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34章 纵然前路多凶险,誓把精诚化碧埃(1/2)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帝本纪》载:“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以石崇构陷之谋,坐 “谋逆” 嫌系诏狱,所司按鞫未决。诏狱署提督徐靖素与谢渊有隙,遂勾连吏部尚书李嵩、礼部侍郎林文等党羽,屡借朝会、封事之机,伏阙固谏,力请帝萧桓速正谢渊之罪,声言 “谢渊权倾中外,党羽半朝野,久系不诛,恐生肘腋之变,动摇国本”。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王瑾、刑部尚书周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等忠直之臣,知谢渊蒙冤,连章累牍进谏,历数谢渊平定野狐岭之乱、整顿吏治、赈济青州瘟疫等功绩,力证其忠,恳请帝 “明察伪证,廓清奸邪,还忠良以清白”。帝萧桓面对两派之争,默然不应,既不颁诛谢渊之诏,亦不下平反之谕,唯日御御书房,披览卷宗,徘徊沉思。

由是,朝堂上下人心汹汹,猜度帝心者十居八九。徐靖党羽见帝迁延,怨怼日生,暗中散布流言,谓帝 “徇私包庇功臣,废弛太祖之法”;忠臣之辈则忧惧谢渊安危,恐奸党趁机暗下毒手,每朝必侧目而视,冀帝回心转意。市井之间,流言四起,闾巷不安,百姓或聚于宫门外请愿,或窃议朝政紊乱,商旅停滞,物价渐腾。而边地石崇叛乱未平,烽燧频传,京营主力外调,京城防务空虚,朝政因帝之沉默悬滞日久,庶务壅塞,内外之危益深,几近一发。

史评

《通鉴考异》曰:“帝王之默,非一端也。有藏雷霆之威于无声者,有困羁旅之局而不能发者。萧桓之默,非昏聩无断也,实乃权术之权衡 —— 欲借沉默之隙,静观徐、谢两派之动静,待其势穷力竭,再行取舍,以收渔人之利。此固帝王驭下之常术,然用之不当,则反受其害。”

观夫天德二年之局,萧桓沉默逾月,疑窦丛生。徐靖党羽得隙,益加固结势力,销毁罪证,掣肘查案之臣;忠臣之辈失据,或遭排挤,或被调离,孤立无援;边军将士闻谢渊系狱,心怀疑虑,烽燧预警渐疏;市井民心渐散,对朝廷之信任日衰。昔太祖萧武定鼎,尝谓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臣者,楫也。三者同心,方能济天下”。今萧桓以沉默为术,致舟倾楫折,水势沸腾,国本暗摇,实非明主之举。

盖治世之君,当明辨忠奸于未形,决断是非于及时;乱世之君,方以权术为务,陷自身于进退维谷。当此之时,萧桓之默,非良策也,实乃乱源。大吴之险,不在石崇之叛于外,而在帝心之疑于内,党争之祸于中,民心之散于下。存亡之机,已在呼吸之间,可不慎哉!”

忠义志怀

烽火弥天乱四垓,孤臣守义未曾颓。

心坚似铁安邦国,气壮如澜护帝台。

剑影刀光何足惧,忠肝赤胆不须猜。

纵然前路多凶险,誓把精诚化碧埃。

御书房的朱门紧闭,鎏金铺首在晨雾中泛着冷硬而晦涩的光,像一块被寒霜浸透的磐石,将殿外所有的声浪都隔绝在厚重的木门之后。殿外的庭院里,几株古柏的枝叶在风里簌簌作响,落下的残叶打着旋儿飘到阶前,被值守的内侍悄无声息地扫去,只留下一地潮湿的痕迹。

殿内,萧桓身着常服静立案前,指尖轻抵《大吴律》的封皮,目光却穿透窗棂,落在庭院尽头那片被阴云笼罩的天际。晨光透过窗格的缝隙斜射进来,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他此刻被撕扯的心境 —— 一半是对忠良的不忍,一半是对权柄的考量。他的沉默,并非空茫的凝滞,而是带着千斤重量的沉淀,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上下激起层层叠叠的不安涟漪,将整个大吴都拖入了这无声却窒息的等待之中。

早朝的奉天殿内,气氛压抑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殿外的天空阴沉如墨,细碎的冷雨夹杂着寒风,拍打在殿宇的琉璃瓦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更添了几分萧瑟。文武百官分列丹墀两侧,绯色、青色、黑色的朝服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凝重,往日议事时的争执或附和皆已不见,唯有均匀却沉重的呼吸声在大殿中回荡,与殿外的风雨声交织成一曲压抑的乐章。

礼部尚书王瑾身着绯色朝服,双手拢在朝笏后,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粗糙的掌心沁出细密的冷汗。他几次抬眼望向御座上的萧桓,喉结剧烈滚动,欲出列进言,却被身旁的内阁首辅刘玄以目光暗暗制止。刘玄微微摇头,眼底闪过一丝无奈与警示 —— 此刻的进言,若触怒沉默中的帝王,非但救不了谢渊,反而可能引火烧身,成为徐靖党羽攻击的靶子。

另一侧,诏狱署提督徐靖面色阴沉如铁,眼角的余光不时扫过身旁的吏部尚书李嵩与礼部侍郎林文,三人眼神交汇间,满是对帝王拖延的不满与焦躁。徐靖的指腹反复摩挲着朝笏边缘,粗糙的木质纹理硌得指尖发疼,却远不及他心中的焦灼 —— 帝王迟迟不表态,莫非真被那些忠臣的谏言说动?不行,绝不能让谢渊有翻身之机。他正欲出列再逼,却被李嵩以袖角轻轻一拉,李嵩微微颔首,示意他忍耐。窗外的冷雨越下越密,打湿了殿檐下的铜铃,铃声细碎而凄凉,李嵩望着那摇曳的铜铃,心中暗忖:此刻再逼宫,恐会适得其反,不如借帝王的沉默,再暗中布置,彻底断绝谢渊的生路。

散朝之后,官员们的身影刚出奉天殿,压抑的沉默便被窃窃私语打破。回廊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油亮,倒映着天空的阴云与两侧的宫墙,青苔沿着砖石的缝隙蔓延,透着一股湿冷的寒意。兵部侍郎杨武与刑部尚书周铁并肩而行,脚步匆匆,朝服的下摆扫过潮湿的地面,带起细碎的水花。“陛下究竟在想什么?” 杨武的声音压得极低,满是焦灼,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谢大人在诏狱多待一日,便多一分危险。徐靖党羽手段狠辣,若再拖下去,怕是会在狱中对谢大人下毒手!” 周铁眉头紧锁,沉声道:“陛下的沉默,或许是在权衡。但我们不能等,需尽快找到徐靖构陷的铁证,才能打破这僵局。” 两人驻足于回廊转角,身后是朱红的宫墙,身前是蔓延的阴云,快速商议着后续的查案计划,每一个字都透着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与此同时,吏部尚书府的偏厅内,炭火烧得正旺,跳跃的火焰将室内映照得暖意融融,却驱不散几人脸上的阴霾。窗外的夜色渐浓,冷雨敲打着窗棂,发出单调的声响,与室内的沉默形成诡异的对比。“帝王这般优柔寡断,难道真要因一个谢渊,让我等苦心经营的局面付诸东流?” 林文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怨怼,手指用力敲击着桌面,震得茶杯中的茶水微微晃动,“那些百姓的请愿虽已声势渐弱,但秦飞的查案从未停止,若被他找到证据,我们都将万劫不复。” 徐靖端起茶盏,却未饮,重重搁在案上,茶水飞溅而出,落在紫檀木的桌面上,留下深色的痕迹:“急无用。帝王的沉默,既是犹豫,也是机会。我们可借此时机,再销毁一批与石崇往来的痕迹,同时让李大人动用吏部职权,再掣肘秦飞一番,断了他的查案之路。”

李嵩颔首应道,指尖摩挲着茶杯的边缘,眼底闪过一丝阴狠:“此事易耳,我即刻下令,将秦飞留在吏部备案的几名亲信缇骑,调往边境核查军籍,让他无人可用。”

宫中的氛围更是紧张到了极点。宫道两旁的宫灯在风中摇曳,昏黄的光线在地面投下晃动的阴影,如同鬼魅般游走。太监宫女们走路皆放轻了脚步,裙摆扫过地面几乎无声,连呼吸都刻意放缓,生怕自己的一丝声响触怒了沉默中的帝王。魏进忠(魏奉先字进忠)身着深蓝色内侍袍,在御书房外的宫道上来回徘徊,靴底碾过落在地面的残叶,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几次欲上前求见,都被守在门外的总管太监拦下。“魏公公,陛下有旨,正在沉思,任何人不得打扰。” 总管太监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光如炬,直看得魏进忠心中发虚。魏进忠眼底闪过一丝阴鸷,心中暗自盘算:帝王的沉默太过诡异,若最终偏向谢渊,自己多年的经营便会付诸东流。他咬了咬牙,转身悄然离去,身后的宫灯在风中剧烈摇晃,将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如同他此刻摇摆不定的心思。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很快传到了京城的市井之间。德胜门旁的茶馆内,往日热闹的说书场此刻一片沉寂。屋顶的瓦片还在滴着雨水,在地面积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室内昏暗的灯光。说书先生收起醒木,望着台下神色凝重的茶客,重重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无奈:“陛下迟迟不表态,难道真要让忠臣蒙冤?想当年谢大人平定野狐岭之乱,救万民于水火,如今却身陷诏狱,天理何在啊!” 一名身着短打的百姓接话道,声音带着哭腔:“我们前日的请愿,陛下怕是没放在心上。这沉默,莫不是要定谢大人的罪了?” 话音刚落,茶馆内便响起一片附和的叹息,原本激愤的情绪,渐渐转为深深的焦虑与无力,如同窗外连绵的冷雨,浇透了每个人的心头。

街头的请愿人群虽未散去,却已没了往日的声势。百姓们手持写有 “明察秋毫,勿伤忠良” 的纸牌,静立在宫门外的雨幕中,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却无人挪动脚步。没有喧哗,只有无声的期盼,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微弱却执着。几名百姓正张贴新的传单,手指被雨水泡得发白,墨迹未干的纸上,不再是激烈的控诉,而是字字卑微的恳求:“愿陛下念谢公忠烈,辨奸佞伪证,还天下一个清明。” 风吹过传单,发出哗哗的声响,像是百姓们无声的呜咽,透着对帝王决断的茫然等待。不远处的墙角,几株枯树在风雨中瑟缩,枝桠光秃,如同百姓们此刻绝望的心境。

玄夜卫北司的衙署内,烛火彻夜通明,跳跃的火焰将室内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堆满卷宗的案上。窗外的冷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歇,只剩下湿漉漉的寒气透过窗缝渗入室内,让人不寒而栗。秦飞正与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对证据,案上堆满了徐靖呈递的 “罪证” 与新搜集的线索,纸张的边缘因反复翻阅而卷起,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是两人连日来的心血。

“大人,我们在徐靖亲信的府邸中,查到了一批尚未销毁的账册,上面记载着他曾暗中给石崇输送军械的款项流向。” 张启将一本泛黄的账册递到秦飞面前,语气中带着一丝振奋,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只要将这些账册呈给陛下,定能揭穿徐靖的阴谋!”

秦飞接过账册,快速翻阅,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随即又沉了下去,如同被乌云遮蔽的星辰:“陛下此刻沉默不语,徐靖党羽又在朝中势力庞大,仅凭这一本账册,恐怕难以撼动局面。我们还需找到更直接的证据,将徐靖与石崇的勾结彻底坐实。”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语气坚定:“你即刻带人,去查李嵩近期的官员调动记录,我怀疑他会借职权掣肘我们,我们必须提前应对。”

诏狱的内院囚室中,潮湿的墙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顺着墙面缓缓滑落,在地面积成小小的水洼。谢渊正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闭目养神,身上的囚服虽破旧,却依旧整洁。唯一的铁窗透进微弱的光线,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如同他此刻复杂的心境。一名同情他的狱卒送饭时,忍不住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担忧:“谢大人,外面都在传,陛下对您的案子保持沉默,徐大人那边…… 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谢渊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平静无波,如同深潭般沉稳,轻声问道:“朝堂之上,还有人为我进言吗?” 狱卒点了点头,声音更低:“王尚书、周尚书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只是陛下始终不表态。” 谢渊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苦笑,眼中闪过一丝悲凉,如同窗外那片被阴云笼罩的天空 —— 他并非怕自己身死,而是怕这沉默背后,是帝王对忠良的漠视,是奸佞对朝堂的掌控,是大吴江山的隐患。

“我谢渊一生,上对得起陛下,下对得起百姓,无愧于天地良心。” 谢渊喃喃自语,声音虽轻,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在狭小的囚室内回荡。他转头望向狭小的铁窗,窗外的天光昏暗,几只飞鸟掠过天际,留下匆匆的身影。“即便今日身死,也必将名留青史,让后世知晓,大吴曾有忠臣,未曾负国。” 他的语气坚定,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如同黑暗中燃起的微光,即便微弱,却足以照亮他心中的信念。

御书房内,萧桓终于挪动了脚步,走到案前坐下,伸手拿起一份关于石崇叛乱的密报。密报上的字迹工整,却字字如刀,刺得他眼睛生疼 —— 石崇在深山整肃残骑,近日又吸纳了不少流民,兵力日渐壮大,似有再次进攻京城之意。他的眉头皱得更紧,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发出沉闷的声响,与殿外的风声相互呼应。心中的权衡愈发激烈:若严惩谢渊,虽能稳住徐靖党羽,却会寒了边军将士的心,岳谦在边境的防守恐会受影响,石崇若趁机来犯,后果不堪设想;若为谢渊平反,徐靖党羽必然反扑,朝堂大乱,自己的皇权也会受到挑战,甚至可能引发内斗,给石崇可乘之机。

他的目光又落在案头那叠百姓的请愿书上,密密麻麻的签名如同无数双眼睛,无声地凝视着他,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百姓的期盼。萧桓心中一叹,他并非不知谢渊的忠良,也并非不辨徐靖的伪证,只是帝王的位置,容不得他仅凭道义行事。他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平息党争,又能稳定军心民心,还能巩固皇权的万全之策。而这个答案,还藏在沉默的迷雾之中,如同窗外那片望不到边际的阴云,需要他耐心等待,仔细寻觅。

就在此时,内侍禀报:“陛下,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求见,称有紧急证据呈递。” 萧桓沉默片刻,缓缓道:“宣他进来。” 他知道,秦飞的到来,或许会打破这沉默的平衡,而他,也必须做好迎接风暴的准备。殿外的风似乎更紧了,吹动窗棂发出吱呀的声响,如同命运的警钟,在空旷的御书房内回荡。

秦飞快步走入御书房,身上还带着室外的寒气与湿气,手中捧着那本账册,躬身禀报道:“陛下,臣查到徐靖与石崇勾结的铁证!这本账册详细记录了徐靖为石崇输送军械的款项,足以证明他通敌谋逆的罪行!恳请陛下下旨,严惩徐靖,为谢大人平反!”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是激动,也是期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