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24章 赤日杲杲,潮痕渐冥(2/2)

两人约定,每三日在城外的报国寺以 “上香” 为借口秘密会面,交换情报。为防泄露,他们还约定了暗号,以 “佛前点灯” 表示证据有进展,以 “香烛耗尽” 表示遭遇危险。

与此同时,徐靖回到自己的府邸,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中,内心的挣扎愈发激烈。他看着桌上石崇送来的 “密令”,又想起谢渊当年的救命之恩,只觉得一阵心烦意乱。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突然做出一个决定 —— 他要暗中留下一些线索,或许,这是他唯一能为谢渊做的事。

石崇早已料到会有官员对审案结果产生疑虑,早在刑部安插了密探,代号 “寒鸦”。李御史与周明在回廊密议的内容,很快便通过 “寒鸦” 传到了石崇的耳中。

石崇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手中的茶杯重重一顿,茶水溅出杯沿:“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也敢坏我的大事!” 他脸色阴沉得可怕,眼中满是杀意,“徐靖办事不力,竟让这些人起了疑心。传我命令,密切监视李御史和周明的行踪,查清他们的亲信与联络对象,一旦发现他们收集证据,立刻采取行动,斩草除根!”

“是!”“寒鸦” 躬身领命,正欲退下,石崇又补充道:“另外,派人去报国寺埋伏,若他们按约定会面,便将他们一网打尽,伪造出意外身亡的假象,绝不能让他们将证据送到周铁手中!”

“寒鸦” 领命而去,石崇独自一人留在书房,来回踱步。他深知,这些官员的疑虑一旦蔓延开来,必将引发更大的危机。他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既要阻止官员收集证据,也要加快构陷谢渊的步伐,争取在证据曝光前,将谢渊定罪处死。

而这一切,都被徐靖安插在石府的眼线得知。徐靖收到消息后,心中大惊,他没想到石崇竟如此狠辣。他立刻提笔,写下一张字条,上面只有 “报国寺有险,速避” 六个字,随后将字条交给心腹,命其务必在李御史与周明出发前送到。

李御史与周明正准备前往报国寺,周明的亲信突然送来一张匿名字条。周明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大变,连忙递给李御史。

“报国寺有险,速避。” 李御史轻声念出字条上的内容,眼中闪过一丝惊疑,“这会是谁送来的?”

“不管是谁,这个警示绝不能忽视。” 周明沉声道,“石崇心狠手辣,必然会在我们会面的地方设下埋伏。我们必须改变计划。”

两人当机立断,取消了前往报国寺的行程,转而约定通过玄夜卫的旧部传递信息。徐靖的心腹在确认李御史与周明没有前往报国寺后,便悄悄返回,将消息禀报给徐靖。

徐靖得知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知道,自己这一举动,若是被石崇发现,必将招来杀身之祸,但他实在无法眼睁睁看着李御史与周明落入陷阱。他只能在心中祈祷,希望他们能尽快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早日结束这场荒诞的构陷。

与此同时,徐靖开始刻意拖延审讯的进度,以 “证据需要进一步核实” 为由,将续审的日期一再推迟,为李御史与周明收集证据争取时间。他的反常举动,引起了石崇的不满,多次派人催促,徐靖却总能找到借口搪塞过去。

李御史通过玄夜卫的旧部,成功联系上了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他以 “请教刑律问题” 为由,前往玄夜卫北司,在谈话中,巧妙地透露了徐靖证据的破绽,以及石崇私通北元的嫌疑。

秦飞本就对谢渊的案子心存疑虑,听完李御史的暗示,心中愈发警惕。他当即表示会暗中调查,并承诺会保护李御史与周明的安全。随后,秦飞便派人暗中监视石崇府邸的动向,很快便发现了石党与北元密使的秘密接触,获取了重要的线索。

周明在吏部也有了收获。他通过核查徐靖的家产记录,发现徐靖在升任诏狱署提督后,曾多次收到来自石崇亲信的 “馈赠”,数额巨大,远超正常的人情往来。同时,他还找到了徐靖与石崇之间的书信往来,虽然内容隐晦,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石崇对徐靖的控制与利用。

李御史将秦飞提供的线索与周明收集的证据整理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证据链。这些证据虽不足以彻底扳倒石崇,但足以证明谢渊的案子存在重大疑点,为后续的翻案奠定了基础。

徐靖得知李御史与周明收集到证据的消息后,心中既有欣慰,又有担忧。他欣慰的是,谢渊的冤屈或许即将昭雪;担忧的是,一旦石崇倒台,自己作为帮凶,也难逃罪责。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彻夜难眠。

李御史与周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亲自将证据密禀刑部尚书周铁。他们选择在深夜,通过周铁的亲信,悄悄进入周府。

周铁正在书房批阅公文,见两人深夜来访,且神色凝重,便知必有要事。李御史将收集到的证据一一呈上,详细汇报了审案过程中的疑点,以及石崇设下埋伏、企图杀人灭口的经过。

周铁仔细翻阅着证据,脸色愈发凝重,眼中满是愤怒与痛心:“没想到石崇竟敢如此猖獗,徐靖竟敢如此藐视刑律!谢大人忠良一生,却遭此构陷,老夫若不能还他清白,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

“周大人,徐靖的情况或许有些特殊。” 李御史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据我们调查,徐靖的妻儿被石崇控制,他也是身不由己。而且,我们收到的匿名警示,极有可能是他所送。”

周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陷入了沉思。他与徐靖共事多年,深知其为人,虽有些趋炎附势,却并非大奸大恶之徒。“此事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定论。” 周铁沉吟片刻,道,“眼下最重要的,是尽快将证据整理成册,上报陛下,同时联系玄夜卫与京营,做好万全准备,待陛下下旨后,再一举将石党一网打尽!”

李御史与周明点了点头,心中稍感欣慰。他们知道,周铁的谨慎是必要的,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确保行动成功。

李御史与周明密禀周铁后,官员们的疑虑逐渐在朝堂上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官员察觉到谢渊案子的疑点,纷纷私下议论,对石崇与徐靖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有一些原本倾向石党的官员,也因惧怕牵连,开始与石党保持距离。

户部侍郎陈忠在得知证据后,主动联系李御史,表示愿意提供石崇克扣军饷、挪用赈灾物资的证据。他感慨道:“我早已知晓石崇的罪行,只是一直惧怕权势,选择了沉默。如今看到诸位大人为了正义挺身而出,我若再退缩,便不配为官!”

礼部尚书王瑾也通过玄夜卫,向周铁表达了支持:“谢大人是国之柱石,若被冤杀,必寒天下忠良之心。老夫愿与周大人一同上书陛下,恳请陛下明察秋毫,严惩奸佞!”

官员们的转变,让石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试图通过威胁、利诱等手段,阻止官员们倒戈,却收效甚微。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暗中支持谢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潜在力量。

刑部外,百姓们的呼声也愈发高涨。他们自发聚集在刑部门口,高喊着 “还谢大人清白”“诛杀奸佞” 的口号,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徐靖站在诏狱署的窗前,看着外面涌动的人群,心中的挣扎达到了顶点。他知道,石崇的覆灭已成定局,自己的命运也将在不久后揭晓。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后的时刻,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过错。

片尾

周铁将证据整理成册,连夜上书陛下,详细汇报了石崇的罪行以及谢渊案子中的诸多疑点;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根据证据,暗中加强了对石崇府邸及党羽住处的监视,捕获了几名试图销毁证据的石党密探;中立派官员们得知证据确凿后,纷纷联名上书,请求陛下尽快下旨,逮捕石崇,重新审理谢渊一案;李御史与周明等人则继续收集石党余孽的证据,为后续的清算做准备;徐靖在得知陛下即将下旨的消息后,主动将自己与石崇的往来书信以及石崇控制其妻儿的证据交给了周铁,希望能戴罪立功;石崇得知大势已去,试图连夜逃跑,却被玄夜卫当场抓获。

一场肃清奸佞、还忠良清白的风暴,已然拉开序幕,大吴朝堂即将迎来新的清明。

卷尾语

这场刑部审案,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大吴朝堂掀起了层层涟漪。审讯暂歇后的回廊密议,并非偶然的质疑,而是长期积累的不满与良知的觉醒。李御史与周明的挺身而出,打破了官场的沉默,让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直面石崇的权势。

徐靖的角色在这场风波中显得尤为复杂。他既是构陷谢渊的执行者,又是暗中传递警示的救助者。石崇的控制与谢渊的旧恩,像两股力量,不断拉扯着他的内心。他的挣扎与摇摆,让这场权力的博弈多了几分人性的温度,也让人们看到,在绝对的权势面前,并非所有人都能选择坚定的立场,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石崇的倒台,是人心向背的必然结果。他凭借权势罗织罪名,试图以暴力压制异议,却忽略了人心的力量。官员们的暗中串联,玄夜卫的细致侦查,百姓们的舆论声援,最终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他的罪行暴露在阳光之下。而那些曾经被他胁迫、利诱的人,也在最后时刻选择了站在正义的一边,加速了他的覆灭。

这场暗议疑云的消散,不仅为谢渊洗刷了冤屈,更重塑了朝堂的纲纪。它让人们明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有一丝良知的火种,便能点燃燎原之势。对于大吴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奸佞的清算,更是一次官场风气的净化。未来的朝堂,或许仍会有权力的纷争,但这场风波留下的警示,将永远提醒着每一位官员,良知与底线,才是为官者最宝贵的财富。

随着石崇的落网,大吴的天空渐渐放晴。百姓们欢呼雀跃,官员们也终于可以卸下心中的重担。而那些在风波中坚守正义的人,他们的名字,也将随着这段历史,被永远铭记。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