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瑶那孩子,心气高,给自己压力太大了。不过悟性好,只要把思路打通,很快就能上去。”她总结道。
江明华安静地听着,偶尔“嗯”一声表示他在听。在一个红灯路口,他转过头看她,目光柔和:“你总是有办法。当年教我物理的时候也是这样,再难的题,被你画几个示意图,讲一遍,就清晰了。”他的语气里带着追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林雪萍被他这话勾起回忆,脸上微热,嗔怪地看了他一眼:“那都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还好意思提。”话虽如此,嘴角却忍不住上扬。高中时,她确实是理科更强的那个,没少给当时偏重文科思维的江明华讲题。那些埋首于课本和练习题中的傍晚,混合着窗外栀子花的香气,是他们青春记忆里最纯粹温暖的片段之一。
回到家,开门便是扑鼻的饭菜香。张妈已经休息了,但客厅留了一盏暖黄的壁灯,餐桌上扣着保温的饭菜。厨房的料理台上,果然放着一盒包得圆滚滚的馄饨。
“你先洗手换衣服,我来煮馄饨,很快。”江明华脱下外套,挽起衬衫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径直走向厨房。
林雪萍没有争辩,她喜欢看他为自己忙碌的样子。等她换上舒适的家居服出来,厨房里已经传来烧水的声音和碗筷轻微的碰撞声。她走到厨房门口,倚着门框看他。暖色的灯光下,他高大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动作熟练利落。水汽蒸腾,模糊了他些许轮廓,却让这幅画面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馨。
很快,两碗热气腾腾、汤清馅大、飘着紫菜和葱花香的馄饨端上了桌。两人相对而坐,在安静的雨夜里,分享着这简单却无比治愈的食物。
“对了,”林雪萍咽下一口鲜美的馄饨,想起件事,“韵华今天给我发消息,说他们大学那个科创团队的项目进了省赛决赛,周末要封闭集训两天。他让我跟你说一声,这周末就不回家吃饭了。”
江韵华和许清瑶都考入了本市的重点大学,虽然不同系,但依旧联系紧密,甚至组队参加了比赛。
江明华挑了挑眉:“这小子,现在有事都先跟你报备了?看来你这个嫂子比我这亲哥面子大。”语气里是十足的调侃。
林雪萍脸一红,低头喝汤:“瞎说什么。他是尊重我,而且我知道你最近忙,怕打扰你。”
“知道。”江明华笑了笑,语气认真起来,“他长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只要方向对,我们支持就好。”他顿了顿,状似无意地补充道,“听说,许家那小姑娘也在这个团队里?他俩……”
林雪萍抬眼,正好对上他带着笑意的、了然的目光。她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年轻人有共同兴趣,一起为目标努力,是好事。”
窗外雨声未歇,但已从之前的倾盆之势转为淅淅沥沥,敲打在玻璃上,发出细密而安宁的声响。吃完宵夜,江明华主动收拾了碗筷,林雪萍则擦干净桌子。两人默契地没有立刻回卧室,而是窝在客厅的沙发上。林雪萍靠着他坚实的肩膀,手里拿着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随意翻看,江明华则用平板电脑浏览着最新的建筑资讯,一只手自然地环着她的肩膀,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卷着她散落在肩头的发梢。
空气里只有书页翻动、指尖划过屏幕的细微声响,以及彼此平稳的呼吸声。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这种静谧的陪伴本身就是最深沉的慰藉。白日的忙碌、工作的压力、对学生们的牵挂,都在这个被雨声包裹的温暖角落里慢慢沉淀、消散。
林雪萍看着书上的铅字,思绪却有些飘远。她想起傍晚时许清瑶强自镇定却难掩焦虑的眼神,想起江韵华提起团队项目时语气里压抑的兴奋,想起他们之间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和支持。青春期的恋慕,或许就藏在这些共同奋斗的日夜和互相支撑的细节里,如同窗外的春雨,悄无声息,却滋养着彼此成长。
而她,何其幸运,在经历了青春的懵懂与分离后,还能与身边的人跨越时光,坐在这同一盏灯下,分享着同一份宁静。她微微侧头,将脸颊更贴近他肩窝的温度,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平稳的心跳透过薄薄的衣料传来,与自己的渐渐合拍。
江明华似乎察觉到了她的动作,低头在她发顶轻轻印下一个吻,手臂收紧了些。“累了就早点休息。”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催眠般的魔力。
“嗯。”林雪萍合上书,闭上眼睛,任由自己被这份安稳包裹。窗外的雨声,此刻听来不再是扰人的喧嚣,而是守护着这方小天地的、最温柔的白噪音。
在这个雨夜,温度不仅仅来自于碗里的热汤,室内的暖气,更来自于紧握的双手,依靠的肩膀,和彼此懂得、彼此支撑的心。对于正在挑灯夜读的许清瑶和忙于集训的江韵华是如此,对于刚刚结束一天忙碌、共享一碗馄饨的他们,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