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79章 弃私念,守公权,凭律法,定狂澜(2/2)

暗探没注意他,还在说 “今日风大,南宫里没什么人走动”。魏奉先松了口气,加快脚步,终于到了萧桓的居所 —— 那是南宫的旧殿,殿门漆皮剥落,门楣上 “思政堂” 的匾额裂了道斜缝,是去年暴雨砸的。殿外只有一个老太监在扫地,是萧桓从东宫带出来的老人,眼有点花,耳也背,魏奉先走近了,他才抬起头:“魏公公,来给太上皇送东西?”

“是…… 是送刚沏的热茶。” 魏奉先随口应着,目光扫过殿内 —— 萧桓正坐在案前看旧书,案上摆着半盏凉透的茶,没抬头。魏奉先轻手轻脚走进殿,把茶盏放在案上,趁萧桓翻书的空当,飞快地把袖中的芦管掏出来,放在案角的旧砚台底下,又用砚台轻轻压了压,确保不会被风吹走,才退到殿门口:“太上皇,茶放这了,您慢用。”

萧桓没抬头,只 “嗯” 了一声,目光还在书页上,指尖却顿了顿 —— 他早察觉魏奉先今日不对劲,脚步慌,眼神躲,定是带了东西来。魏奉先退出去时,回头望了眼案角的砚台,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却又提了起来 —— 这信一拆,南宫里怕是就不太平了,他攥了攥手,袖管里还留着芦管的细尘,像藏了颗烫手的炭。

萧桓等魏奉先的脚步声远了,才放下书。他抬头望了眼殿门,确认没人,才伸手把砚台挪开 —— 芦管躺在案上,表面磨着细痕,像根普通的旧灶管。他拿起芦管,指尖捏着两端,轻轻一磕,叠得整齐的素笺掉了出来。

笺纸展开时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萧桓的目光落在字迹上,瞳孔微微缩了缩 —— 是徐靖的字,虽然刻意藏了笔锋,可那 “待” 字的收笔,他还是认得,是徐靖惯有的写法。“朝议初定,勋贵、宗室皆向…… 耐心等待,时机将至”,每一个字都像带着温度,顺着他的指尖传进心里,七年来的幽禁、冷遇、不甘,都在这一刻翻涌起来。

他没说话,把笺纸凑到烛火边。烛火的光映着字迹,显得格外清晰,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把每个字都刻在心里,才慢慢把纸凑到烛苗上。纸燃得快,橘红色的火苗舔舐着素笺,很快就烧成了灰。他用指尖捻起纸灰,轻轻撒进案上的空茶盏里,又往茶盏里倒了点凉茶水,纸灰在水里化开,没了半点痕迹 —— 他不能留任何证据,南宫里到处都是眼睛,哪怕是一点纸灰,都可能引来祸事。

萧桓靠在 “思政堂” 的旧木椅上,椅扶手上的漆皮早已剥落,露出底下的木纹,被他七年的指尖磨得发滑。窗外的夜色像浸了水的墨,把院中的衰草裹得严严实实,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墙根的冷意,吹得案上的烛火晃了晃 —— 光影在墙上忽长忽短,像他七年里时起时落的念想。

他望着那团晃动的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 —— 方才焚信时,纸灰的细滑感还残在纹路里,混着凉茶的湿意,像摸着一件握不住的旧物。七年幽禁,他见惯了南宫的冷、旧殿的寂,见惯了魏奉先递茶时的小心翼翼、老太监扫地时的沉默,却从没像今夜这样,觉得这冷寂里藏着点暖 —— 徐靖的 “耐心等待,时机将至”,像给这枯了七年的心,添了点火星。

那火星在他眼底亮了亮,映着烛火的光,却又被他猛地攥紧的拳压了下去 —— 指节捏得发白,连指骨都泛了酸。他太清楚 “时机” 二字的分量,七年里,他等过多少次 “时机”,又失望过多少次,早不敢轻易把那点盼头露出来。“不差这几日……” 他低声喃了句,声音裹在风里,轻得像怕被窗外的夜色听去,“七年都等了,不差这几日。”

烛火又晃了晃,映得他鬓边的白发更显,他却没在意 —— 此刻他心里装的不是年岁的衰,是那封密信里藏的 “复位” 二字,是七年未触的龙椅、未闻的朝贺,是他不敢宣之于口,却又压不住的念想。

诏狱署后堂的烛火,比南宫的亮了些,铜制烛台泛着冷光,烛泪顺着台沿往下淌,积成一小滩,像徐靖心里盘了半载的算计,终于有了点实影。他听见门外的脚步声,不用看也知道是张三 —— 那脚步里带着松快,是 “事办妥了” 的信号。

张三推门进来时,模样有些狼狈:灰布袍角沾着南宫墙根的湿泥,裤脚卷着,露出脚踝上的划痕;脸上的灶灰蹭出两道白痕,像是慌慌张张蹭到的;连腰间的粗布带都松了半寸,露出里面藏芦管的夹层 —— 那夹层还留着点细痕,是芦管磨出来的。

“大人,东…… 东西送到了。” 张三躬身禀报,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颤,却又藏不住松快,“魏公公接了,没多问;西角门的卫安大人…… 也没查包,直接放某进了。”

徐靖坐在案后,没抬头看他,目光还落在面前摊开的京营名册上,指尖划过 “左营王大人” 的名字,只淡淡 “嗯” 了一声。他要的从不是过程里的细节,是 “信已到萧桓手上” 的结果 —— 只要萧桓稳了,寿宁侯的银、赵王的宗室身份、京营旧部的兵,就能拧成一股绳。

“下去吧。” 徐靖挥了挥手,语气里没什么情绪,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今日的事,跟谁都不许提 —— 你知道,诏狱署里,最不缺的就是‘嘴不严’的人。”

张三浑身一僵,忙躬身应 “是”,转身退出去时,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 他没看见,徐靖在他转身的瞬间,指尖从名册上抬起来,落在案角的芦管残片上,那是他白天掏空芦管时,不小心掰断的一小截。

徐靖独自留在后堂,把那截芦管残片捏在指尖,对着烛火看了看 —— 管身上的细痕被火光映得清晰,像他这半年来走的每一步:拉拢李恪、联络卫安、说服寿宁侯,每一步都藏着 “险”,却也每一步都朝着 “复位” 的目标走。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冷风裹着夜色涌进来,吹得他袍角晃了晃。窗外是诏狱署的天井,空荡荡的,只有一盏气死风灯挂在廊下,光微弱得很 —— 可他的目光却越过天井,朝着南宫的方向望过去。

他看不见南宫的 “思政堂”,看不见萧桓倚在旧椅上的模样,却能想象得出来:萧桓定是捏着那封密信,指尖泛白,像当年在御书房批奏折时那样,眼里藏不住对权的盼;定是焚信时,盯着纸灰在茶里化开,连呼吸都放得轻 —— 他太了解萧桓了,了解他的不甘,了解他的隐忍,也了解他对 “复位” 的执念。

嘴角勾出一点极淡的笑,不是喜,是谋算落定的稳。他知道,萧桓这一 “等”,就不会再乱 —— 私党最怕的就是核心动摇,如今萧桓稳了,接下来只要等寿宁侯联络好宗室、王大人控住京营左营,“时机” 就真的到了。

他关了窗,转身走回案前,伸手拿起摊在案上的《大吴律》。指尖划过 “谋逆”“私通宫闱” 的条目,墨痕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他却嗤笑一声,把书卷了起来 —— 这律法是给谢渊那样的 “直臣” 定的,是给王直那样的 “腐儒” 定的,是给张三那样的 “小卒” 定的。等萧桓复位,他是 “拥立首功”,是新朝的 “柱石”,这律法上的每一个字,便再也管不到他头上。

烛火还在燃,映着他握着书卷的手,那只手稳得很,没有半分颤 —— 仿佛他早已看见,自己站在新朝的朝堂上,接受萧桓的封赏,接受百官的朝拜,而谢渊、王直之流,早已成了他脚下的尘埃。

片尾

密信已悄然递至萧桓案前,宫闱深处,私党通联的暗线正顺着芦管的细痕、卫安的放行、魏奉先的脚步,悄悄在青石板缝里埋下:徐靖遣诏狱卒乔装成送柴杂役,借卫安 “不查包” 的默契、魏奉先 “藏袖传信” 的谨慎,将 “耐心等待,时机将至” 八字私语,送进了南宫的旧殿。萧桓捏着燃尽的纸灰,看着它在凉茶里化开,七年幽禁积下的沉郁,终于被这八字点燃了复辟的火苗 —— 他指尖还留着素笺的糙感,像摸着七年未触的皇权温度。

诏狱署后堂的烛火亮至深夜,徐靖对着案上摊开的京营旧部名册,指尖划过 “王大人”“郑大人” 的名字,正筹划下一步与寿宁侯、赵王的串联;南宫 “思政堂” 的烛火却只余一点微光,萧桓倚在旧椅上,望着窗外浸在夜色里的衰草,眼底藏着期待的亮,又被他强行压成隐忍的沉 —— 他知道,徐靖的 “时机” 藏在勋贵的银车、京营的兵符里,不能急。

西角门的卫安摩挲着腰间刀鞘,指腹蹭过刀鞘上的旧痕,暗念着徐靖许的 “复位后升皇城司主事”;柴房外的魏奉先攥紧袖角,袖管里还留着芦管的细尘,心里转着 “若事败,家人必受牵连” 的忧惧 —— 两人一守一门、一递一信,都成了私党通联链上不敢松的环。

谢渊的玄夜卫还在南宫外围的老槐树上值守,密信传递的蛛丝马迹已记满了青布册子,却尚未触及私党举事的具体时日、京营调动的核心计划;兵部衙署的 “南宫谋变续案” 档案袋里,新添的监控记录压在李恪的租银供词上,纸页间还夹着玄夜卫画的西角门布防图 —— 案子远未到收尾时,那封藏在芦管里的密信,不过是投进朝局的第一颗石子,更大的风暴还在夜色里酝酿,只待某个信号,便会撞开宫门、掀动京营。

卷尾语

密信递宫闱,是徐靖藏在 “杂役送柴” 里的谋,是萧桓埋在 “焚纸灭迹” 中的念,更是南宫谋变风波真正的序章 —— 徐靖的 “藏”,从不是单藏笔迹的钝、芦管的旧,是藏在 “诏狱卒扮杂役” 的伪装里,藏在卫安 “放行不查” 的默契里,藏在 “耐心等待” 四字背后对举事时机的精准算计,显尽私党 “钻宫禁之隙、避律法之锋” 的狡狯;萧桓的 “隐”,也从不是只隐信痕的无、情绪的平,是隐在焚纸时指间的轻颤,隐在面对老太监时的不动声色,隐在七年幽禁里 “不敢盼、却又忍不住盼” 的矛盾,露尽旧帝 “卧薪尝胆待复权” 的沉郁。

此案的骨血,全在 “藏” 与 “待” 的暗斗里:徐靖藏通联,是为待勋贵、京营备好;萧桓藏期待,是为待 “时机将至” 的那一日。两人一外一内,一谋一候,竟以一封裹在芦管里的素笺为绳,将宫外的诏狱署、寿宁侯府、京营旧部,与宫内的南宫旧殿、萧桓的复辟心,牢牢捆在 “复德佑帝位” 的局中 —— 连卫安的 “盼升官”、魏奉先的 “怕牵连”,都成了这局里绕不开的结。

南宫墙根的衰草、诏狱署铜台的烛泪、卫安腰间的刀鞘、魏奉先袖中的细尘,每一样都是风暴的铺垫:密信是引火的火星,徐靖的谋是助燃的风,萧桓的待是积了七年的干柴,而寿宁侯的银、京营的兵,便是那能让火苗燎原的薪。这颗 “复辟” 的种子,早不是埋在南宫冷墙与诏狱署烛火之间那般简单 —— 它埋在了卫安放行时的眼神里,埋在了萧桓焚纸后的沉默里,埋在了玄夜卫暗探未截获的半张京营调兵符里。

它不会永远藏着。或许是某次早朝徐靖不慎露了 “勋贵密会” 的口风,或许是卫安收受贿银时被玄夜卫拍了实据,又或许是萧桓忍不住让魏奉先递出 “问时机” 的回信 —— 总有一个偶然或必然的瞬间,会让这颗种子破土,让酝酿已久的风暴,彻底掀翻大吴朝局的平静。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