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21章 朝昏护惜灵台净,日夜期祈福运深(2/2)

他转向秦飞:“秦大人,烦请你率玄夜卫缇骑,即刻将徐靖软禁在府中,不得与任何人接触,等待进一步审讯!”

“臣遵旨!” 秦飞躬身领旨,当即命缇骑上前,将瘫软在地的徐靖带走。徐靖挣扎着,嘶吼着,却无济于事,只能被强行拖出大堂。

徐靖被软禁后,刑堂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官员们纷纷向谢渊表示慰问,对他的忠直与功绩赞不绝口。谢渊却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石崇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想方设法反扑。

果然,石崇在府中得知徐靖被软禁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废物!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他来回踱步,脸色阴沉得可怕。身边的亲信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现在该怎么办?徐靖被软禁,恐怕会吐露我们的秘密!”

“怕什么!” 石崇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徐靖知道的太多,留着他也是个隐患。传我命令,派人潜入徐靖府中,杀人灭口!同时,加快兵变的准备,三日后,便是我们夺取江山之时!”

亲信躬身应道:“属下这就去办!”

与此同时,周铁、秦飞与副御史大夫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周铁道:“石崇狗急跳墙,很可能会派人灭口徐靖,甚至提前发动兵变。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秦飞道:“我已命玄夜卫缇骑加强对徐靖府中的守卫,同时密切监视石崇府邸及党羽住处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采取行动!”

副御史大夫道:“我会联合中立派官员,即刻上书陛下,请求启动三司会审,彻底清算石党罪行。同时,加强对皇城的守卫,确保陛下的安全。”

谢渊在诏狱中得知石崇的阴谋后,心中并不意外。他通过玄夜卫内线,将石党即将兵变的消息传递给周铁与秦飞,并建议道:“石崇的主力在京营第三营,由秦云统领。我们可提前策反秦云,让他临阵倒戈,这样便能轻松平定兵变。同时,需加强对城门的控制,防止石党成员逃跑。”

周铁与秦飞采纳了谢渊的建议,当即派人前往策反秦云。秦云本就对石崇的所作所为不满,在利益的诱惑与形势的逼迫下,最终同意临阵倒戈。

刑堂的烛火渐渐熄灭,可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石党的兵变计划已进入倒计时,而朝廷也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一场决定大吴命运的血战,即将在京城拉开序幕。

谢渊立于诏狱的窗前,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他知道,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石党的末日已经不远了,大吴的朝堂,终将迎来清明的那一天。

秦云在接受朝廷策反后,回到京营第三营的驻地,心中始终处于剧烈的挣扎之中。他深知,自己的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荣辱,更关乎整个大吴的命运。作为京营副将,他统领着五千精兵,这支力量是石崇兵变的核心,也是朝廷平叛的关键。

他独自坐在中军帐中,灯火摇曳,映照着他复杂的脸庞。一方面,他曾受石崇提拔之恩,若背叛石崇,便是背主求荣,会被世人唾骂;另一方面,石崇私通北元、构陷忠良的罪行,他早有耳闻,如今石崇发动兵变,无疑是自取灭亡,跟随他只会死无葬身之地。更重要的是,他身为大吴的将领,肩负着守护京城的重任,岂能因个人恩怨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

“副将大人,石大人派人送来密信,命我们明日凌晨三更时分,突袭奉天殿,控制陛下。” 一名亲信走进帐中,递上一封密封的书信。

秦云接过书信,拆开一看,上面的字迹潦草而疯狂,充满了急于求成的意味。他心中冷笑,石崇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这样的兵变,岂能成功?他对亲信道:“知道了,你下去吧,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做好准备,明日凌晨准时行动。”

亲信离去后,秦云立刻取出朝廷交给的密信,上面详细标注了需要配合的暗号和行动步骤。他走到帐中的沙盘前,仔细研究着京城的布防图,将京营第三营的部署情况一一标记出来,尤其是关键的火力点和兵力分布。这些情报,将是朝廷平叛的重要依据。

他深知,石崇对他并非完全信任,早已在营中安插了眼线。为了迷惑石党,他故意按照石崇的命令,加紧训练士兵,营造出积极备战的氛围。同时,他暗中召集了几名心腹将领,向他们透露了石崇的阴谋和朝廷的策反计划。

“副将大人,我们跟随您多年,您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 几名心腹将领纷纷表态,他们早已对石崇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如今有机会为朝廷效力,自然不愿错过。

秦云点了点头,沉声道:“好!明日凌晨,我们表面上按照石崇的命令行动,待进入奉天殿附近的预设包围圈后,便立刻倒戈,配合朝廷的军队,将石党一网打尽!记住,我们的目标是生擒石崇,不得滥杀无辜,尤其是宫中的侍卫和百姓。”

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秦云还特意制定了应急方案,万一行动暴露,便立刻率领亲信部队控制营中的石党眼线,然后率军投靠朝廷。他知道,这场赌博,他输不起。

与此同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收到了秦云传递的情报,立刻上报给周铁和副御史大夫。周铁等人对秦云的部署表示满意,当即下令调整布防,将京营第一营、第二营的兵力集中在奉天殿周围,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同时加强对宫门和主要街道的控制,防止石党成员逃跑。

秦云的内心依旧充满了忐忑,他不知道石崇是否已经察觉到了异常,也不知道明日的行动是否会一帆风顺。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坚定地走下去。他望着帐外的夜空,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场兵变能够顺利平定,大吴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

石崇在府中进行着最后的动员,他召集了所有核心党羽,包括赵达、孙平以及镇刑司的旧部,面色狰狞地说道:“明日凌晨,便是我们夺取江山的时刻!秦云将率领京营第三营突袭奉天殿,控制萧桓;赵达你率镇刑司旧部围攻刑部与玄夜卫北司,销毁所有罪证,救出徐靖;孙平你率理刑院的人手,控制内阁和六部,确保政令畅通。只要我们成功控制京城,我便拥立成王萧瑾为帝,到时候,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赵达等人纷纷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们早已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场兵变的风险。只有少数几个头脑清醒的成员,心中隐隐感到不安,却不敢表露出来。

石崇似乎察觉到了部分人的犹豫,厉声道:“如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要么成功,要么死!谁要是敢临阵退缩,或者泄露消息,休怪我心狠手辣!” 他拔出腰间的佩剑,一剑劈在旁边的案几上,案几瞬间被劈成两半,以此来震慑众人。

众人见状,纷纷低下头,不敢再有任何异议。石崇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部署道:“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我已经派人去刺杀徐靖,防止他泄露我们的秘密。同时,我还联系了北元的援军,一旦我们控制京城,他们便会南下,助我们稳固政权。”

他的话音刚落,便有一名亲信慌张地跑进来:“大人,不好了!玄夜卫的缇骑一直在府外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恐怕都被他们察觉了!”

石崇脸色一变,怒声道:“废物!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传我命令,加强府中的守卫,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同时,派人去引开玄夜卫的注意力,确保我们的行动不受干扰。”

亲信领命离去后,石崇的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知道,玄夜卫的能力远超他的想象,这次兵变的成功率,或许并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高。但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他独自一人走到书房,取出一封早已准备好的密信,这是他写给北元首领的,承诺只要北元出兵相助,他愿意割让大同卫以西的三座城池,并每年向其缴纳岁贡。他看着密信,眼中闪过一丝疯狂,为了夺取权力,他已经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

与此同时,玄夜卫的密探正在密切监视着石崇府邸的动向,将石党的每一个部署都及时上报给秦飞。秦飞根据这些情报,不断调整着平叛计划,确保能够精准打击石党的要害。

石党内部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暴露。部分成员担心兵变失败,开始暗中联系朝廷,想要戴罪立功。理刑院的一名官员,悄悄写下石党的部署计划,通过密信传递给了御史台的官员。这封密信,很快便送到了周铁的手中。

周铁看着密信,心中愈发有底。他知道,石党已经是强弩之末,内部四分五裂,只要朝廷做好充分的准备,平定这场兵变,只是时间问题。

谢渊在诏狱中,虽然身陷囹圄,却始终没有停止为平定兵变、清算石党而努力。他通过玄夜卫内线,不断获取外界的消息,然后结合自己对石党的了解,制定出一套详细的应对方案。

他坐在牢房的稻草堆上,手中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出京城的地图,仔细标注着石党的兵力部署和朝廷的布防情况。他深知,石崇的主力在京营第三营,只要能够策反秦云,切断石崇的军事力量,兵变便成功了一半。同时,石党在刑部、玄夜卫、内阁等部门都安插了亲信,必须提前将这些人控制起来,防止他们在兵变时制造混乱。

“石崇此人,多疑而自负,他必然会亲自坐镇中军,指挥全局。我们可以派人伪装成北元的使者,假意与他商议援军的事宜,趁机将他擒获。” 谢渊在心中盘算着,然后将这个想法写在纸条上,通过内线传递给周铁。

他还想到,石党很可能会在兵变时焚烧朝廷的档案,销毁罪证。因此,他建议周铁提前派人将吏部、兵部、刑部等部门的重要档案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加强对档案库的守卫。同时,他还梳理出石党私通北元、毒杀忠良、克扣军饷等一系列罪行的关键证据线索,标注出需要重点核查的证人与物证,为三司会审做好准备。

诏狱的环境十分恶劣,潮湿而阴冷,稻草堆上满是霉味。但谢渊丝毫不在意这些,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平定兵变,还大吴朝堂一个清明。他常常在深夜难以入眠,回想起自己多年来的经历,从野狐岭血战到南宫传讯,从赎君归返到整顿边军,每一件事都历历在目。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天下百姓的期望,绝不能让石党的阴谋得逞。

玄夜卫内线将谢渊的方案传递给周铁后,周铁等人对此表示高度认可。他们立刻按照谢渊的建议,派人伪装成北元使者,前往石崇府邸;同时,加强对各部门档案库的守卫,转移重要档案;并根据谢渊提供的线索,提前控制了一批石党在朝中的亲信。

谢渊在诏狱中得知朝廷的部署进展后,心中稍感欣慰。但他也知道,这场兵变的变数依然很大,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他又写下一封密信,建议周铁在京城的各个城门设置关卡,严格盘查进出人员,防止石党成员逃跑;同时,安抚京城的百姓,稳定民心,避免因兵变引发恐慌。

牢房外,玄夜卫缇骑来回踱步,脚步声沉重而规律。谢渊透过铁栏,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他相信,在朝廷的周密部署和天下百姓的支持下,这场兵变终将被平定,石党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中立派官员在得知石崇即将发动兵变的消息后,纷纷行动起来,他们一方面联合上书陛下,请求尽快启动三司会审,彻底清算石党罪行;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周铁、秦飞等人,稳定朝局,做好平叛的准备。

御史台的官员们连夜起草弹劾奏章,详细列举了石崇及其党羽的种种罪行,包括私通北元、构陷忠良、意图谋反等,请求陛下下旨严惩。奏章写好后,由副御史大夫亲自率领,前往奉天殿面呈陛下。

内阁首辅刘玄则召集内阁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如何在兵变期间维持朝廷的正常运作。他们决定,由内阁暂时接管部分军政大权,协调各部门的行动,确保政令畅通。同时,刘玄还亲自前往京营第一营、第二营,慰问将士,鼓舞士气,让他们坚守岗位,听从朝廷的指挥。

吏部尚书李嵩则根据朝廷的命令,紧急调配官员,填补因石党成员被控制而出现的职位空缺。他严格按照《大吴官制》的规定,选拔那些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官员,确保各部门能够正常运转。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防止有石党余孽趁机作乱。

户部尚书刘焕则积极调配粮草、物资,为平叛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他下令打开国库,支取大量的粮食、衣物和药品,运往京城的各个军营和防御据点。同时,他还派人加强对京城粮仓和钱库的守卫,防止石党成员抢夺物资。

礼部尚书王瑾则负责稳定京城的社会秩序,他下令关闭城门,禁止百姓随意出入;同时,组织官员前往大街小巷,安抚百姓的情绪,宣传朝廷的平叛决心,让百姓们不要恐慌。他还按照礼仪规定,做好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确保宫廷的祭祀、庆典等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中立派官员的这些行动,有效地稳定了朝局,为朝廷平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们的表现,也赢得了陛下和百姓的认可,展现了大吴官员的忠诚与担当。

然而,石党并未坐视中立派官员的行动。他们派人暗中威胁、恐吓中立派官员,试图让他们放弃抵抗。但中立派官员们早已下定决心,不为所动。御史台的一名官员在收到石党的威胁信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将威胁信呈给了陛下,以此作为石党谋反的又一罪证。

兵变前夜,京城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处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街道上行人稀少,店铺早早关门,只有玄夜卫的缇骑和京营的士兵在来回巡逻,他们的身影在路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肃穆。

石崇在府中进行最后的动员,他身穿铠甲,手持宝剑,站在众将士面前,声音嘶哑而疯狂:“明日,我们便要推翻萧桓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荣华富贵,近在眼前,大家随我一同出征,不成功,便成仁!”

将士们在他的煽动下,情绪变得激动起来,纷纷高呼:“追随石大人!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在这看似狂热的氛围中,却有不少将士面露犹豫,他们心中清楚,这场兵变的胜算并不大。

秦云回到京营第三营,看着整装待发的将士们,心中的压力愈发沉重。他走到队伍前列,高声道:“将士们,明日我们将奉命突袭奉天殿,这是一场关乎大吴命运的战斗,大家务必全力以赴,听从我的指挥,不得擅自行动!” 他的声音虽然坚定,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与此同时,朝廷的军队也已做好了万全准备。京营第一营、第二营的将士们在岳谦的率领下,悄悄进入预设的包围圈,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泛着寒光。玄夜卫的缇骑则潜伏在各个角落,密切监视着石党的动向,随时准备发起攻击。

谢渊在诏狱中,通过内线得知了各方的最终部署,心中默默祈祷。他知道,明日的战斗将是一场恶战,无论胜负,都会给京城带来巨大的创伤。但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大吴的江山终将得以保全。

石崇的亲信按照他的命令,试图引开玄夜卫的监视,却被玄夜卫的密探识破,双方在京城的小巷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惨叫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夜的寂静。这场小规模的冲突,也预示着明日的兵变,必将是一场血战。

秦云在营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位为了保卫国家而战死的将军,心中的愧疚感愈发强烈。他暗暗发誓,明日一定要尽全力配合朝廷,平定这场兵变,以此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石崇在府中彻夜未眠,他不断地踱步,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他时不时地派人去打探消息,却始终没有得到北元援军的准确消息。他开始怀疑,北元是否会信守承诺,前来相助。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兵变的时刻越来越近了。京城的各个角落,都已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一场决定大吴命运的血战,即将在黎明时分拉开序幕。无论是石党还是朝廷,都已没有退路,只能在这场生死较量中,拼出一个最终的结局。

片尾

京营副将秦云历经内心挣扎,终以社稷为重,决意反戈。他趁夜色掩护,将京营第三营的兵力部署、火力据点、突袭路线等核心情报,以密信形式辗转送达玄夜卫北司。密信字迹潦草却标注精准,字里行间皆是弃暗投明的决绝,为朝廷平叛提供了关键支撑。

周铁、秦飞、岳谦连夜聚于刑部议事堂,案上摊开徐靖死前留下的血书与秦云的密报,烛火映照下,三人神色凝重却目光坚定。他们结合情报反复推演,制定出 “围点打援、中心突破” 的平叛计划:岳谦率京营第一营、第二营扼守皇城四门及主要街巷,形成外围封锁;秦飞统领玄夜卫缇骑潜伏于奉天殿周边,布下口袋阵;另派精锐小分队提前控制京营第三营的粮草库与军械营,断其后勤。各项部署层层推进,将士们厉兵秣马,只待黎明时分的号令。

诏狱深处,谢渊得知徐靖被石党灭口的消息,眸中掠过一丝寒芒,却未露半分慌乱。他在昏暗的牢房中,以指尖在墙壁上梳理石党罪行的脉络 —— 私通北元的密信、毒杀于科的人证、克扣军饷的账目、构陷忠良的伪证,桩桩件件皆与此前的证据相互印证。他还亲笔写下《石党罪证梳理纲要》,详细标注了需重点核查的证人与物证,通过玄夜卫内线传递给三司,为后续会审做好了充分准备。

朝堂之上,中立派官员联名上书的奏章堆积如山,刘玄、李嵩等重臣亲自入宫面圣,恳请陛下坚定平叛之心,严惩石党。京城街头,百姓自发聚集于宫门外,手持 “支持朝廷、诛杀奸佞” 的标语,声浪震天。甚至有曾受谢渊恩惠的边民与青州百姓,千里迢迢赶赴京城请愿,愿为平叛效力。这股自上而下的舆论洪流,如铜墙铁壁般筑牢了朝廷平叛的民心根基。

石党府邸内,石崇仍在做着登基美梦,对即将到来的覆灭一无所知。而皇城内外,朝廷大军早已严阵以待,刀光剑影藏于晨曦之前。一场关乎大吴江山存续的生死决战,已然箭在弦上,只待一声令下,便将雷霆爆发。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刑堂陈功之役,实为大吴朝堂忠奸对决的关键转折,亦是民心向背与官制公正的集中彰显。谢渊以毕生功绩为盾,以忠肝义胆为刃,层层驳斥构陷之词,尽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社稷之臣风范;徐靖与石党困兽犹斗,以无据之词强作狡辩,实乃‘穷途末路、黔驴技穷’的奸佞之态。

此役之核心,在于‘功绩’与‘民心’的双重印证:谢渊的每一件功绩,皆有档案可查、有人作证,绝非空口白话;堂下官民的每一声呐喊,皆发自肺腑、源于公心,绝非刻意煽动。徐靖的溃败,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奸佞违背历史潮流、无视民心所向的必然结果;谢渊的坚守,不仅是个人的清白之战,更是忠良守护纲纪、扞卫正义的使命担当。

史载元兴帝萧珏曾言‘功过自有青史定,民心自有公论在’,此役恰印证此言。天德朝这场刑堂陈功,留给后世最珍贵之训,莫过于‘忠良无需自证,功绩便是丰碑;奸佞难逃法网,民心便是利剑’—— 无论奸佞如何处心积虑构陷,都无法抹杀忠良的功绩;无论权势如何滔天,都无法压制民心的呼声。

徐靖的覆灭与石党兵变的临近,标志着大吴朝堂清奸除佞的决战已进入最后阶段。愿后世为官者皆以此为鉴,以谢渊为楷模,坚守忠君报国之心,践行利国利民之举,敬畏民心,恪守官制,方能护朝堂清明,保江山长治久安,不负百姓所托,不负列祖列宗之望。”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