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收了架势,安抚众人继续干活。
这眼瞅着就十月了,工期必须抓紧,否则明年开春的建筑材料都运不进来。
另一边,韩忠彦离开东郭,把众人找地方安顿了,自己则返回韩家老宅。这时候,韩琦也刚刚从王家回来。
俩人碰了一下消息,得出一个结论:这李长安必须得弄死他!
这人不光是跳,还专门坑人。
王安石、韩绛这俩人都着了他的道儿才落败的。
朝廷国债不直接拨付西北,富弼跟文彦博的裁军计划,苏轼要彻查马政弊案。桩桩件件,后面都有李长安的影子。
而且这人一身怪本事,不但善于跟权贵钻营打关系,关键还跟官家凑到了一起。
韩家如今兵行险着,紧抱两宫大腿。
将来官家亲政,一定会展开报复,无论是曹家还是韩家,或者跟随自己的骨干,未来都将遭到清算。
如果不能让官家投鼠忌器,那将来只有两个结局,要么灭族抄家,要么远走北国。
要是赵顼只有富弼和文彦博、欧阳修护着,那他自然不用担心。
当皇帝,一要抓军权,二要抓财权,三要抓保皇派。
富弼他们一帮人都是死脑筋,谨守君子之道,妄图做道德圣人,好对付的很。
可怕的是苏轼跟李长安,这俩一个有势力,一个有钱。
二者结合,到时候曹氏还能控制得住禁军么?禁军所求,不也就是地位和金钱么?
所以,当前要事,就是赶紧把苏轼和李长安撵走,至少让他们滚离京城远远地。
爷俩商量一顿,决定赶紧进宫请旨,让禁军前去工地把逃军给抓回来。
赶在下值之前,韩琦进了宫城。
刚一到枢密院,就见王安石一脸愁苦,正在对着一摞子文稿长吁短叹。
现在两方是战友,韩琦有心释放善意,叫住问王安石,到底为何事烦忧。他韩琦人头多,资源足,是事儿就能办。
王安石将文稿推过来,韩琦一看立马头大。
这是文彦博整理的数十篇关于裁军的札子,别的不说,光是分析和举证禁军虚报人数冒领军饷,这一条罪名就要砍几百人。
别人不清楚,韩琦可是太知道底细了。
他神色惊慌,赶紧拿别的东西将札子盖了。“介甫,这些官家都知道了么?”
王安石摇摇头,叹了口气,“应该...或许...可能还没吧!”
札子上写的太吓人了,大宋禁军,精锐才只有编制数目的七成。二线部队,杂役营,连一半都不到。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多出来的军械粮草,士兵军饷,到底都去了哪儿呢?
王安石感叹,不是他不敢查,而是这事不能查。
可他们将文彦博已经得罪死了,要是真放着不办,早晚文老头要鱼死网破,将这些弊情都抖落出来。
真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韩琦眼下也没更好的办法,只是说了些军中的难处,答应等履任之后,一定帮王安石多争取军中支持。
拿到了枢密院的手续,韩琦在堂中坐了一阵,等到下值,迫不及待的走人回家。
此时,韩家已经聚集了不少中下层官员。
他们要么是河北、河东籍贯的,要么是跟马政、军中有些相关。