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通鉴?忠良传》载:“太保谢渊既收柳明证言、石崇私账,复于赵承业府搜获北元使者书信,自西山空廪残烬中拾得密谈残页,汇诸书房逐卷勘核。始知石崇阴谋远逾‘通敌叛国’之罪:其竟欲假‘削减边军’之名,撤大同、宣府卫三成戍卒;诱北元以互市为饵,遣兵卒扮商混入中原;待扶代宗复位,即割北疆三城予北元分赃,其心实为‘覆国裂土’。
时石崇已缮《请减边军疏》,拟次日早朝呈递,托‘休养生息’之辞,行谋逆覆国之实。谢渊急与昌顺郡王萧栎定策:渊携全证连夜入宫面圣,沥陈石崇罪证;栎领玄夜卫亲军,拘石崇亲信、封其党羽府邸,严防毁证灭口。太监总管李德全察局势危急,亦遣其子奉先(时任御前内侍)暗传御前动向,复手书训诫:‘谨记石党入宫时辰、籍贯,只报不议,勿涉党争,以护御前清明。’
是时,铁证链锁环环相扣,护驾部署步步为营,此诚天德朝‘忠良同心阻逆、沥血护国安邦’之关键备战,实乃社稷安危之所系也。”
账册残痕露裂疆,密谈片语透奸肠。惊瞻北疆将易主,怒发冲冠恨难量。铁证连环锁逆行,文书供状两相成。同谋画押无缝隙,叛国真形始现形。
寸笺藏计寄君前,缄口记踪避祸愆。老仆隐忍含忠智,暗护山河未敢宣。暗影巡廊围逆巢,缇骑悄张网万条。不使奸徒毁实证,且待晨曦破夜霄。
分函列证细铺排,交易谋逆各入牌。毫厘不爽凝英气,明朝当庭破雾霾。孤臣秉烛抱凭来,险入深宫叩帝阶。纵遇危途千万险,宁捐此命护贤才。
奸邪摇舌惑君听,私调党羽乱朝廷。残棋错布图侥幸,岂知天网已围扃。宸心初惑览章篇,字里行间见血涟。抛却姑息明善恶,雷霆一怒斩奸权。
万刃归鞘待晓天,忠良戮力布防坚。玄夜卫严封逆府,朝堂静候正邪悬。宫城寂寂晓风残,烛火荧荧映铁编。静待朝钟惊禁阙,杀机暗蕴待鸣銮。
谢府书房的烛火已燃过半,烛泪在铜烛台上堆成蜿蜒的痕迹,映得案上堆积的证据泛着冷光。谢渊身着玄色常服,袖口挽起,露出腕上德胜门箭伤的浅痕,指尖正逐页拂过一本蓝布封皮的账册 —— 这是柳明从石府带出的 “北元交易总目”,蓝布封皮内侧绣着一个极小的 “崇” 字,是石崇私账的标记。
他的眉峰从翻开账册时便未舒展,随着指尖划过字迹,拧成愈发紧密的死结。“郡王请看此处,” 谢渊将账册推至萧栎面前,指尖点在 “天德二年春,议削大同卫三成兵力,北元以‘议和’为应” 的字句上,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其中的惊怒,“此前只知石崇通敌,却不知他竟已与北元约定,先借‘削减边军’削弱北疆防务。”
萧栎俯身细看,账册上的字迹墨色沉郁,是石崇亲信的笔锋,旁侧还有石崇的朱笔批注:“边军不除,终为复辟掣肘”。他指尖抚过批注的墨迹,触感粗糙,显是书写时力道极重,“他所谓的‘复辟’,竟是要以牺牲边军为代价?”
“远不止牺牲边军。” 谢渊转身从案角取过一叠泛黄的纸张,边缘带着明显的火烤焦痕,是周冲从西山空仓库暗格中抢救出的密谈记录残页,“这是石崇与北元使者巴图的密谈纪要,虽有残缺,却能拼凑出关键 ——‘削边军后,开通互市,北元以商队为名,遣兵卒混入中原,待京营易主,内外夹击’。”
他将残页按日期排列,焦痕处的字迹虽模糊,却能辨认出 “京营”“代宗”“分疆” 等字样。谢渊的指尖停在 “分疆” 二字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要的不是单纯的复位,是与北元瓜分大吴北疆,以江山换帝位。”
萧栎的呼吸骤然沉重,他拿起一页残页,对着烛火细看,焦痕边缘的墨字 “大同、宣府归北元,京畿及以南归石氏” 刺得人眼晕。“此等卖国行径,若让他得逞,列祖列宗创下的基业,岂不全毁?” 萧栎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腰间的玉佩因起身时的动作轻轻碰撞,声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却掩不住语气中的愤怒与焦灼。
谢渊未接话,只是重新拿起账册,逐页核对与残页的时间线 —— 天德元年冬送锁子甲,天德二年春议削边军,天德二年夏议互市,时间线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在为 “覆国裂土” 铺路。烛火映在他脸上,一半是阴影,一半是火光,眼神中的惊怒渐渐沉淀为冰冷的坚定。
谢渊从案上拿起一叠素纸,是柳明的亲笔证词,共七页,每页都按大吴作证规制,签了名、按了指印,右下角还盖着萧栎府的见证印鉴。“柳明的证词,将账册与密谈记录的漏洞彻底补上了。” 谢渊将证词递与萧栎,指尖点在第三页,“此处记载,石崇曾私下对他说‘北元助我清君侧,我予北元三城,各取所需,何乐不为’—— 这直接印证了‘分疆’并非笔误,而是蓄谋已久的约定。”
萧栎逐页翻阅,证词中详细记录了石崇与亲信的对话,包括 “边军耗费粮饷过巨,正好借‘休养生息’之名削减,陛下必准”“互市开通后,让巴图选精壮北元兵卒扮成商人,藏于京郊庄园,待时机成熟便起事” 等细节。“柳明掌账十余年,竟记下了如此多的隐秘,” 萧栎抬头看向谢渊,眼神中带着一丝敬佩,“他这份勇气,实属难得。”
“他不是勇气,是恨。” 谢渊的声音低沉,想起柳明提及父母冤死时的泣血神情,“父母被石崇杖毙,自己忍辱负重十余年,这份恨,是支撑他冒死作证的底气。” 他从证词中抽出一张附页,上面画着石崇京郊庄园的简易布局,标注着 “藏兵处”“密道” 的位置,“这是柳明凭记忆画的,庄园里的地下密室,就是用来藏匿北元兵卒和兵器的,与西山秘廪的作用相辅相成。”
谢渊又取来从赵承业府中搜出的北元使者书信,信纸是北元特有的羊皮纸,上面用大吴文字写着 “已按约定联络大同卫旧部,待边军削减,便响应石大人”,落款是巴图的签名,旁边还有一个奇怪的符号 —— 柳明证词中提到的北元与石崇的联络暗号。“赵承业作为宣府卫副总兵,早已沦为石崇的棋子,” 谢渊将书信与账册放在一起,“这些证据,账册证交易,密谈记阴谋,证词指动机,书信证同党,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石崇无从狡辩。”
萧栎拿起书信,指尖摩挲着羊皮纸的粗糙质感,忽然想起一事:“石崇明日早朝要递《请减边军疏》,借口‘边军粮饷耗费过巨,北元愿议和罢兵’,陛下近年因边地战事烦忧,若不及时呈证,恐会被他蒙骗。” 谢渊点头,目光锐利如剑:“这正是我最担心的 —— 石崇摸准了陛下‘息事宁人’的心思,以‘休养生息’为幌子,行‘覆国’之实,一旦疏奏获准,边军削减,北元便可长驱直入,他再掌控京营,局势便无可挽回。”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紧迫感。书房外,更夫敲过四更的梆子,夜色正浓,距离次日早朝,仅剩不到四个时辰。
谢渊走到书房角落,从暗格中取出一封密封的书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盖着一个极小的 “德” 字印鉴 —— 这是李德全托人送来的,里面是给儿子奉先的手札副本。“要在早朝前让陛下看清石崇的真面目,御前的动向至关重要。” 谢渊将手札递与萧栎,“李德全是宫中老人,其子奉先在御前侍奉,这封手札,既是教导儿子,也是在向我们传递信息。”
萧栎展开手札,字迹工整娟秀,是李德全的亲笔,开篇便是对奉先的叮嘱:“初侍御前,以‘忠、慎、稳’为圭臬”。他逐页细读,当看到 “皇上近日翻阅于科案卷宗,问及西山秘廪,对石崇多有疑虑” 时,眼神一亮:“陛下已有疑虑,这对我们呈证极为有利。”
“更关键的是此处,” 谢渊指向手札中 “若见石崇亲信入宫,记其籍贯、时辰,只报不评” 的字句,“李德全是在让奉先暗中记录石崇党羽的御前活动,为我们提供石崇是否提前动作的线索。” 他补充道,“石崇若要确保《请减边军疏》获准,定会让亲信提前入宫游说,甚至递匿名文书混淆视听,奉先的记录,能帮我们判断石崇的部署,避免被动。”
萧栎再看手札中 “沉默是金,言语过多易招祸”“即便皇上问及见解,只言‘军国大事由大臣谋虑’” 的告诫,不禁感慨:“李德全老谋深算,既护着儿子,又暗中助力我们,这份分寸,实属难得。” 谢渊点头:“他深知宫中险恶,不愿儿子卷入党争,却也明白石崇若得逞,国将不国,儿子亦无安身之地,故而选择暗中相助 —— 这便是大吴的忠臣,未必身居高位,却能在关键时刻明辨是非。”
谢渊将手札收起,放回暗格:“李德全会让奉先在早朝前列席时,悄悄示意陛下的态度,我们需根据他的示意,调整呈证的策略。若陛下疑虑深重,便直接递上铁证;若陛下仍有犹豫,便先以密谈记录和书信动摇石崇的说辞,再用账册和证词定其罪。”
萧栎颔首,心中愈发清楚,这场对决不仅是朝堂上的忠奸之争,更是各方力量的暗中协同 —— 谢渊的铁证、萧栎的玄夜卫、李德全父子的御前助力,缺一不可。
“证据已齐,御前动向有李德全父子把控,接下来便是部署行动,防石崇狗急跳墙。” 谢渊走到书房墙上悬挂的京城舆图前,指尖点在石府、京郊庄园、玄夜卫总司的位置,“石崇的亲信主要有三人:玄夜卫北司副指挥使(秦飞被贬后接任)、京营副将秦云、理刑院主事(石崇旧部),此三人分别掌控部分缇骑、京营兵力、理刑院档册,若不控制,石崇可能会让他们销毁剩余证据,甚至调动兵力发难。”
萧栎上前,指着舆图上的石府:“我率玄夜卫亲军,先控制石府外围,防止其亲信从府中转移物品;再派专人监视京郊庄园,阻止北元兵卒异动;理刑院那边,可让周显大人派文勘房主事张启,以‘核验旧档’为名,接管石崇相关的卷宗,防止销毁。”
“不可硬来。” 谢渊摇头,“石崇的亲信虽手握部分权力,却无明确的谋反罪名,直接抓捕会授人以柄,称我们‘构陷忠良’。” 他调整策略,“可按《大吴玄夜卫规制》,以‘协助查案’为由,派玄夜卫亲军‘保护’石崇亲信的府邸,实则限制其出入;京营那边,可让岳谦以‘京营操练’为名,调动部分兵力,形成对秦云的牵制,使其不敢妄动;理刑院的档册,张启可凭‘三法司查案文书’,要求暂时封存,石崇旧部不敢违抗。”
萧栎细思,觉得此策稳妥:“如此一来,既不会引发混乱,又能有效控制石崇的亲信,防止他们毁证或发难。” 谢渊补充道:“还要让周显大人派缇骑,暗中保护柳明和赵承业府中的证人,石崇若无法通过亲信动作,可能会转而报复证人,杀人灭口。”
两人对着舆图,逐一确认每个部署的细节:玄夜卫亲军的调动路线、与岳谦的联络暗号、张启接管档册的流程、证人保护的点位,每一步都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烛火映照在舆图上,标记着 “控制”“监视”“保护” 的红点,像一张细密的网,悄然笼罩住石崇的党羽。
谢渊回到案前,开始将所有证据分门别类,动作沉稳而迅速,每一步都透着严谨。“呈给陛下的证据,需条理清晰,让陛下能快速抓住核心,不可杂乱无章。” 他取出四个牛皮纸信封,分别贴上 “交易实证”“阴谋密录”“人证证词”“同党佐证” 的标签。
第一个信封 “交易实证”,放入柳明的蓝布账册和赵承业府中的北元书信。“账册记明每次交易的物品、日期、经办人,书信印证石崇有同党协助,这是石崇通敌的直接证据。” 谢渊将信封封好,在右上角盖下自己的私印 —— 正一品官员的绯色印鉴,代表证据经他亲核,真实可信。
第二个信封 “阴谋密录”,放入西山秘廪的密谈记录残页和石崇与巴图的密谈纪要。“这些记录直接暴露石崇‘削边军、混中原、割疆土’的阴谋,是定其谋逆罪的关键。” 谢渊特意将 “共分北疆” 的残页放在最上面,“陛下一眼便能看到石崇的狼子野心,震醒其可能存在的犹豫。”
第三个信封 “人证证词”,放入柳明的亲笔证词及附页的庄园布局图,还有之前录下的赵承业供词(赵承业已被玄夜卫控制,供认协助石崇传递信息)。“人证是证据链的闭环,柳明的证词有细节、有动机,赵承业的供词能印证同党关系,让铁证更具说服力。” 谢渊在信封上注明 “柳明可当庭对质”,方便陛下知晓后续质证的可能性。
第四个信封 “同党佐证”,放入石崇亲信的往来书信(从玄夜卫截获)、理刑院存档的石崇旧党名录(张启提前调出)。“这些证据能证明石崇的阴谋并非一人之举,而是有庞大的党羽网络,提醒陛下彻底清理旧党,永绝后患。”
谢渊将四个信封按 “交易实证→阴谋密录→人证证词→同党佐证” 的顺序排列,最上面压着一张纸条,写着证据链的简要说明:“账册证通敌,密录证谋逆,证词证动机,同党证网络,四者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他满意地点点头,这些证据,足以让石崇在朝堂上无从辩驳。
“证据已整理妥当,我今夜入宫,求见陛下。” 谢渊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玄色常服,换上正一品的绯色官袍,腰间系上玉带,戴上进贤冠,按《大吴服饰制度》,夜访皇宫需着朝服,以示对陛下的尊重和事情的紧急。
萧栎担忧道:“夜入宫闱,按规制需提前通报,你这般贸然前往,恐会被宫门守卫阻拦,甚至被石崇党羽借机弹劾‘擅闯禁宫’。” 谢渊从袖中取出一枚玉印,是元兴帝赐给他的 “忠勤” 印鉴:“凭此印鉴,宫门守卫可直接通报,陛下知晓是我夜访,定会召见 —— 他若不想大吴江山陷入危机,便不会拒绝听我呈证。”
他补充道:“我已让老周去通知李德全,让他提前向陛下说明我夜访的缘由,减少陛下的疑虑。” 谢渊走到门口,转身看向萧栎:“郡王,玄夜卫的部署就拜托你了,务必控制好石崇的亲信,确保明日早朝,石崇无法动用任何外力干扰呈证。”
萧栎躬身道:“谢大人放心,我已让周显大人调派玄夜卫亲军,按计划行动,今夜必会盯紧石崇党羽,绝不让他们有任何动作。” 他看着谢渊的背影,忽然开口:“谢大人,此去凶险,若陛下一时不察,听信石崇谗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