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02章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2/2)

萧桓握着他的手:“老丈忠义,是大吴的福气。朕信你,也信所有乡勇 —— 有你们在,京师安稳,百姓安乐。” 周老汉激动得眼泪掉下来:“陛下圣明!俺们绝不负陛下!”

李嵩派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去乡民营考核 “乡勇校尉”。张文按《大吴吏律》,考校后生们的箭术、刀术和守城知识,周虎等十人都顺利通过,领到了吏部发的 “校尉印”。

“好好干,” 张文拍着周虎的肩,“以后若立战功,还能升阶 —— 朝廷不会亏待忠义之人。” 周虎捧着印,用力点头:“大人放心,俺定好好守城门!”

刘焕见乡勇守城门尽心尽力,奏请加拨冬粮:“陛下,冬季将至,乡勇需备冬衣冬粮。臣请拨粮三千石、银五千两,给乡勇做冬衣、买炭火。”

萧桓准奏:“户部要尽快办,别让乡勇冻着饿着。” 陈忠领旨后,三日内就把粮和银送到乡民营,乡民们拿着新做的棉衣,心里暖烘烘的 —— 他们知道,朝廷没忘了他们。

张毅派周瑞去修缮乡勇营,把漏雨的帐篷换成木屋,还砌了火塘,供乡民们冬季取暖。周瑞看着乡民们帮着运木料、砌火塘,笑着说:“你们真是勤快,这营寨修好了,冬天就暖和了。”

周老汉道:“多谢周侍郎!俺们帮着修,也是为了自己的家 —— 这营寨就是俺们的第二个家。” 周瑞点头:“说得好!咱们都是为了大吴的家!”

瓦剌游骑二十余人又来京郊徘徊,想探乡民营的虚实。周老汉率乡勇登德胜门西角楼,放箭射向游骑,一箭射中为首骑卒的马腿,游骑们吓得不敢再靠近,掉头逃回漠北。

岳谦把这事奏报萧桓,萧桓欣慰道:“乡勇真能打仗!谢太保,你当初规范乡勇的决定,太对了!”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乡民们的功劳 —— 民心齐,泰山移,有他们助战,瓦剌再不敢轻易来犯。”

秦飞率玄夜卫清查魏庸最后一批余党,在京郊破庙里抓获五人,都是当年石迁的旧吏,想借乡勇乱营未果,躲在庙里密谋再造流言。秦飞把他们押入诏狱,审出他们还想联系瓦剌残部,遂判斩立决。

“谢太保,” 秦飞奏报,“石迁旧党余孽已清得差不多了,京郊再无作乱之人。” 谢渊点头:“多亏玄夜卫得力 —— 旧党除尽,民心才能安稳,乡勇才能安心守城门。”

李东阳(正一品太傅兼内阁首辅)率内阁议乡勇长远之策:“陛下,乡勇助战成效显着,可在京郊州县设‘乡勇营’,农时务农,闲时练兵,战时助军,既不误农桑,又能强防务。”

萧桓准议:“就按内阁说的办,让兵部牵头,户部、工部配合,在通州、顺义、房山设三所乡勇营,由周老汉等统领,长期编练。”

谢渊撰写《乡勇守御录》,详细记载乡勇编练、守城、奖惩之法,奏请萧桓颁行京郊州县。录中写道:“乡勇者,民之精也,以忠义聚,以规范练,可成京师之辅,边地之援。”

萧桓命内阁将《乡勇守御录》抄送六部九边,令 “百官研习,仿京郊之法,编练地方乡勇,固地方防务”。

京郊乡民自发做了块 “忠勇护民” 匾,送到谢渊府前。周老汉率乡勇代表捧着匾,对谢渊道:“谢太保,若不是您勘破奸贼阴谋,规范乡勇,俺们还不知道要被蒙骗多久 —— 这匾,是俺们的心意!”

谢渊接过匾,对着乡民们躬身:“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陛下英明,是乡民们忠义 —— 咱们同心协力,才能守住京师,守住家!”

夏季刚过,京郊进入秋末,乡勇开始冬训。岳谦亲自教乡勇练 “守城阵法”:“瓦剌若攻门,你们就用‘箭雨阻敌’‘滚木砸敌’之法,绝不让他们靠近城门!”

周老汉带着乡勇练滚木,虽年近六十,却仍扛着粗木往城楼上运,后生们见了,都跟着卖力练。周虎笑着说:“周伯,您比俺们还能扛!” 周老汉道:“多练点,冬天瓦剌来,咱们才不怕!”

刘焕派陈忠送冬衣五千件、炭火三千斤到乡勇营。陈忠看着乡勇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笑着说:“陛下怕你们冻着,特意让户部加急办的 —— 冬天再冷,你们也能暖暖和和守城门。”

周老汉捧着炭火盆,对陈忠道:“替俺们谢陛下!俺们定守住城门,不让陛下担心!”

宋固被贬后,理刑院右都御史由李嵩举荐的正直官员王伦(正三品)接任。王伦整肃理刑院吏治,罢免庸碌小吏十余人,提拔清廉官员,还奏请萧桓 “理刑院不得干预乡勇防务,专司刑狱监察”,避免再出现魏庸之流借职谋私。

谢渊对王伦道:“王都御史,理刑院是朝廷监察之司,需清正廉洁,才能护民心、固社稷。” 王伦躬身:“谢太保放心,下官定不负陛下信任,整肃理刑院,绝不让奸佞再作乱。”

秦飞在乡勇营设 “玄夜卫联络哨”,派暗探常驻,每日与玄夜卫北司通报乡营动静。暗探张青对周老汉道:“周统领,若有可疑人,您就找俺,俺们玄夜卫定帮您查清楚。”

周老汉点头:“有你们在,俺们更放心了。咱们一起守营,不让奸贼有机可乘。”

宣府卫守将李默(从三品)递捷报:“瓦剌残部数十人袭边,被边军斩杀,无一人逃脱;漠北瓦剌左贤王已率部退回深处,年内再无袭边之意。”

萧桓把捷报递给谢渊:“边地安稳,京郊乡勇得力,今年冬天,京师能安稳过了。”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结果 —— 只要咱们守住民心,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

萧桓率百官祭天,告 “乡勇助战,旧党伏诛,边地安稳,民心安乐”。祭文里写道:“赖乡民忠义,忠良勘奸,京师无虞,边尘不起。朕愿与百姓共守江山,共享太平。”

谢渊、李东阳等百官与周老汉等乡勇代表一同跪拜天坛前,声音齐整:“愿大吴永固,百姓安乐!”

夏季过后的秋收时节,京郊秋粮成熟,乡勇们农忙时回乡收粮,闲时再回营练兵。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收麦,老人感动得哭着说:“你们守城门,还帮俺收粮,真是好人啊!”

周虎道:“大娘,俺们是乡勇,也是乡亲,帮您是应该的。” 乡民们都说:“乡勇既护城,又助农,是咱们的福气!”

谢渊命杨武核乡勇战功,周老汉率乡勇击退瓦剌游骑三次,识破旧党阴谋两次,立 “二等功”;周虎等十人立 “三等功”,皆由兵部颁 “忠勇状”,记入军功册。

杨武把军功册递给谢渊:“这些乡勇真立了不少功,若瓦剌再来,他们定能再立战功。” 谢渊点头:“好好记着他们的功,日后有机会,还能升阶 —— 朝廷不能亏待忠义之人。”

张毅派周瑞修缮德胜门守城器械,加固箭楼、补充滚木、修复火器,还给乡勇营送了五十把新刀。周瑞对岳谦道:“守城器械修好了,火器也验过了,冬天若有战事,定能派上用场。”

岳谦道:“多谢周侍郎!有这些器械,再加上乡勇的箭术,德胜门固若金汤。”京师百姓自发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乡勇助战、边地安稳。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追着玩,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乡勇的功劳,都笑着说:“有乡勇守城门,咱们冬天能睡安稳觉了!”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 “永不袭边” 盟约,愿 “年年朝贡良马、羊皮,求大吴赐粮五千石”。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乡勇守城门之威,让他们知道京师有民心相助,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京郊安稳,乡勇也能安心农练兵。”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乡勇,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正遇乡勇冬训。周老汉率乡勇练箭,箭箭中靶;周虎等后生练刀,刀风凌厉。使者见了,脸色发白,私下对秦飞道:“大吴乡勇竟这么厉害,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这些乡勇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连忙点头:“不敢!不敢!”

瓦剌使者与大吴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萧桓看着盟约,对谢渊道:“有乡勇助战,瓦剌才真心求和 —— 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乡民们的忠义感动了天地,是朝廷的仁政赢得了民心 —— 民心安,边疆才能安。”

萧桓下旨:“京郊乡勇营为常设防务,隶兵部九门守御司,周老汉任‘德胜门乡勇统领’(正八品),长期驻守德胜门;通州、顺义、房山乡勇营各设统领一人,由兵部考核任命,农时务农,闲时练兵,战时助军。”

周老汉接到圣旨,激动得整夜没睡 —— 他从一个乡民,成了朝廷命官,还能长期守城门,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

谢渊巡宣府卫,对李默道:“京郊乡勇助战成效显着,你也可在宣府卫编练乡勇,农时务农,闲时练兵,若瓦剌再来,也多一层防务。”

李默点头:“谢太保说得对!俺这就奏请陛下,在宣府卫编练乡勇 —— 有边军,有乡勇,瓦剌再不敢来!”

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乡民请战,谢太保勘奸规范,乡勇助守京师,瓦剌因之求和 —— 此乃年度第一大功!”萧桓点头:“乡勇是大吴的基底,是民心的体现。朕要下旨,表彰周老汉等乡勇,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谢渊道:“陛下,乡勇的功劳,也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 —— 愿明年,大吴更安稳,百姓更安乐!”

萧桓下旨赏乡勇:周老汉赏黄金五十两、绸缎二十匹;周虎等十人各赏银五十两、绸缎五匹;其余乡勇各赏银十两、粮一石。

乡勇营里张灯结彩,乡民们捧着赏赐,笑着说:“今年新年,俺们能好好过了!” 周老汉道:“这都是陛下的恩,咱们明年更要好好守城门!”

秦飞将魏庸案的罪证(伪造文书、私刻官印、密信)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 “永世警示” 封条。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官知道,借民心作乱的下场!”

德胜门的乡勇们仍在守城,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在城楼上贴春联,写着 “乡勇守城门,百姓庆新春”。京郊百姓提着饺子、酒来慰问,与乡勇们一起过年,城楼上的笑声、祝福声,飘在京师的上空,温暖了整个国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德佑十五年夏,京郊乡民感国之危,伏阙请战,然为奸佞魏庸所惑,其间三人不幸殒身;既勘破奸谋、诛庸贬固,朕念民心忠义,恐寒万民向国之心,又思防务需固、典制需明,特颁此诏,着各部院遵行:

一、魏庸乱政案中,三名乡民为奸言所蔽,心怀护京之诚却遭横祸,其志可嘉,其情可悯。朕特追赠此三人为 “大吴义民”,敕礼部备礼致祭;其家属所需抚恤金,由户部按 “边军阵亡家属例” 加倍拨付,岁给米五石、银十两,直至亲属身故,不得推诿延误。

二、京畿乃社稷根本,流言易扰民心、乱防务。着理刑院增设 “流言核查司”,秩从五品,专司京郊州县流言勘验、真伪辨识;该司需与玄夜卫北司联动,凡涉边患、防务之流言,玄夜卫需即时派探核验,理刑院据验结果颁告百姓,防奸佞借谎造乱。司官由理刑院会同内阁遴选清正官员充任,每岁考绩,优者升阶,劣者罢黜。

三、乡勇乃京师之辅、民心之盾,需立制以固其力。着兵部颁行《乡勇常设制》,明定乡勇 “农时力耕、闲时练兵、战时助守” 之则,隶九门守御司统辖;乡勇统领由兵部从边卫老将或忠义乡勇中遴选,秩正八品,任期三年,不得连任;统领任内若防务有功,准入武官考核,优者擢补边卫职缺。

四、京郊通州、顺义、房山三所乡勇营,乃乡勇练守之基,需扩修以安其居、强其训。着户部、工部各拨银万两,户部银专司营中粮库扩建,确保乡勇粮饷存储无虞;工部银专司练兵场增筑、营舍修缮,需增设箭靶场、滚木演练区,另修木屋百间,改善乡勇住宿,限德佑十六年春前完工,工部需遣侍郎督工,逾期追责。

五、百姓请战之举,显大吴民心之坚、忠义之盛,需载典以彰其德。着礼部将 “德佑十五年夏百姓请战” 之事纳入《大吴祀典》,每岁夏祭时,于天坛配祭,由礼部官宣读乡勇忠义事迹;另着礼部明年将此事迹载入《大吴礼典》,详记乡勇编练、助守之绩,传示后世,使万民知忠义之重。

六、乡勇之制既立,需各部协同,谋长远之安。着吏部明年起,将乡勇统领、校尉等官纳入文官考核体系,考绩以 “守御成效、乡民心向” 为要,优良者准予升阶,可补州县武职;户部明年再拨粮五千石,专供乡勇冬春粮饷,由陈忠侍郎专管,按月拨付,不得克扣;工部明年续修乡勇营木屋百间,同步添置床榻、炊具,改善乡勇生活;兵部明年再编练乡勇五千人,分隶朝阳门、东直门等五门守御,由谢渊太保统筹,确保训练精熟;刑部明年修订《乡勇律》,明定乡勇操练、值勤、奖惩之规,凡违律扰民者,依律处置,不得因 “忠义” 废法;礼部明年需将历年乡勇忠义之士名录,汇集成册,藏于礼部祠祭司,每岁核验增补。

朕惟愿君臣同心、官民一体,以乡勇为基,以典制为纲,固京师、安民心,使大吴江山永固、百姓安乐。各部院需恪尽职守,遵诏而行,若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者,玄夜卫可即时拘拿,下诏狱署勘问。钦此!

德佑十五年夏

片尾

谢渊、岳谦仍忙于乡勇编练与九门防务,萧桓常召二人入宫,从乡勇冬训聊到边地盟约,君臣信任愈发深厚。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夏之百姓请战,非谢太保勘奸、秦指挥使之细察、乡勇之忠义,难成安稳 —— 民心者,社稷之根也;忠良者,民心之护也,二者皆得,天下方宁。”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 “乡勇义战碑”,刻周老汉、周虎等乡勇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之夏,乡民赴义,助军守城,勘奸固防,此乃大吴民心之坚,忠义之盛。” 每到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德胜门的乡勇营愈发兴旺,京师的城门愈发坚固,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永恒的民心与太平。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夏,乡民请战,庸造谎乱政,固包庇。渊察其奸,命玄夜卫勘验,诛庸、贬固,诏乡勇隶兵部,规范编练。帝赞曰:‘渊能护民心、勘奸佞,使乡勇成京师之辅,非此臣,京畿难安。’”

《玄夜卫档?民心录》补:“百姓请战案后,帝命玄夜卫将‘魏庸宋固案’与‘石迁、苏峻案’并编为《五奸警示录》,颁行天下,诫‘奸佞之祸,或借民心,或借边患,需时时警惕’;又命兵部将乡勇制推行九边,大同卫、宣府卫皆编乡勇,边地防务遂成‘边军 + 乡勇’之势。德佑十六年夏,京郊乡勇增至万人,瓦剌再无窥伺,时人谓‘民心如城,乡勇如盾,谢公如柱,大吴如磐’。”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