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铁的追问下,周德断断续续坦陈更多实情:“德佑年间,谢大人变卖田产时,我还去看过,他府中只剩几间旧房,夫人缝补旧衣;谢夫人典当嫁妆,哭着说‘只要能救太上皇,什么都舍得’…… 我都记得,可石崇说若我不弹劾你,就杀了我的儿子…… 我只有一个儿子,我不能失去他……”
他的声音带着哽咽,眼泪滴在金砖上:“天德年间,我每次弹劾你,都睡不着觉,总想起你在兵部衙署熬夜拟方案的模样 —— 你咳得厉害,喝凉茶,舍不得烧炭火…… 可我不敢说,石崇的人盯着我的家……” 谢渊闻言,心中一软:“周德,你若早向陛下密奏,陛下定会护你家人。如今你虽流放,却仍有赎罪之机,在边地好好做事,或许还有机会回京探亲。”
周德彻底放下心防,将旧党联络方式、密信藏匿细节悉数供出。谢渊对周铁道:“周大人,周德虽罪大恶极,却也是被胁迫,且协助肃清旧党,按《大吴律?自首律》,可减轻流放地劳役,臣恳请陛下准其在边地负责粮秣分发,发挥他曾管文书的特长,也让他为百姓做事。” 周铁点头:“臣会将此建议奏请陛下。”
谢渊又对张启(已查抄破庙归来)道:“张大人,石崇虽留原职,却需派玄夜卫探子盯紧他的动向,他的所有公文都需经你核验;徐靖那边,诏狱署的案卷需每日抄送刑部,确保他无法再拖延核验。” 张启躬身应道:“属下遵旨,已安排探子监视石崇,诏狱署案卷也会按时抄送。”
此时,徐靖也返回牢房,递上查抄的密信:“谢大人,已抓获王庆、刘达,搜到石崇与瓦剌的密信,确有‘构陷谢渊、动摇边防’之语。” 谢渊接过密信,递给周铁:“周大人,此密信可作为石崇‘失察纵容’的佐证,日后监察,也需以此为据。” 周铁点头收好,心中明白,虽留石崇、徐靖官位,却已将他们置于严密监控之下,再难作乱。
三日后,周德被玄夜卫校尉押解前往边地。临行前,谢渊派人送去棉衣、银两与《大吴律》,附信写道:“边地虽苦,却能洗心;律法虽严,却能正身。望君以《律》为镜,以劳为赎。” 周德接过棉衣与信,对着谢府方向深深一揖,转身离去 —— 他知道,这一去是赎罪,也是新生。
同日,石崇在镇刑司衙署接到玄夜卫的监察文书,上面列明 “不得调度密探、公文需经玄夜卫核验、每月需提交履职报告” 等条款。他看着文书,脸色铁青却无可奈何 —— 虽留副提督之位,却已成傀儡,连调动一名密探都需玄夜卫批准。下属来报 “王庆、刘达被抓”,石崇只能挥挥手:“按旨处置,不必向我禀报。” 他知道,旧党已散,自己再无翻盘可能。
徐靖则在诏狱署接到玄夜卫北司的接管文书,诏狱的案卷、囚徒管理、刑具使用,皆归秦飞统领的北司负责,他仅负责 “日常考勤、环境卫生” 等琐事。刑部的监察官员也同日到任,每日核查诏狱的收支、囚徒待遇,徐靖只能按章办事,不敢有丝毫逾越。
周德流放、石崇徐靖受限后,玄夜卫与刑部联合出台《官员监察细则》,对石崇、徐靖实施 “双轨监察”—— 玄夜卫负责行踪与公文核验,刑部负责履职与律法合规,每月向萧桓提交监察报告。石崇曾试图提交 “边镇防务建议”,公文经张启核验时,发现 “隐含调兵暗示”,被直接驳回并记入监察报告,萧桓下旨 “石崇不得再提防务建议”,石崇自此彻底沉默。
徐靖则在一次囚徒待遇核查中,因 “未及时改善囚徒伙食” 被刑部弹劾,罚俸一月,此后再不敢懈怠,每日亲自检查囚徒的饮食、牢房卫生,生怕再被追责。吏部尚书张文趁机修订《文官考核制度》,将 “是否接受监察、有无违规记录” 纳入考核,石崇、徐靖的考核等级被定为 “中下”,若连续三年 “中下”,将被罢官。
边镇方面,岳谦与秦云率军加强宣府卫防务,张毅督造的火器及时送达,瓦剌见大吴朝局稳定、边防坚固,未敢袭扰。江南水灾过后,刘焕与陈忠调拨粮草赈灾,修建水利工程,百姓安居乐业。谢渊在兵部衙署与杨武整理奏疏,杨武道:“大人,如今石崇徐靖被制,旧党肃清,边镇安稳,大吴中兴有望了!” 谢渊点头:“这只是开始,监察需常抓不懈,方能保朝堂清明。”
旧党余势瓦解后,谢渊在府中召集王瑾、李穆、陈默、林文、张启、周铁、周显、岳谦等人,复盘此次辨诬之战。厅内烛火通明,桌上摆着德佑年间的文书与天德年间的监察细则,众人围坐,气氛轻松却不失凝重。
谢渊道:“此次能破旧党构陷,全靠大家同心 —— 王大人的赎金账册、李大人的边镇密报、陈统领的死士记录、林大人的礼部存档、张启大人的勘验、周大人的律法、周显大人的监察、岳将军的防务,缺一不可。如今石崇徐靖虽留官位,却已受严密监察,再难作乱。”
王瑾道:“谢大人深谋远虑,不赶尽杀绝却以监察制之,既显仁厚,又保朝堂稳定,实为高明。” 周显补充道:“玄夜卫已在石崇、徐靖府外安排固定探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中,绝无翻盘可能。” 谢渊摇头:“非我高明,实为律法之公、众臣之力。大吴的中兴,需靠每一位官员坚守初心,各司其职,更需靠完善的监察体系,让权力不被滥用。”
众人齐声应道:“愿与谢大人一同,坚守初心,护我大吴!” 烛火映着他们的脸,每个人的眼中都透着坚定 —— 虽仍有石崇、徐靖在朝堂,却已不足为惧,只要监察不松、初心不改,大吴的中兴之路,定会越走越稳。
片尾
天德年间秋,朝堂气象焕然一新。石崇在镇刑司衙署每日按章办事,提交履职报告、接受玄夜卫核验,再无往日嚣张,下属见他失势,也多敬而远之,他常独自坐在衙署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城,眼神复杂 —— 既有对权势的悔恨,也有对现状的无奈。徐靖则在诏狱署专注于 “日常琐事”,每日检查囚徒伙食、整理环境卫生,刑部监察官员满意他的转变,将其考核等级从 “中下” 改为 “中”,徐靖得知后,竟松了一口气,愈发谨慎履职。
边镇与民生持续向好:岳谦与秦飞联合制定《边镇联防细则》,宣府卫、大同卫实现烽燧联动,瓦剌再无袭扰;工部尚书张毅督造的城防工事完工,京师九门固若金汤;户部尚书刘焕牵头的 “江南水利工程” 竣工,灌溉良田百万亩,当年粮食丰收,百姓纷纷送 “万民伞” 至户部,刘焕将其转赠谢渊,谢渊却道:“此乃众臣之功,非我一人之劳,当送内阁存档,以励后人。”
天德年间冬,萧桓召集群臣在奉天殿举行 “中兴新政” 总结大典,追封德佑年间牺牲的岳峰将军、赵武将军等忠良,赏赐谢渊、王瑾、周铁、周显、岳谦等人。萧桓特意提及石崇、徐靖:“二人虽有过错,却能悔过履职,朕念其尚有可用之处,留任以观后效。望众卿以此为戒,恪尽职守,勿贪勿佞。” 石崇、徐靖出列谢恩,声音沙哑却恭敬 —— 他们知道,这是陛下给的最后机会,再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典最后,萧桓手持谢渊的德佑年间谈判文书,对众臣道:“此文书非仅为谢卿的清白之证,更是大吴‘以证破诬、以法制权、以仁化过’的见证!朕愿与诸卿一同,以忠为魂,以法为纲,以民为本,共兴大吴,开创盛世!” 众臣齐声应和,声震奉天殿,回荡在皇城上空,也回荡在每一位大吴百姓的心中。朝堂之上,石崇、徐靖站在末位,看着前方的谢渊与众忠良,终于明白 —— 唯有坚守初心、敬畏律法,方能在朝堂立足,方能不负江山百姓。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间诏狱辩诬之役,终以‘流放一人、制权二人、肃清余党、稳固朝局’落幕,实为大吴‘宽严相济、驭臣有道’之典范。谢渊携文书赴狱,历数旧实,显忠良之毅 —— 非为赶尽杀绝,实为以证破诬、以理服人;石崇、徐靖留任却失权,彰朝堂之智 —— 非唯惩戒,更在以监察束权,化过错为履职;萧桓定罚分明、双轨监察,明帝王之断 —— 不偏听偏信,不姑息纵容,既保朝堂稳定,又树律法威严。”
诏狱的铁栏虽冷,却未阻断悔过之路;朝堂的权柄虽重,却需监察之绳束之。这场跨越两朝的辨诬之战,不仅肃清了旧党余孽,更立了 “证为凭、法为纲、监为绳、仁为度” 的朝堂规矩 —— 为官者,纵有过错,若能悔过履职,仍有立足之机;若贪佞不改,纵有权势,亦难逃律法制裁;为君者,需明辨忠奸,既懂严惩恶佞,亦懂宽宥悔过,更懂以监察防患未然。
谢渊与诸臣的故事,终将载入大吴史册,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镜鉴 —— 赤诚不惧污蔑,坚守可破万难,仁厚能化过错;而天德年间的 “留职监察” 之策,也将永远提醒大吴君臣:江山的稳固,非靠一人之功,需靠代代忠良的坚守、完善的律法体系、严密的监察机制;中兴的盛世,非靠一时之兴,需靠 “惩恶而不苛、容过而不纵” 的智慧,需靠君臣同心、上下协力的坚守。唯有如此,大吴的江山才能永固,百姓才能安乐,盛世才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