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章 一飞冲天(1/2)

苏轼想插话说新城建设债券的事儿,却被李长安一直按着话头。

他说起来学校如何建设,怎样运转,将来如何辉煌,滔滔不绝,好像自己就经历过似的。

说完了学校,又扯着苏轼去一楼,介绍起来“证券交易所”。

这本来是晋陕商会孔家的营生,现在经过富公的牵线搭桥,转给了李长安使用。未来,这里将改变功能,成为汴京最大的“交引”交易场所。未来增设面积后,可容纳一千名买家卖家进行交易。

相比于一般的“交引铺”,这里不但买卖榷货务所榷的一般货物,还独家经营国债和建设债券。

除此之外,附近整条商街,将被打造成一条“金融街”。

票据汇兑,资金拆借,融资理财,质押贷款等等,这一片将形成一个以金楼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中心。

等一切成熟,他还会开发一种完全创新的产品--股票。

这可是个神奇的东西,做好了不但能生财发家,更重要的是能平衡权力,弥合分歧,将地域、语言、风俗、阶层不同的人,捏合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整体。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比写十本哲学书都厉害。

苏轼听得是一头雾水,眼珠子直画圈。

他也不知道李长安哪儿来那么多想法,那么多新词儿,居然凭空想象,就把事情说的头头是道。

说完了金楼,李长安还要给他讲沈括的“天才学校”。

“停,先停一会!让我缓缓!”

好家伙,自己年轻时跟老爹上课都没这么累,李长安的怪词儿听一遍跟马蜂一样,总感觉要蜇人。

“咱们还是先从眼前说起,两件事情。第一,老师说我的变法方案还不成熟,需要完善;二,现在新城建设这个诱饵不成功,你有什么补救方法,没有这个好处,官制改革就难以得到支持。”

李长安浑不在意,“多大的事儿啊,长脸,你得万物长宜放眼量。远景正确,才能道路正确!”

苏轼可不听他忽悠了,万里征途也要一步一步走,先解决了眼前再说。

中午叫了外卖,从河对岸的酒家买了一个四凉四热的席面。

众位元老再次聚齐,喝着小酒,不由得心情激荡。

这才几个月,钱韦明成了总编;刘三强成了风流场的大佬;司马康成了数万人的总裁;苏轼坐上了开封尹的椅子。

李长安,从一个翘家归来的纨绔,一飞冲天,俨然现在是汴京财富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两个长随,一个管着日渐壮大的惠民钱行,另一个运营着日进斗金的厨娘学校。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啊。

可惜时间才中午,不能开怀畅饮,通宵达旦。

吃完了饭,苏轼刚想重启话题,却被一波又一波的业务给打断了。

这么些大户购买了国债和建设债券,总不能就凭一纸空文,算是完成了交易。

超过十万贯的买卖,手续都很繁琐,不但需要字据,还需要一个“结算中心”。

此前,汴京明面上有两个结算中心。

第一是国库,第二是大相国寺。凡是进行超过万贯的票据交易,都要换兑成这两处的存单。

而李长安这次要干的事儿,是成立第三个结算中心。

国库都欠银子了,存进去风险很高;大相国寺本金才三十几万贯,国债这么多钱,他们也吃不下。

于是,以国债监委会做监管单位,以国债到位的部分款项为基本金,要成立一个新的金融结算中心——金楼。

凡是汴京超过三千贯的买卖,此后都可以使用“国债金库”暨金楼开出的存单作为结算票据。

苏轼瞧着稀奇,一路跟着,想看看李长安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他们现在所处的金楼,只是临河一面的房子。

向南,还有围成门字形的后院,三栋房屋都是砖石结构,中间是长宽大概有几十丈的空旷院子。

李长安所说,后院将建成一个金库,至少日常存放三百万贯现金的金库。

这三栋房子如今改的更为稀奇,临街的窗户全都封死了,只向内开窗开门。想要进院子,都要经过一个像城门洞子的甬道,还要验明身份和搜身检查。

进了房子,里面摆放着一些底部带金属轮子的小车,在地面上立着高高的厚重的木架。

他说以后这里将用来存储铜料、银块、金条。

大型商家可以开户,存储交易所用钱财之后,获得结算中心的托管服务。

以后交易,只需在对应的库房间挪动金属块就成了。

日常经商,只需拿着金楼开具的专用票据本,带上自己的印签,一个人出门就能做几万贯的大生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棉花糖小说网 . www.picao.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