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的时候,就跟杨爷爷聊聊天,听他讲凤岭村的事 —— 村里有三十多户人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山民,靠种地、采山货、挖草药过活,虽然不富裕,但邻里之间很和睦,谁家有事都互相帮忙。
有一天,三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杨爷爷抽着旱烟,慢悠悠地说道:“恩人啊,我听说武陵县来了个新县令,本事大得很,又修路又办学堂,还教百姓种新庄稼,把武陵治理得挺好。要是咱们清河县也能遇上这样的好官,日子就能更松快些了。”
苏康听了,忍不住笑了:“杨爷爷,您说的那个武陵县令,就是我啊。”
杨爷爷手里的烟杆“啪嗒”一声掉在地上,瞪着眼睛看了苏康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道:“你……你就是那个苏县令?难怪我看你眼熟,原来你就是那个好官!真是好人有好报啊!您这样的好人,就该当大官!”
杨菲菲也愣住了,随即捂着嘴笑起来:“原来苏公子就是武陵县令啊?那可太好了!难怪您能想出那么多好法子,把武陵治理得那么好!”
从那以后,村里渐渐有人知道杨家救了个“大官”。
山民们都很淳朴,见苏康没架子,还常跟村里的孩子们说笑,也都亲热起来。
东家的张奶奶每天早上都会送几个鸡蛋过来,说“给大官补补身子”;西家的李大叔上山打猎,回来会送只野兔,说“让大官尝尝山里的野味”;还有村里的小孩,经常跑到院子里,围着苏康听他讲武陵的事,听他说学堂里的孩子怎么读书、怎么学算术。
有一次,几个小孩向苏康问道:“苏大人,土豆真的能炖肉吃吗?我们都没见过土豆。”
苏康笑着颔首道:“当然能吃,等我伤好了,教你们种土豆,到时候让你们娘给你们炖土豆炖肉吃,香得很!”
孩子们听了,都高兴得蹦蹦跳跳了起来。
这天傍晚,杨菲菲端来一碗药,看见苏康正对着窗外发呆,就轻声问道:“苏大人,您是不是在想武陵县的事?”
苏康点点头,叹了口气:“出来快半个月了,不知道学堂的孩子们怎么样了,有没有好好读书;鲁琦的水泥窑有没有出岔子,矿场的进度怎么样了;还有柳青和王叔,他们肯定急坏了,不知道有没有到处找我。”
“您要是放心不下,我明天去武陵县城给您捎个信?”
杨菲菲善解人意地说道,“从凤岭村到武陵县城,走山路也就一天的路程,我早上去,晚上就能回来,不会耽误太久。”
苏康刚想答应,杨爷爷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只刚买的老母鸡,连忙摇头道:“别去别去!让恩人多歇几天!县城离了谁都转,不差这几天。再说了,你一个姑娘家,走山路不安全,等恩人伤好点,我陪你一起去。”
他把老母鸡往地上一放,笑着说:“今晚给恩人炖老母鸡汤,补补身子,让恩人早点好起来!”
苏康看着祖孙俩关切的眼神,心里热乎乎的。
他知道,他们是真心把他当亲人看待,没有一点虚情假意。
这凤岭村的山水好,人更好,让他这个在异乡为官的人,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他想,等伤好了,一定要好好谢谢这对祖孙,也得帮凤岭村的百姓做点实事,让他们的日子也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