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领旨,立刻带人将石崇、徐靖拖了下去。二人的哭喊求饶声渐渐远去,殿内只剩下萧桓威严的目光与群臣的呼吸声。谢渊望着这一切,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 逆党,终于被铲除了。
萧桓看向谢渊,语气缓和了许多:“谢尚书,让你受委屈了。若非你忠心耿耿,沉着应对,朕险些被奸贼蒙蔽。你兼领兵部与御史台,劳苦功高,朕封你为‘护国公’,赐免死金牌,日后朝堂之事,你可随时入宫奏报。”
谢渊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激动:“陛下圣明,臣不敢居功。铲除逆党,是陛下的英明决断,也是群臣的齐心协力。臣只求陛下能践行今日所言,推行科举,改革弊政,让大吴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眼中,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 他没有看错,萧桓确实是能开创盛世的君主。
萧桓点点头:“谢尚书放心,朕定不会辜负你,更不会辜负天下百姓。” 他举起酒杯,高声道:“诸位爱卿,今日逆党已除,新局将开,让我们共饮此杯,祝大吴江山永固,百姓安康!” 群臣纷纷举杯,殿内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却比之前多了几分真诚与坚定。
宴会结束后,萧桓召来谢渊、周铁、张毅、王直等人,商议新政推行之事。“科举之事,就交由王直负责,你要严格监考,选拔真才实学之人,不得有舞弊之事。” 萧桓对王直道,王直连忙领旨:“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所托。”
“周铁,你负责彻查石崇、徐靖的余党,以及成武朝遗留的冤假错案,为冤屈者平反,恢复其名誉与官职。” 萧桓又对周铁道,周铁领旨:“臣遵旨,定当公正审理,绝不姑息。”
“张毅,你负责整顿工部,清查军器制造与工程营造中的贪腐之事,确保军器质量,修筑城防工事,为边防提供保障。” 萧桓对张毅道,张毅领旨:“臣遵旨,定当严查到底。”
最后,萧桓看向谢渊:“谢尚书,边疆防务与京营调度之事,仍需你多费心。另外,你兼领御史台,要监督新政推行,若有官员阳奉阴违,立刻弹劾。” 谢渊领旨:“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信任。”
吏部尚书李嵩、户部尚书刘焕等人得知萧桓要彻查贪腐与冤假错案,心中惶恐不安。他们或多或少都与石崇、徐靖有牵连,或有贪腐行为。李嵩与刘焕商议后,决定主动向萧桓请罪,以求宽大处理。
二人来到奉天殿,跪在萧桓面前,坦白了自己 “曾接受石崇贿赂”“克扣边军粮饷” 等罪行,并将贪污的钱财悉数上交。萧桓看着二人,沉默片刻,道:“朕念你们主动认罪,且未参与通敌谋反,从轻发落。免去你们尚书之职,降为侍郎,戴罪立功。若日后再有贪腐之事,定斩不饶!”
李嵩、刘焕如蒙大赦,连连叩首:“谢陛下开恩!臣定当改过自新,戴罪立功!” 他们退下后,萧桓对谢渊道:“这便是‘恩威并施’,既敲打了旧臣,又让他们为新政效力,比直接罢官更有用。” 谢渊点点头:“陛下高明。”
王直接到负责科举的旨意后,立刻全身心投入筹备工作。他参照《大吴会典?选举志》,制定了 “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考试制度,明确 “命题取自四书五经,行文需守八股格律”,同时严定舞弊惩戒:“凡夹带、代笔、传递者,黜革功名,杖责八十,流放三千里。”
他在京城张贴告示,遣人赴各省宣讲,告知天下士子考试时间与章程。消息传出,天下寒门士子振奋不已,江南士子连夜收拾行囊,西北学子徒步数月赴京,连岭南偏远之地都有士子结伴北上,欲借科举改变命运。
谢渊全力支持科举筹备,从兵部调拨三百京营士兵维持考场秩序,令户部拨款在城郊搭建 “士子驿馆”,为贫困士子提供免费食宿。他对王直道:“科举非小事,关乎人才选拔,更关乎民心向背,需事事周密,不可有半分疏漏。” 王直躬身应道:“大人放心,学生已逐条核查,确保万无一失。”
石崇、徐靖斩首示众那日,京城百姓自发涌上街头,围在刑场外围,目睹二人伏法。当年被石崇强占田产的老农,抱着刚收回的地契痛哭流涕;被徐靖冤狱牵连的家属,燃香叩谢天恩。刑场内外,“陛下圣明”“谢公忠良” 的呼声此起彼伏,连孩童都跟着喊 “除奸贼,安天下”。
玄夜卫按旨彻查镇刑司、诏狱署旧部,周显亲自主持审讯,查出牵连官员七十余人,其中二十余人因 “参与构陷忠良” 被判斩刑,其余或贬谪边地,或流放充军。周铁同步推进冤假错案平反,三个月内为百余位蒙冤官员恢复名誉,发还家产,百姓对此赞不绝口。
谢渊路过街头,见茶肆中百姓热议 “逆党伏法”“新政利民”,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南宫事变时的凶险、逆党构陷时的艰难,如今终见民心所向,脚步也轻快了几分 —— 守稷护民,虽千难万险,终有回响。
新政推行半载,大吴朝堂已显新气象:首批通过乡试的学子赴京参加会试,寒门出身的新官陆续补入六部、州县,带来清新政风;周铁平反的冤臣重返岗位,吏治腐败得到遏制;张毅整顿工部后,军器质量显着提升,城防工事加紧修筑;杨武操练的京营军纪严明,边镇报送的 “瓦剌不敢近边” 的奏报日渐增多。
萧桓在奉天殿召集群臣议事,户部侍郎陈忠呈上账册:“陛下,自惩治贪腐、规范赋税以来,国库已增收三十万石粮米,储银逾两百万两,边军粮饷已足额拨付三月。” 萧桓面露喜色,看向谢渊:“此乃谢尚书与诸位爱卿之功。”
谢渊躬身道:“陛下,新政初显成效,但藩王占地、土地兼并、边军装备更新等难题仍待解决,臣恳请陛下准臣牵头,逐一谋划对策。” 萧桓颔首:“准奏。凡事需与群臣商议,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殿外日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谢渊的朝服上,映得绯色衣料泛着温润的光。他望着萧桓坚毅的面容,又看向阶下同心同德的群臣,心中清楚:盛世之路道阻且长,但只要君臣同心,稷心不移,大吴终将迎来朗朗乾坤。
新政推行一年,科举带来的人才活力已充分显现,寒门士子在六部、御史台等要害部门占据一席之地,与谢渊、周铁等忠良形成 “清流” 势力,有效制衡了残存的旧臣势力。然而,更深层的积弊也随之凸显 —— 藩王宗室特权过大,已成国家沉疴。
萧桓在奉天殿召开御前会议,谢渊率先出列,呈上御史台与户部联合核查的密报:“陛下,据查,全国藩王共计二十七家,占地超一千两百万亩,其中燕王占地一百八十万亩,楚王一百五十万亩,蜀王一百二十万亩。按祖制,藩王土地全免赋税,且多有强占民田、欺压佃户之事,陕西、河南等地因藩王占地引发的流民纠纷,已达百余起。”
密报数据详实,附带各地流民申诉状五十余份。周铁补充道:“陛下,藩王不仅免税,还常干预地方政务,阻挠新政推行,楚王便曾扣押地方科举考官,称‘寒门士子不配主考’。” 群臣哗然,王直起身道:“陛下,藩王不纳粮、干政事,实乃国之巨患,若不整治,财政难继,民心难安。”
萧桓皱紧眉头,指尖反复摩挲玉玺,神色凝重。他深知藩王问题的棘手:元兴帝萧珏定下 “藩王戍边、免赋养亲” 祖制,历代君主皆不敢轻易触碰;且复辟时曾借燕王、楚王兵力,如今翻脸整治,恐落 “忘恩负义” 之名,更怕激起藩王叛乱,重蹈吴哀帝时 “靖难” 覆辙。
“削藩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萧桓缓缓开口,“燕王手握边军兵权,楚王在江南根基深厚,若强行处置,恐引发战乱。” 几位与藩王有姻亲的旧臣立刻附和:“陛下圣明!祖制不可违,宗亲不可弃,望陛下三思!”
谢渊早已料到萧桓的顾虑,从容道:“陛下,削藩非‘废藩’,可分三步走,循序渐进。第一步,‘核田定赋’:由御史台、户部、礼部联合组建‘宗室田亩核查司’,按《大吴会典?宗人府职掌》,核定藩王‘法定免税田’—— 亲王五十万亩,郡王三十万亩,超出部分按民田标准征税,每亩三升。”
他顿了顿,继续道:“第二步,‘限权安民’:明令藩王不得干预地方行政、科举、司法,违者由宗人府议罪,重者削去爵位;已强占的民田,限半年内归还,由朝廷给予合理补偿。第三步,‘迁藩实边’:挑选年轻藩王子弟,赴宣府、大同等边镇历练,授 “参将” 虚职,既示恩宠,又削其京城势力。”
萧桓听完谢渊的谋划,眼中闪过赞许:“此策兼顾祖制与新政,可行。” 遂命谢渊为 “宗室田亩核查司” 总领,周铁、礼部尚书王瑾为副,即刻制定具体细则。
谢渊率人闭门三日,敲定《宗室田亩核查条例》《藩王行为规范》两份文书,明确 “核查司持节办案,藩王不得阻挠”“逾期不还民田、拒缴赋税者,削爵收地” 等刚性条款。细则拟定当日,燕王、楚王便通过京城亲信送来密信,隐晦威胁 “宗室不安,则社稷难稳”,并许谢渊 “黄金千两、田百亩”,求其 “手下留情”。
谢渊将密信与礼金原封不动呈给萧桓,萧桓见状,勃然大怒:“藩王竟敢公然行贿施压!传朕旨意,核查司明日便赴各地,朕倒要看看,他们能掀起什么风浪!” 次日,谢渊亲自授核查司印信,调玄夜卫三十人随行护卫,奔赴各地。
核查司首站抵达楚王府封地武昌,楚王紧闭王府大门,派护卫阻拦核查人员,声称 “宗人府未下文,拒不接受核查”。核查司副使王瑾欲强行闯入,被谢渊拦下:“楚王虽骄横,却重‘祖制’虚名,可从宗人府入手。”
谢渊即刻上书宗人府,援引《大吴会典?宗人府职掌》“凡宗室田亩,每十年一核,违则参奏” 条款,要求宗人府出具 “核查令”。宗人府不敢违逆典制,只得照办。谢渊持令再至楚王府,厉声喝道:“王爷抗命,是疑宗人府?还是疑陛下?若今日拒查,明日臣便奏请陛下,削去王爵,贬为庶人!”
楚王见谢渊态度强硬,又有宗人府令在手,只得开门接受核查。核查过程中,楚王府管家欲篡改田亩账册,被玄夜卫当场抓获,搜出 “隐瞒田亩五十万亩” 的实证。谢渊当即下令封存隐瞒田地,限三日内补缴历年欠税,楚王虽怒火中烧,却无可奈何。
消息传回京城,燕王闻讯收敛气焰,主动上报田亩实数,其他藩王也纷纷配合,核查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在推进藩王核查的同时,谢渊同步推动土地改革。他奏请萧桓下旨,将藩王归还的民田、官府掌控的荒田,按 “每户三十亩” 标准分给流民,由户部发放 “永佃凭证”,明确 “流民耕种满五年,土地归其所有,按规定缴纳赋税即可,官府不得随意收回”。
为保障改革落地,谢渊令杨武抽调京营士兵,赴陕西、河南等灾荒重灾区维持秩序,监督土地分配;命张毅统筹 “农桑物资”,向流民发放种子、农具、耕牛,每亩地额外拨付 “开垦银” 三钱。同时制定 “劝农条例”:“流民归耕者,免徭役一年;开垦荒田者,免赋税三年。”
陕西流民李二柱领到土地与种子后,泣不成声:“谢大人给了俺活路!俺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了!” 短短半年,全国流民减少八十余万,河南、陕西等地昔日的赤地,渐渐长出青禾,炊烟重新在村落升起。户部奏报:“土地改革后,新增耕地两百万亩,预计明年可增收赋税八十万石。”
随着藩王征税、土地改革、贪腐整治等政策落地,大吴财政状况显着改善。半年内,国库储银增至五百万两,粮米储备达一千万石,彻底扭转了成武朝 “国库空虚、边军欠饷” 的困境。萧桓召集群臣,商议将新增财力多用于军备与民生。
谢渊提出 “军备三策”:其一,“汰冗练精”:裁汰各地老弱卫所兵十余万,保留精锐,集中资源打造 “京营野战军” 五万、“边镇精锐” 十万,由杨武、岳谦分别统领,加强训练。其二,“装备更新”:命张毅的工部军器局仿制西洋 “红衣大炮”,年内打造三十门,部署宣府、大同边镇;为边军配备新式鸟铳,替换老旧弓箭。其三,“粮饷直拨”:建立 “兵部 - 边镇 - 士兵” 三级粮饷发放体系,由御史台派专人监督,杜绝将领克扣,确保 “粮饷足额、及时到兵”。
萧桓准奏,追加工部军器制造经费一百万两。三个月后,首批红衣大炮在宣府试射成功,射程远超旧式火炮,瓦剌探子见状,连夜回报,瓦剌可汗下令 “暂不犯边,静观其变”。
科举选拔的寒门官员逐渐成为吏治革新的核心力量。王直牵头制定《官员考核细则》,以 “政绩、民心、廉明” 为核心考核标准,实行 “三年一考,优升劣降”:政绩突出、百姓爱戴者,优先晋升;贪腐懒惰、民怨载道者,即刻罢官。
谢渊兼领御史台,强化监察职能,派御史分巡各省,暗访地方官员履职情况。御史在江南查出苏州知府贪腐白银十万两,谢渊当即奏请萧桓,将其斩首示众,抄没家产充公。此事震动朝野,官员无不警醒,贪腐之风大为收敛。
寒门出身的杭州知府张居正(新科进士),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组织士子讲学,深得百姓爱戴。考核时被评为 “最优”,晋升为浙江按察使。他赴任前专程拜谢谢渊:“大人教我‘为官当守稷心’,学生不敢忘!” 谢渊勉励道:“守稷心,便是守民心,望你始终如一。”
军备升级与边防强化成效显着。岳谦驻守宣府,依托新式红衣大炮与加固的城防工事,多次击退瓦剌小规模侵扰。一次瓦剌骑兵万余人来犯,岳谦下令火炮齐射,击毙瓦剌将领三人,歼敌两千余,瓦剌军狼狈逃窜,自此不敢再轻易犯边。
边镇安稳,内地民生也日渐向好。科举带来的公平机会让寒门士子看到希望,土地改革让流民安居乐业,吏治清明让百姓少受盘剥。京城、江南等地商旅往来不绝,商铺林立,物价稳定,“斗米十钱” 成为常态。
谢渊微服出行,见京城街头孩童嬉戏,茶肆中百姓热议 “新政好”,心中满是欣慰。他走进一家面铺,店主认出他,执意加面加肉,哽咽道:“谢大人,以前俺们连糠都吃不上,如今顿顿有面,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谢渊婉拒额外的食物,付了钱道:“这是陛下的英明,是百官的努力,更是百姓自己勤劳的结果。”
谢渊年近六旬,身体虽不如前,却始终心系社稷。他深知 “新政需有人传承”,遂在萧桓支持下,开设 “稷心书院”,选拔新科进士、年轻官员入书院学习,亲自讲授 “军政谋略”“吏治之道”“民生之要”,强调 “为官者当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念”。
他尤其看重张正、王直等年轻才俊,将自己多年整理的《边防纪要》《吏治札记》赠予他们,悉心指导。在讲授 “藩王问题” 时,谢渊结合自身经历道:“处理棘手之事,当‘刚柔并济’—— 守原则不退缩,讲策略不冒进,方能成事。”
张正问道:“大人,新政虽成,然日后若遇昏君、奸佞,如何坚守稷心?” 谢渊答道:“稷心非‘愚忠’,乃‘守道’。君明则辅佐,君昏则谏诤,奸佞则抗争,纵粉身碎骨,亦要护社稷百姓周全。” 在场学子无不动容,纷纷立志以谢渊为楷模。
萧桓登基三年,新政成效初显,遂决定南巡,实地查看藩王整治、土地改革、科举推行情况。他轻车简从,仅带谢渊、王直、张居正及少量护卫,先后前往江南、河南、陕西等地。
在江南,萧桓视察楚王府封地,见昔日被强占的民田已归还原主,百姓正在田间劳作,楚王恭谨侍立,不复往日骄横。他对谢渊道:“若非你步步为营,此处仍不知有多少流民。” 在河南,萧桓走进流民新村,见每户都有田地、农具,村中有学堂、医馆,村民纷纷跪地叩谢,萧桓扶起一位老农道:“这是朝廷该做的,让百姓安居,是朕的本分。”
在陕西,萧桓登上宣府城楼,远眺边疆,岳谦呈上 “边军训练成果”:士兵列队整齐,新式鸟铳、火炮排列有序。萧桓拿起一把鸟铳,试握片刻,笑道:“有此精兵利器,何惧瓦剌!” 南巡途中,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陛下圣明”“大吴万年” 的呼声不绝于耳。
南巡归来,萧桓下旨扩大科举规模,增设 “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同时放宽 “应试年龄”,允许年过四十的学子参考。天德四年会试,应试士子达两万余人,创下大吴开国以来之最。
殿试当日,萧桓亲自主考,试题为 “论稷心与新政”。张居正的答卷写道:“稷心者,非独臣之忠,乃君之明、民之安、政之清也。新政之成,在君有定策之勇,臣有推行之坚,民有拥护之心……” 文采斐然,见解深刻,萧桓钦点为状元,亲授翰林院修撰。
传胪之日,京城万人空巷,观看状元游街。张居正身着状元红袍,路过稷心书院,特意下马向谢渊行礼。谢渊望着意气风发的年轻学子,又看向沿街欢呼的百姓,心中感慨:“人才兴,则国运兴。大吴的未来,可期矣。”
经过两年整治,藩王问题基本解决:超额土地全部按规定征税,国库因此年增收百万石;藩王干预地方政务的现象彻底杜绝;十余位年轻藩王子弟赴边镇历练,与边军将领建立联系,宗室与朝廷的关系愈发紧密。
燕王在边镇历练的儿子,因协助岳谦击退瓦剌有功,被萧桓封为 “奉国将军”。燕王上表谢恩:“陛下恩宠,臣感激涕零,愿率宗室子弟,誓死守护大吴边疆。” 楚王也主动捐出部分土地,用于修建学堂,赢得百姓赞誉。
宗人府奏报:“如今宗室安定,无一人再敢违制,与朝廷同心同德。” 萧桓对谢渊道:“藩王之事,你处理得极好,既解决了积弊,又未伤宗室和气,真乃社稷之臣。” 谢渊躬身道:“此乃陛下信任、群臣协作之功,臣不敢独揽。”
边患暂息后,谢渊奏请萧桓开放 “宣府、大同、甘州” 三处边贸口岸,允许大吴与瓦剌、西域进行茶马、丝绸、粮食贸易,由兵部、户部联合设立 “边贸司”,负责管理税收、核查商品。
边贸开放后,西域的良马、香料源源不断涌入中原,大吴的丝绸、茶叶、瓷器深受西域各国喜爱,年贸易额达百万两白银。边贸税收成为新的财政增长点,同时也改善了与瓦剌的关系,瓦剌可汗遣使入朝,愿与大吴 “世代通好,互不侵犯”。
江南地区的工商业也蓬勃发展,苏州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扬州的盐运规模日益扩大,富商出资修建道路、桥梁,雇佣流民做工,进一步减少了流民数量。户部奏报:“天德五年,全国赋税较三年前增长一倍,国库充盈,民生富足。”
天德五年冬至,萧桓在奉天殿召开 “新政总结大会”,群臣齐聚,共商未来五年规划。萧桓率先发言:“今日大吴,边疆安稳,国库充盈,民生改善,吏治清明,此乃诸卿之功。然‘创业难,守业更难’,未来五年,需再接再厉。”
谢渊起身呈上《五年新政规划》,提出 “四要”:一要 “深化吏治”,完善官员考核与监察体系,杜绝 “新官变旧吏”;二要 “兴修水利”,整治黄河、淮河,预防水患;三要 “推广新粮”,在西北干旱地区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进一步解决粮食问题;四要 “兴办教育”,在州县广设学堂,让寒门子弟皆有读书机会。
萧桓逐条审阅,当场准奏,将规划交由六部执行,命谢渊总领督查。他举起酒杯,对群臣道:“朕与诸卿,当以今日为新起点,同心同德,共绘大吴盛世蓝图!” 群臣纷纷举杯,殿内气氛热烈而庄重,烛火映照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天德六年春,大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黄河、淮河水利工程开工,数万民工整修堤坝;西北各地推广高产作物,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州县学堂陆续建成,孩童琅琅书声传遍村落;边贸口岸商旅不绝,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谢渊虽年事已高,仍每日处理政务,清晨赴兵部批阅军报,午后到御史台督查监察,傍晚前往稷心书院授课,虽略显疲惫,眼神却始终坚定。萧桓多次劝他休养,谢渊皆回道:“陛下与百姓信任臣,臣唯有尽心竭力,方能不负所托。”
一日,谢渊在稷心书院授课完毕,走出院门,见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京城的屋顶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张居正追上他,递上刚整理的《新政成效录》:“大人,这是近年新政成果,百姓安居乐业,边镇安稳无虞,您看了定会欣慰。”
谢渊接过册子,缓缓翻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抬头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大吴更加辉煌的未来 —— 边疆无烽火,百姓无饥寒,朝堂无奸佞,江山永稳固。夕阳的光芒洒在他的白发上,宛如为这位坚守稷心的老臣,镀上了一层不朽的荣光。
片尾
龙椅定策的三集叙事,以 “萧桓复辟后集权兴邦” 为核心,完整呈现了从 “权术博弈” 到 “新政落地” 的历史进程 —— 上集聚焦 “殿内定策与暗流涌动”,萧桓以 “退功臣进文吏” 为核心谋,谢渊协同布局,逆党暗藏杀机,层层铺垫悬念;中集爆发 “宴变惊澜与逆党覆灭”,萧桓借宴会削权,谢渊抛出证据反击,一举铲除石崇、徐靖,新政初启;下集深耕 “新政推行与盛世初萌”,从藩王整治、土地改革到军备升级、吏治革新,细化政策落地细节,展现大吴从积弊重重到欣欣向荣的转变。
人物弧光立体鲜明:萧桓从 “权谋帝王” 成长为 “务实明君”,其 “恩威并施” 的权术始终服务于 “兴邦护民”,南巡察民情、开边贸促繁荣,尽显治国远见;谢渊以 “稷心” 贯穿始终,定策时深谋远虑,推行时刚柔并济,培养后学时倾囊相授,是新政的核心支柱与精神象征;石崇、徐靖的 “贪权害民” 与张居正、王直的 “年轻有为” 形成鲜明对比,凸显 “逆亡顺兴” 的历史逻辑。
历史细节扎实严谨:从《大吴会典》的条文援引到科举、官制的运作流程,从藩王整治的分步策略到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皆贴合明代制度逻辑,如 “持节镇守无调兵权”“三级科举制度”“永佃制” 等设定,既尊重历史真实,又服务于剧情推进。
这场以 “龙椅定策” 为起点的变革,最终证明:唯有 “君明臣忠、改革务实、以民为本”,才能打破积弊、开创盛世。谢渊的 “稷心” 与萧桓的 “明断” 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大吴的 “天德初兴”,为后续的盛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卷尾语
龙椅定策之局,非单纯的 “权力斗争”,乃 “破局与重建” 的历史必然 —— 破的是 “党争内耗、藩王割据、吏治腐败” 的积弊死局,建的是 “君明臣忠、吏治清明、民安国强” 的盛世新局。萧桓的 “定策”,是破局的钥匙,以帝王权术为刃,斩除逆党,扫清障碍;谢渊的 “稷心”,是重建的基石,以忠良担当为柱,支撑新政,凝聚民心。
二人的君臣相得,实为历史幸事:萧桓知谢渊之 “忠”,故敢放权任事,不疑其掌兵握宪;谢渊知萧桓之 “明”,故愿鞠躬尽瘁,不避其权术制衡。没有萧桓的 “识才与决断”,谢渊的 “稷心” 难有施展之地;没有谢渊的 “坚守与辅佐”,萧桓的 “定策” 难成兴邦之实。这种 “信任与担当” 的君臣关系,正是封建王朝走出困局的核心密码。
逆党之败,败于 “贪权忘义,背离民心”;新政之成,成于 “务实革新,以民为本”。石崇、徐靖将权力视为私产,终遭覆灭;萧桓、谢渊将权力用于兴邦,终见成效。此中道理,穿越千年仍发人深省:权力是双刃剑,可为祸,亦可兴邦,关键在于掌权者是否有 “稷心”,是否以 “百姓安居” 为终极目标。
谢渊的 “稷心”,非 “愚忠”,乃 “大忠”—— 忠于社稷而非忠于一人,忠于百姓而非忠于权位。这种精神,在新政推行的每一个细节中闪耀:核田时顶住藩王压力,分地时心系流民疾苦,授课时传承治国理念。它不仅是谢渊个人的风骨,更是大吴新政得以成功的灵魂。
天德初年的盛世初光,虽只是大吴复兴的开端,却已昭示:只要君臣同心坚守稷心,以民为本推进革新,积弊沉疴终将被清除,朗朗乾坤终将到来。而谢渊的名字与他的 “稷心” 精神,也将在大吴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永恒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