选。

关景彰本来听从云煦泽吩咐,正在过往服兵役的青壮中选择,但听说百姓们想要当兵的意愿极其强烈后,他就改变了主意。

云煦泽的要求是优中选优,比起看纸面资料,还是考察真人更直观。

关景彰只犹豫一下便决定改变募兵方式,改为公开募兵,让高平的青壮自己报名,届时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两千人。

下定决心后,关景彰直接离开了郡衙,回到王府向云煦泽禀报自己的想法。

云煦泽沉吟道:“就按你说得做,按照商税司的选拔方式,从其他四县各选一千人,高平城两千人,合计六千人,最终由你主持选拔,从六千人中选定两千人。”

大康是征兵制,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的男子都要服两年兵役,所以大康可以用全员皆兵来形容,战争时只要朝廷下道命令,顷刻间便能聚起百万雄兵。

外敌不敢侵犯大康的原因便在于此。

在这种全民皆兵的前提下,想要选出六千兵丁是很容易的事,若非云煦泽只有三千亲兵的兵额,而且养兵太费钱,就是一万兵也能募到。

关景彰拱手:“诺。”

得了云煦泽允许,关景彰谋划的公开募兵立刻拉开帷幕,消息很快在高平郡传开。

让关景彰意外的是,参与选拔的竟然还有家族子弟,而且还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大康的两年兵役是针对所有人,只有皇室和三公九卿的直系子弟可以例外。

但兵役并非不能避免,只要交钱就可以免除兵役,力役也是如此。

所以以往那些家族子弟都是交钱免除兵役,没人真会去受那份罪。

现在有家族子弟主动参与亲兵选拔,他们不可能是冲着亲兵的待遇来,只可能是看中了亲兵的地位以及空缺的官职,世家从来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按照规矩,三千人已经可以独成一军,设校尉统辖,不同军中的校尉地位不同,藩王的亲兵校尉秩俸六百石,和王府长史同级。

校尉r />

当初朱隆刚到高平时便是军侯,关景彰目前就是司马,等三千亲兵招募完成,关景彰就可以顺势升为校尉。

如此一来,司马就空了出来,亲兵有三千人,最少要有一个司马,这便是其他人的机会。

云煦泽得知有家族子弟参与选拔后,并没有感到意外,只说了句“公平公正”,便放手让关景彰去做。

亲兵就是云煦泽的私兵,必须完全听从他的指挥,云煦泽不介意家族子弟当亲兵,只要听话就好。

自从他掌控高平后,那些家族就很没有安全感,让几个家族子弟进亲兵营也好,免得那些家族总是胡思乱想。

......

谨王府,议政殿书房

云煦泽正在和章丰钊下棋。

章丰钊落下黑子:“王爷,最近的高平很热闹啊。”

云煦泽思索下一步的落子,随意道:“热闹点挺好的,之前的高平太冷清了。”

“王爷在此时选择募兵,可是有意对南夷岛用兵?”

章丰钊对云煦泽多少有些了解,知道他不会做没意义的事。

云煦泽道:“目前还没这个打算,只是以防万一。”

章丰钊这段时间想了很多关于南夷岛的建设,道:“按照李家二郎所说,南夷岛大概是高平的三倍大小,想要管理好南夷岛,势必要在岛上建城,这么大的地方,最少得建十座城,这其中的花费恐怕不少。”

他知道清匠司研究出了水泥和红砖,但城池不比其他建筑,城池是越坚固越好,城墙皆不能偷工减料,势必要用青砖。

青砖就意味着高成本。

云煦泽终于思索出该怎么下,落下白子后笑道:“先生说错了,南夷岛建三座城便足以。”

章丰钊挑眉,等着云煦泽的解释。

云煦泽道:“南夷岛土著和陵越人一样,他们都是以部落为主,他们习惯了和族人住在一起,如果强行让各部落的人住进城里,只会加剧他们的矛盾,也会给管理他们的官吏增加负担。”

“所以,南夷岛只需要建三座城,让我们派去的人有地方办公便好。”

章丰钊承认云煦泽说得有道理,道:“如果仅是如此,那只需要建三座小城即可,这样一来,花费会减少很多。”

云煦泽摇头,笑盈盈道:“不!本王不仅要建大城,而且还要建得比合昌城要好,城内的房屋也统一建成砖房,总之怎么好看怎么来。”

合昌城是陵州最繁华的城池,虽然和洛京没法比,但比高平城好多了。

章丰钊听言惊讶一瞬,紧接着便明白了云煦泽的打算,笑道:“老夫要提前恭喜王爷要日入斗金了。”

那么好的房屋,百姓当然住不起,能住得起并愿意买下来的,只能是那些商人。

云煦泽把玩手中的棋子:“知我者,先生也。”

章丰钊摇摇头:“怪不得王爷能这么快掌控高平,王爷赚钱的能力远超商贾。”

不论什么事,都能想到赚钱的办法,这也是一种能力。

云煦泽笑笑没说话。

他前世被那些地产商逼得每天勤勤恳恳地上班,如今重活一世,也该让有钱人体会一下房子的折磨。

目前南夷岛土著还没解决,一切的谋划都只是设想,云煦泽不想多谈,转移话题道:“最近高平城内多了很多外郡人,现在离诗会还早便有这么多人来,本王请先生果然是请对了。”

不管什么阶层,都有自己的圈子,世家圈子看门第,读书人的圈子看名声,名声越大影响力就越大。

章丰钊曾官拜大司农,九卿之一,是实打实的国之柱臣,再加上大儒的身份,才能吸引这么多才俊。

在这个没有科举取士的朝代,名声就是一切,任何未入仕的人都会以扬名为目的,不论这个名是贤名还是孝名,能传出去就是好名声。

而如果在诗会上得章丰钊点评夸赞,那便是最有效的扬名。

云煦泽心知来参加诗会的才俊仰慕章丰钊的名声,但若说他们没有替自己扬名的想法,云煦泽可不信。

章丰钊道:“能入老夫眼可不容易,他们恐怕要失望了。”

云煦泽笑道:“他们失望,本王可不会失望。”

能得章丰钊夸赞的人必然不凡,对方不可能愿意留在高平这个小地方,云煦泽也不可能没眼力见地去打对方的注意。

章丰钊明白云煦泽的心思:“王爷把握好尺度便好。”

云煦泽点头:“先生放心,本王有分寸。”

他只需要有治理之才的人,一些杂事可以交给小吏去做,但主官必须要有拿主意的魄力,同样得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体来说,云煦泽需要的人并不多,所以他虽然渴望人才,但也不会什么人都要。

当然,借着这次诗会,不管怎样,他都要拿下几个人才,不只是为了南夷岛储备人才,还有平衡高平世家的心思。

如今王府属官除了蒋晟阳和祝云平,其他人全是高平家族子弟,这种现象现在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云煦泽威望正甚,谁也不敢搞幺蛾子。

但云煦泽总要为今后考虑,他能压住世家,并不代表他的后代能压住,当初大康太祖想利用藩王平衡世家,便是担心子孙后代被世家钳制。

很多时候,身处的位置不同,想法也不一样。

云煦泽其实也没有刻意去想,但夜深人静时,总是会莫名想到以后的事,他明明才十六,但已经为后代考虑,这就很离谱。

搞平衡这件事,真不是疑心病重的人才会做,只要身居高位,自然而然便想到这件事。

......

不论是纯粹仰慕章丰钊,还是为了扬名,随着诗会的消息传开后,高平城内陆陆续续有外人到来。

眼看着进入十一月,天气开始转冷,但高平城的热闹驱散了这股冷气。

风月楼,二楼雅间

几个穿着华丽常服的年轻人坐在窗边,看着不远处正在修建的凤栖楼,惊叹道:“已经看了几日,我还是不敢相信这凤栖楼竟然修得这么快,那种叫水泥的东西当真是神物。”

凤栖楼几乎是一天一个样,清匠司全权负责凤栖楼的修建,他们召集了大量工匠,又有水泥和红砖源源不断地供应,建造进府极快。

连高平百姓都看得一愣一愣的,更别说这些外来人。

“先是琼浆玉液,现在又是水泥,这位就藩前默默无闻的谨王在来到高平后,总有惊人之举。”

“这话就有失偏颇了,谨王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总不能说这两样东西都是谨王弄出来的。”

“那可未必。”

“绝对不可能,谨王是亲王,又不是那些钻研奇技淫巧的人。”

确实,任谁也不会相信堂堂亲王会研究奇技淫巧。

眼看着两人有争执之意,旁边的人连忙道:“这些都不重要,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在诗会上得到章翁的青睐。”

“还能怎么办,各凭本事呗,只能诗作得好,自然能得到章翁的点评。”

有人不认同这个想法:“若只是参加诗会,我们何必这般早来到高平,依我看,不如趁着这段时间,想办法在高平扬名,如果能让章翁知道我等名讳,诗会时或许能有意外收获。”

其他人听到这话,纷纷觉得有道理:“这倒是个好办法。”

一个穿着月白色常服的长脸青年问道:“谨王应该也会参加诗会,诸位就不想得到谨王的青睐吗?”

听到这话,他旁边的人不以为然道:“我们又不在高平出仕,得谨王青睐有何用。”

“我等将来是要去洛京的,若是和谨王扯上关系,难免会得罪洛京的几位王爷。”

永昭帝子嗣众多,除去那些年幼的皇子,目前有资格挣皇位的总共有七人,其中四人已经就藩,只有大皇子鲁王,二皇子梁王和五皇子吴王因为受宠,虽被封王却被永昭帝特许留在洛京。

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地方家族,都觉得下一任皇帝就在这三人中产生,各个家族也都是在这三人中下注。

至于地方藩王,各个家族的行事准则是能不接触就不接触,最好不要扯上关系。

这也是这几人对谨王不以为然的原因。

长脸青年同样出身世家,他很清楚家族对藩王的态度,但他的身份又有些不同,让他和家族的想法并不算完全一致。

“六郎,你对谨王感兴趣?”

长脸青年叹气道:“诸位也知我诗才一般,家族又指望不上,只能另外想办法。”

听到这话,其他人颇为同情地看他一眼,但都没有多说什么,他们都还没入仕,也都是小家族,谁也不敢保证什么。

长脸青年看着还在赶进度的凤栖楼,目光幽深,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

高平城因为外郡人的加入,变得热闹很多,云煦泽带着小福子走在街上,看着人来人往,心情颇好。

走了一会儿,便到了利丰楼,从外面看里面有不少客人。

云煦泽挑眉:“都这么长时间了,利丰楼的生意还这么好?”

盐虽然是必需品,但买一次能用很长时间,并不需要经常买。

而且利丰楼的生意主要是那些大户,那些人通常会直接下订单,不会到利丰楼来。

精盐的名气已经传开,利丰楼每个月都有大量订单,和云煦泽有铁矿交易的两位藩王,他们在得知云煦泽有精盐后,便把交易物品换成琼浆玉液和精盐,两样各占一半。

小福子道:“可能是那些外郡人。”

云煦泽听言,微微转身:“走,进去看看。”

利丰楼是云煦泽的私产,但他还是第一次来。

利丰楼和刚开业时有些不一样,一楼多了几个柜台,卖的不再只是琼浆玉液和精盐,还有一些新奇的西域物品,比如精致的琉璃器具,又比如乐器。

云煦泽看到琉璃,瞬间就想到了玻璃,但很可惜他对玻璃的原理了解得不多,想要造出来玻璃还靠清匠司研究。

目光从琉璃上离开,云煦泽的目光落在乐器上,嘴角微不可查地抽了抽,因为他看到了唢呐。

这个在后世贡献了众多魔性声音的乐器,其实并非源自中原,而是由西域传入中原。

不仅是唢呐,还有琵琶和笛子,从中原开始和西域通商开始,这些乐器就随之传入中原。

只是比起受欢迎的琵琶和笛子,唢呐的受众很少,很多人甚至都没见过唢呐,这也是唢呐能被放在展柜的原因,人们都是新奇事物。

原主在乐器上没有天赋,云煦泽前世也是五音不全,虽然挺想尝试一下唢呐,听听后世那熟悉的声音,但想到很可能会把人吓跑,云煦泽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云煦泽站在一楼,看着伙计应付客人,看了眼二楼道:“单鸿晖在店里吗?”

小福子道:“没有,他现在应该在莫阳县的利丰楼分店。”

自从精盐打开销路后,单鸿晖便迅速在高平其他四县开设分店,分店只有两层楼,主要作用就是接订单,然后统一汇总到高平,再交给寿安坊的精盐作坊。

云煦泽也知道开分店的事,笑道:“他倒是有魄力。”

才两个多月便把分店开起来,还经营得有模有样,单鸿晖很会把握机会。

“购进这些西域玩意儿也是他的主意?”

小福子道:“正是,他说一楼只有两个展柜太空荡了,会让人觉得冷清,这些西域玩意儿就当是装饰。”

这话说得显然是没指望靠这些小玩意儿赚钱,因为对这个东西感兴趣的人,都有自己的渠道买到更好的。

这般想想,还真只能当个装饰。

“这位郎君擅长哪种乐器?”

或许是云煦泽在展柜前站的时间太长了,有人误以为他要买乐器,出声问了句。

云煦泽还以为是伙计,但扭头一看是个穿着石青色常服的年轻人,中等身材,面容普通,唯一有些特点的就是他的脸有点长。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