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邮电局工作的技术人员。
以及一名在涉外饭店工作的经理。
\"这个网络覆盖面很广啊。\"梁有为局长在听取汇报时神色严峻,\"立即制定抓捕方案,务必将这些人同时抓获。\"
十月二十日,凌晨四点。四九城还沉浸在睡梦中,但公安机关已经悄然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抓捕行动。
七个抓捕小组同时出动,按照预定方案扑向各自的目标。
林默亲自带队抓捕那名在军工部门工作的工程师。这名工程师姓张,四十多岁,表面上是技术骨干,实际上长期向境外提供军工情报。
当抓捕小组破门而入时,张工程师正在家中整理一批刚获得的军工图纸。面对突然出现的公安人员,他先是震惊,随后竟然试图吞食桌上的图纸。
\"阻止他!\"林默大喝一声。
侦查员们迅速上前制服了张工程师,夺下了他手中的图纸。这些图纸上标注着\"绝密\"字样,涉及一项重要的国防项目。
\"你们...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张工程师面如死灰地问。
\"赵永明已经交代了。\"林默平静地说。
听到\"赵永明\"三个字,张工程师彻底崩溃了:\"我交代...我全都交代...\"
与此同时,其他抓捕小组也相继告捷。
在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的王某、在大学任教的李某、在报社工作的记者刘某、在邮电局工作的技术人员陈某,以及在涉外饭店工作的经理赵某,全部被成功抓获。
在王某家中,侦查员搜出了大量经济计划文件的复印件;在李某的办公室,发现了涉及多项科研项目的机密资料;在刘某的住处,查获了多份尚未发出的情报稿件;在陈某的工作场所,找到了私自安装的窃听设备;在赵某的饭店房间,发现了专门用于接待境外特工的密室。
这场大规模的抓捕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夜幕降临时,七名沉睡者全部落网,相关的证据材料也都被查获。
然而,林默的工作还远未结束。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专案组开会,部署下一步工作。
\"同志们,虽然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落网,但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林默在会上说,\"第一,要立即对查获的大量文件资料进行整理鉴定,评估损失程度;第二,要深入审讯,弄清这个间谍网络的全部活动;第三,要帮助各相关单位堵塞漏洞,完善保密制度。\"
专案组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审讯组分成多个小组,同时对落网的间谍进行审讯;资料组开始对查获的大量文件进行分类整理;联络组则分头前往各相关单位,协助进行安全保密检查。
在接下来的审讯中,这个间谍网络的活动情况逐渐清晰。
原来,赵永明早在留学英国期间就被境外情报机构招募,回国后一直以学者身份为掩护从事间谍活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精心培养和发展了多名沉睡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情报收集网络。
\"他们非常狡猾,\"林默在向梁有为局长汇报时说,\"从不直接窃取核心机密,而是通过收集零散信息来拼凑全貌。比如,经济计划委员会的王某某,他专门收集各种经济统计数据;军工部门的张某某,则关注军工企业的生产情况...\"
梁有为听后神色凝重:\"这种情报收集方式确实很难被发现。单个信息看似无关紧要,但汇总起来就能反映出我国建设的整体情况。\"
\"是的,\"林默点头,\"而且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传递体系。有的通过外交邮袋,有的通过境外记者,有的甚至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直接传递。\"
十月二十五日,专案组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赵永明家里的地下室一个暗格中,侦查员发现了一本日记。
这本日记详细记录了赵永明过去十多年的间谍活动,包括他与境外上司的联络情况、接受的任务指令、以及他发展的沉睡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